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告Castleman病(CD)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9例患者其中胸部5例均行X线及CT检查,颈部2例行CT检查,后腹膜2例中1例行CT检查,另1例行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2例,7例透明血管型CD在动态增强CT或MRI上均表现为肿块均匀显著强化,并与主动脉同步,密度或信号亦接近主动脉。2例浆细胞型CD均呈中度强化,其中1例表现为纵隔多组淋巴结受累。结论透明血管型CD增强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诊断有帮助。而浆细胞型CD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很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颈部3例,纵隔3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临床类型为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8例,浆细胞型1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透明血管型8例,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大动脉,静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5例病灶周围或(和)病灶内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浆细胞型1例表现为肠系膜多个软组织结节,伴有肝脾肿大,呈轻度强化表现。MRI检查3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表现与CT近似。结论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局限性边缘清楚的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强化延续时间长,灶周增粗迂曲血管影,分支状或斑点状钙化等为透明血管型相对影像学特点,弥漫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MR及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以期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按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3例。按临床分型:为局灶型13例,多中心型3例。影像学表现:CT扫描15例,平扫表现病灶为直径1.3~20 cm[平均(6.21±4.75)cm]大小的单发、多发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盆腔病变内可见簇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与动脉几乎同步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MR检查4例,MRI 2例,1例考虑盆腔海绵状血管瘤可能,1例后纵隔囊性占位,MRI+MRA 1例,诊断Castleman病,MRA 1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此例同时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甲状腺实质性肿瘤。结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CT及MRI增强表现有其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4.
巨淋巴结增生的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CD)的CT及MRI的影像特征,以期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巨淋巴结增生病例的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总结其CT及MRI表现特征.结果 9例病变分布为颈部1例、胸壁1例、纵隔5例、腹部2例,其中,局限性8例.CT表现为中等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3例行MRI检查,表现为平扫呈等T1长T2,动脉期病变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及边缘环形强化;增强扫描病变周围可见迂曲血管影.6例透明血管型病变周围可见多个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浆细胞1例,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腋窝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结论 透明血管型CD的CT及MRI有明显的特征性,并且MRI优于CT.浆细胞型CD病变无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5.
成科  徐裕  江凯  王玉涛  赵晓东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0):1297-129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与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CT、MRI表现和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部位:纵膈2例,腮腺1例,肝胃间隙1例,后腹膜2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5例,浆细胞型1例;CT表现:5例透明血管型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2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增强后肿块显著强化,肿块内未见低密度坏死区,其中2例肿块周围见丰富的强化血管影,1例浆细胞型表现为等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界光整,伴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延迟轻度强化,较透明血管型强化程度低;MRI表现:3例均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等T1稍长T2信号肿块,增强后强化方式与CT表现基本相同。结论Castleman病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浆细胞型病变的影像缺少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腹部CaStleman病的CT和MR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方法2005—2011年12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变全部为局限型。病理包括透明血管型8例和浆细胞型4例。CT平扫为等密度病灶,2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囊变,增强扫描示6例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1例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3例行MR扫描,均为透明细胞型。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伴囊变,增强扫描均有明显持续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CaStlemall病的CT和MR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有可能术前提示,但浆细胞型影像学无特征性,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CD)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D的12例CT表现特征。结果:面颈部5例、胸部3例、腹部3例、多发1例。临床分型:11例局限型,1例多中心型。病理分型:10例透明血管型,2例浆细胞型。12例CT平扫为较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内伴有分支状钙化者3例(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12例中有10例行增强扫描,且增强后净增CT值增加40 HU者8例(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1例),20~40 HU者2例(透明血管型1例、浆细胞型1例),且10例延迟期强化程度均减退不明显;增强扫描周围可有点条状强化血管影者5例(透明血管型4例、浆细胞型1例);病灶内见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且低密度延迟期强化2例(透明血管型1例、浆细胞型1例)。结论:CD具有典型CT表现时,术前能够明确诊断及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0例局限性Castleman病,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由2名放射学医师同时分析。结果 10例局限型Castleman病中共12个肿块,其中颈部及腋窝各1例均为2个肿块(同一淋巴链区),肺内、纵隔肿块、后腹膜肿块为单发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3-12 cm间,平均5.6 cm。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7例和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但中间可有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而增强扫描表现为除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外,明显均匀增强,并与腹主动脉同步增强,周围可有点条状增强血管,平扫CT值27-54 HU,增强后CT值在39-145 HU间,且腹部2例相对较大肿块可见钙化及不强化区;浆细胞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而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增强。结论局限性Castleman病CT表现与发生部位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LCD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而浆细胞型LCD的CT表现则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Castleman病的螺旋CT表现?结果:病变发生在后腹膜7例,右颈部3例,右咽部1例,纵隔1例,盆腔1例?局灶型8例,多中心型5例?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例,Castleman病伴浆细胞瘤1例?局灶型Castleman病病理类型多为透明血管型,平扫表现为体积较大?密度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可伴钙化及囊变,CT增强扫描肿块表现为中度至明显强化,且强化方式与主动脉同步?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病灶体积都不大,表现为多个软组织结节,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后表现为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局灶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有特征性CT影像表现,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征,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认识,减少术前误诊.方法 对13例经病理学证实为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局灶型9例,其中胸部4例(肺内2例,纵隔2例),腹部5例(腹腔1例、腹膜后4例);9例局灶型术后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多中心型4例,分布于肺、腋窝及腹股沟.术后病理结果: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2例.所有病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或结节,境界清楚,2例局灶型肿块内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灶;增强扫描9例局灶型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延时期强化程度有减低,但呈持续强化,3例局灶型肿块周围见散在增大的淋巴结,病理证实为反应性淋巴结炎.4例多中心型表现无明显特征性,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轻-中度强化,1例延迟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 局灶型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多见,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有减退,但呈持续强化,可伴有钙化及卫星灶;但多中心型Castleman病CT相对无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结果11例巨淋巴结增生症中,9例为局灶型,2例为弥漫型;6例位于纵隔,3例位于腹部,2例位于颈部。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楚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其中7例15个病灶密度均匀,4例4个病灶伴点条状钙化;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9例病理为透明血管型呈明显强化,1例浆细胞型病灶轻度强化,1例混合型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CT可以反映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理特点,透明血管型具有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CT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D的CT及病理资料。结果 17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肠系膜根部,1例位于髂血管走行区。局限型10例,为透明血管型,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2CT平扫10例呈等密度,1例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均无囊变坏死,2例中心见分支状钙化。CT增强:7例动脉期不均匀显著强化,3例中度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5例见明显强化血管;静脉期8例持续均匀强化,3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均呈较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腹、盆部CD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尤其是透明血管型CD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CD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与病理特点的对应性.结果:混合型1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透明血管型7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病灶内含血管丰富,增强动脉期呈明显高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中高强化. 6例病灶内见纤维瘢痕组织对应CT上放射状或分支状低密度影,增强延迟期范围逐渐缩小;2例病灶内见变性血管壁的钙化影,1例病灶见多发囊变影,增强无强化;5例病灶周围伴多发肿大淋巴结,病理为慢性反应性淋巴结炎;5例病灶周围见增粗血管影环绕.结论: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具有典型的特征性,正确认识该病的CT表现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腹膜后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CD)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证实的局灶型透明血管型CD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5例局限型Castlcman病CT平扫均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及分支条状钙化;增强扫描示5例病灶动脉期呈均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大血管类似;3例伴有周围血管增粗;1例边缘包膜样环状明显强化.结论 本病CT影像有诸多特征性表现,只要仔细观察及分析总结,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巨大CD的CT表现进行研究、分析。24例中,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D 23例、弥漫型CD 1例。结果24例CD,病变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较大的单发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界多清楚锐利,直径3~15 cm。结论 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对CD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CD肿块以动脉期显著强化和延迟期的持续强化为特征性表现;胸、腹部局限型CD 以较大孤立性无坏死、出血肿物、均匀性明显强化、或中央伴有分支状钙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腹部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的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的特征。结果本组8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位于胸部6例(肺门2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1例),腹部2例(后腹膜及肠系膜各1例)。CT表现平扫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包膜完整,边缘清晰光整,可伴斑点状和分支状钙化,CT增强呈持续显著均匀强化。结论根据CT平扫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影,增强为显著持续均匀强化的特点以及伴斑点状和分支状钙化,有助于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资料,4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位于左前中上纵隔1例,左侧腹膜后3例。4例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囊性包块,大小9.1 cm ×4.2 cm~21.6 cm ×8.1 cm,其内可见分隔、呈大小不一多房样改变,沿组织器官间隙生长蔓延。 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性包块内可见散在条索样及线样强化血管影,静脉期强化尤为明显,其内分隔亦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梅毒性淋巴结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梅毒性淋巴结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与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5例均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形态学表现为淋巴结被膜显著增厚,被膜及淋巴结周围组织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伴纤维化;淋巴滤泡增生明显,滤泡间和副皮质区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血管闭塞性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浆细胞浸润;临床上仅1例出现梅毒树胶肿,实验室检查均为血清梅毒抗体阳性。结论梅毒性淋巴结病病理形态缺乏明显特征,极易误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病理医师应提高警惕,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8个病例均为局限型。8例中7例为单发病灶,其中4例位于腹部,2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纵隔;另1例为多发病灶,位于纵隔、锁骨上窝及腋窝(同一淋巴链区)。病灶大小1.98.3cm不等,CT平扫病变表现为界限清晰,密度均匀的实性肿块,无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显著强化(cT值范围103194Hu),但中心区可见条片状或裂隙样较低强化区;静脉期持续强化且趋向均匀(CT值范围94186Hu)。结论纵隔、颈部或腹部的肿块病变,界限清晰,无坏死,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显著强化,提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经手术证实的HAML患者12例,其中6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12例HAML中,3例脂肪瘤型及6例混合型HAML均可发现不同比例脂肪成分,增强后10例门脉期、延迟期病灶内实性部分不同程度持续性强化,另2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降低呈“快进快出”改变,9例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动脉期显示最佳,1例肌瘤型延迟期显示“假包膜”样强化伴瘤内出血征象。结论:各种病理类型HAML因所含组织成分比例及分布不同,CT、MRI能较好反映HAML各型表现,检出病灶成熟脂肪成分及中心强化血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方式有利于HAML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