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建立的研究。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10 Gy组、20 Gy组、30 Gy组以及对照组(不照射),每组10只。于直线加速器下行单次全胸5 Gy、10 Gy以及15 Gy照射,2次/周。于照射后第2周、第4周行CT扫描后随机处死5只,行右肺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4周内无大鼠死亡,于照射2周后总量20 Gy、30 Gy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毛倒翻、无光泽,呼吸急促,以及饮食、体重减少等情况,其中30 Gy组最为明显。病理切片、胸部CT显示20 Gy、30 Gy照射组于第2周、第4周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炎性反应,其中以30 Gy组最为显著。结论:30 Gy照射组为建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最佳照射剂量,为今后研究防治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筛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小剂量重复照射下不同时相大鼠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和组织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以及凉血活血中药早期干预的影响,探讨中药早期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理。方法120只Wistar种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照射组(40只)、中药干预组(40只)和对照组(40只)。用直线加速器对照射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3Gy/次,2次/w,累积剂量最高为30Gy),于照射开始后第3、5、8、12、26W 5个时间点分别处死两组各8只大鼠,取材切片行胶原纤维天狼猩红染色、组织TGF-β免疫组化检测,对照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不同时相TGF-β的表达和胶原纤维含量的病理改变。结果单纯照射组大鼠肺组织TGF-β于照射第3w增高,第12W达到表达高峰;胶原纤维合成在第3W开始,第12W明显增快,至26W达到高峰。中药干预组各时相大鼠肺组织TGF-β表达及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P<0.01)。结论在小剂量重复照射过程中,组织TGF-β表达与组织胶原纤维合成有明显的同步性,而早期应用凉血活血中药可抑制TGF-β的表达,并减轻早期放射性肺炎的炎症反应和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程度,因而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诊断放射性肺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16只新西兰白兔右肺单次照射40 Gy制作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前随机选取2只实验兔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照射后6周和12周分别行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12周后观察肺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前实验兔肺CT和SPECT肺灌注显像无异常.6周时1只实验兔右肺CT出现毛玻璃样影像,左肺无明显异常,其余实验兔CT无异常;SPECT肺灌注显像未见放射性稀疏缺损区.12周时2只实验兔肺CT中右肺出现局部斑片样改变,左肺纹理增多,其余14只兔两肺纹理增多;SPECT肺灌注显像右肺均呈现放射性稀疏缺损,SPECT肺灌注显像和肺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16/16)、12.5%(2/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2周时病理学显示,两组实验兔右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左肺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和轻度肺泡充血.结论 SPECT肺灌注显像诊断放射性肺损伤较CT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巴马小型猪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探讨肺组织在放射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点病理和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pulmonarysurfactant—associatedproteinAandD,SP—A,SP—D)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和单纯照射组(单照组),行。。C07射线右胸野照射,单照组单次照射剂量为15Gy,空白组为0Gy。于照射后4,8,12周取右肺组织行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肺组织中SP—AmRNA和SP—DmRNA的表达量。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照射4周后,肺泡中有炎性细胞渗出,间质水肿,第8周,肺泡壁增厚,肺泡结构破坏,第12周,肺组织实变,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qPCR检测结果发现单照组肺组织SP—AmRNA和SP-DmRNA的表达量与空白组各时间点相比都明显降低(P〈0.01),单照组各时间点SP—AmRNA和SP—DmRNA的表达量均随时间的推移进行性降低(P〈0.01),以第4周下降最明显。结论:SP—A、SP—D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为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预测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及肺组织中ET-1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改变及益气活血中药对其治疗作用。方法96只Wistar种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照射加中药组(A组)30只、照射加氨溴索组(B组)30只、单纯照射组(C组)30只、正常对照组(D组)6只。用直线加速器对前三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5Gy/次,1次/周,累积剂量为30Gy),于照射开始后第4、6、8周3个时间点分别处死三组大鼠各6只.采血测定ET-1浓度,肺组织测定ET-1免疫组化。结果照射后肺组织炎症和肺水肿进行性加重;C组照射后5,15,30,60d血清及肺组织ET-1水平进行性升高,A组、B组各时相值表达相似,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ET-1水平的变化能反映放射性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益气活血中药能抑制肺组织ET-1的表达,降低血浆ET-1水平,可能是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一个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复照射下不同时相大鼠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的表达和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以及益气活血中药干预的影响,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96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照射加中药组(A组)30只、照射加氨溴索组(B组)30只、单纯照射组(C组)30只、正常对照组(D组)6只。用直线加速器对前三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5Gy/次,1次/周,累积剂量为30Gy),于照射开始后第4、6、8、12、26周5个时间点分别处死三组大鼠各6只,取肺组织切片行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对照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不同时相TGF-β1的表达和胶原纤维含量的病理改变。结果单纯照射组大鼠肺组织TGF-β1于照射第4周增高,第12周达到表达高峰;胶原纤维合成在第4周开始,第12周明显增快,至26周达到高峰。中药干预组各时相大鼠肺组织TGF-β1表达及Ⅰ、Ⅲ型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P〈0.05);各时相值与照射加氨溴索组近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小剂量重复照射过程中,组织TGF-β1表达与组织胶原纤维合成有明显的同步性,而早期应用益气活血中药可抑制TGF-β1的表达,并减轻早期放射性肺炎的炎症反应和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程度,因而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肺放射性损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的超微病理变化,并探讨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77只,分实验组63只和正常对照组14只,实验组用8MV直线加速器30、20、10Gy3个剂量一次性照射右半胸,左半胸作为实验对照,分7个时相点(1、3、7、14、28、90、180d)活杀动物,取右肺中叶组织作光、电镜观察。结果各实验组放射损伤早期(1~30d)Ⅰ型上皮损伤,吞噬细胞增多、活跃;Ⅱ型上皮激活;肺泡隔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增生,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微血栓形成;间质水肿。后期(60~180d)Ⅱ型上皮异常增殖,成纤维细胞/胶原增生,血管萎缩减少,肺泡纤维化。各实验组损伤病变程度与照射剂量相关。结论肺泡隔血管内皮病变、血液循环障碍和间质水肿是放射性肺损伤早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肺纤维化的始动因素;成纤维细胞激活、Ⅱ型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吞噬细胞等分别参与肺纤维化进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放射性肺损伤与炎症反应、纤维化改变的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7.0 Gy放射损伤组、14.4 Gy放射损伤组.其中放射损伤组大鼠麻醉后用60Co治疗机单次照射右全肺;在照射后的1,7,30,90d,取大鼠右肺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照射方法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放射性脑损伤进一步研究建立更精确放射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对Sprague-Dawley大鼠分别进行单次和分割全脑照射,剂量分别为20Gy、30Gy,并设未照射组为对照.在照射后2周、8周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分析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果,采用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策略两个指标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同时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相同剂量常规分割照射2组大鼠与单次照射2组大鼠相比,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平均潜伏期和搜索策略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30Gy分割照射后8周时平均潜伏期[(105.62±9.58)s]和搜索策略(9.37±0.81)%差异最为明显.单次照射两个剂量组其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策略得分在照射后2周和8周时差异无显著性,而分割照射2组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其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策略得分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30Gy组最为明显(P<0.01)[平均潜伏期2周(83.52±7.79)s,8周(105.62±9.58)s;搜索策略2周(11.52±1.02)%,8周(9.37±0.81)%].20Gy分割照射组和30Gy两照射组病理检查显示神经元萎缩变性,白质梳松,以30Gy分割照射组在照射后8周时上述病变最为严重.结论 全脑分割照射比单次大剂量照射更易造成远期的放射性脑损伤,对大鼠进行全脑常规分割照射可以建立更贴近临床病理过程的放射性脑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照射剂量下的变动情况及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C57/BL小鼠,右肺单次照射15 MeV电子线6 Gy或10 Gy,不同时间处死后取肺组织HE染色,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中TGF-β1及TNF-α.结果不同剂量照射后,血清TGF-β1平均水平10 Gy组较6 Gy组、正常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6 Gy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血清TNF-α平均水平比较情况同TGF-β1.HE染色病理切片不同时段(照射后36 h~40 d)显示,10 Gy照射组肺照射区域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炎症改变,但并不严重;6 Gy组受照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基本无差别.结论放射性肺损伤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血清中TGF-β1、TNF-α的变化情况与照射剂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摆位方法、扫描范围及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辐射防护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怀疑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儿童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MSCT(管电压:120?kV,管电流:80?mA, 扫描范围为喉部至膈上)检查,实验组采用低剂量MSCT(管电压:100?kV,管电流:30?mA,扫描部位为会厌部至膈上,去除扫描头架)检查。所有检查结果与支气管镜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 组CT剂量指数(CTDI)与剂量长度乘积(DLP)均降低(P?<0.05),实验组辐射剂量仅为对照组的60%。两组图像质量均为优良。与支气管镜结果比较,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对照组为95%。结论 采用低剂量MSCT,检查时去除扫描头架,扫描范围自会厌部至膈上,不但可以降低儿童受照射的辐射剂量,而且可以提高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于胸部放疗后患者肺损伤发生率及血浆TGF-β1、TNF-α的影响。方法 11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放疗)58例,对照组(放疗)5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GF-β1、TNF-α的变化以及治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TGF-β1、TNF-α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减少放疗后患者血浆TGF-β1、TNF-α的升高幅度,预防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有一定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赵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85-1187
目的 观察医用射线防护剂奥克喷局部外用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接受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于放疗前及临睡前对照射区皮肤采用奥克喷外喷;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皮肤护理及健康教育,未采用特殊保护措施.以胸壁出现的放疗反应及用药后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克喷局部应用能推迟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提高皮肤辐射的耐受性,有效防治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放疗引起的皮肤放射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一站式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胸腹部复合伤(ATA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0例ATACI患者行一站式MSCT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49例胸部CR、94例腹部US的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300例ATACI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CPR、MIP、MinP以及VR等,并与轴位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对胸壁外伤、胸膜外伤、肺损伤、纵隔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检出与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腹腔少量积血、气腹、膈肌以及骨损伤与U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T轴位图像与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胸壁损伤、胸膜损伤、纵隔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检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损伤、腹部损伤的检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胸壁损伤、胸膜损伤、纵隔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肺损伤、腹部损伤、膈肌损伤以及骨与关节损伤的定位诊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站式MSCT检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诊断信息,为临床及时、准确救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应列为ATACI首选检查手段;轴位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对ATACI作出准确和"立体"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应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5.
官键  刘来昱  李启生  陈龙华  刘英 《重庆医学》2012,41(10):964-965,104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照射组(30只,1d,1、2、4、8、12周各5只)。在照射1d,1、2、4、8、12周获取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细胞TGF-β水平变化。结果照射组TGF-β在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损伤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结论 TGF-β是肺成纤维细胞(FB)活化的最重要生物介质之一,阻断TGF-β通路及FB的活化,可能为减少照射后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40例肺挫伤患者的CT资料,将其分为二大类型和五亚型,观察不同类型肺挫伤与胸廓骨折、不同年龄的关系。结果肺挫伤类型与胸廓骨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胸膜型、局限非胸膜型、广泛单侧型、广泛散在型、广泛弥漫型肺挫伤与胸廓骨折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肺挫伤与各年龄段构成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廓骨折发生与肺挫伤类型无关;25岁以下的患者较易发生广泛的肺挫伤,25岁~组患者较易发生局限的肺挫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油酸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油酸组和油酸 川芎嗪组。比较各组肺冲洗液中MDA含量和肺的湿/干重比值。结果:川芎嗪 油酸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低于油酸组(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MDA、蛋白含量和肺湿重/干重比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显著低于油酸组(P<0.01)。结论:川芎嗪通过抗自由基损伤和膜脂质过氧化等作用,对油酸性肺损伤能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工感染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发病猪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探讨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用作SARS病毒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用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NVDC—JXA1株人工感染试验猪10头,制备、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并与报道的SARS病毒引起的肺损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人工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后试验猪全部发病死亡,肺脏均呈现典型的间质性肺炎变化,比较高致病性蓝耳病与SARS病毒所引起的肺损伤发现两者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结论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或可用作SARS病毒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SARS病毒致病机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前的基础肺功能与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81例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前常规检测基础肺功能,按常规肺功能分为基础肺功能正常组(51例)和基础肺功能异常组(30例),对2组患者进行5~6周的三维适形放疗(3DCRT)或调强放疗(IMRT),比较放疗结束后2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81例胸部肿瘤患者中17例(21.0%)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基础肺功能正常组和基础肺功能异常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9.8%(5/51)和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放疗前患者的基础肺功能与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