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宣散方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文蓉 《光明中医》2007,22(3):40-42
目的:观察宣散方针灸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采用宣散方针灸治疗.结果:临床控制7例,占19.44%;显效21例,占58.33%;好转5例,占13.89%;无效3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显控率为77.78%.结论:提示宣散方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整理的方法对古代医籍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出若干因素与方药的临床剂量变化密切相关,包括患者的体质强弱及医者的用药风格,疾病的证候类型,方药的品种、产地、炮制、剂型等,以及发病的时令季节等四类因素。与此相应的,古代医家临床用药控制剂量则一般遵循"四因制宜"原则,即因人(患者、医者)施量、因时施量、因证施量和因药施量。临床中这"四因"互相牵制,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着方药的临床剂量。  相似文献   

3.
针灸对黏膜免疫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艳  蒙珊  雷宇  朱英 《中国针灸》2005,25(8):594-596
目的:探讨针灸在黏膜免疫及黏膜相关疾病中的调控及治疗作用.方法:回顾近10年来国内有关黏膜免疫的研究成果,从临床及作用机理方面进行总结,分析针灸在治疗黏膜相关疾病中对黏膜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结论:针灸对局部黏膜免疫系统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是针灸疗法防治黏膜相关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为针灸治疗黏膜相关疾病提供了更可靠的依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拉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以颈椎为研究对象选择30例临床眩晕的患者,依据中医经络学说和辩证施治的原则,运用针灸配合拉伸等手段进行治疗。并与采用常规针刺的30例患者做统计学对比,经过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论:针灸配合拉伸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不同疾病阶段贝尔面瘫患者应用针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贝尔面瘫患者,依据不同疾病阶段分为三组,即发展组(n=30)、静止组(n=30)、恢复组(n=30)。三组患者均给予针灸治疗,对三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及临床疗效予以统计比较。结果:发展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愈显率均优于静止组、恢复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静止组与恢复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贝尔面瘫治疗中,发展期针灸效果更加显著,因此,贝尔面瘫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期为发展期。  相似文献   

6.
用量策略是医生对病人、疾病及病情进行精确判断后,给出的用量对策,是处方用药的关键环节之一,可概括为因病施量、因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因药施量、因剂型施量、因服药反应施量、因配伍施量几方面内容,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本文以具体病案为例,诠释了因病施量、因症施量、因势施量、因药施量、因配伍施量等方药用量策略内涵,以助于对用量策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对患者分组,观察组43例,接受中医针灸和康复理疗的联合治疗;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肿量更少,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出血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临床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继承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思想,观察针灸从阳明论治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取穴重视阳明,下针顺序首针阳明,辨证论治,兼用他经的治疗原则选穴组方,予以毫针针刺,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周。依据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临床疗效和症状体征量化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68例患者治疗6周后,面神经功能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01),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临床疗效:愈显率95.59%,总有效率100.0%。结论:针灸从阳明论治面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对患者分组,观察组43例,接受中医针灸和康复理疗的联合治疗;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肿量更少,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出血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临床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论针灸治疗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临床角度对针灸治疗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探讨、总结,提出并论述了针灸治疗量诸概念:治疗总量、单位治疗量、即刻治疗量、治疗超量、治疗量不及、治疗量测试,简述了针灸治疗量的基本构成元素,即针刺、艾灸、拔罐、穴位注射、电针等.认为针灸治疗量控制得当是临床获得最佳疗效的根本保证,临床取效的关键在于针刺手法正确、处方配穴合理、针灸诸疗法组合适宜、治疗量分配变化与病情变化保持同步等,并应避免治疗超量或不及.  相似文献   

11.
王永洲 《中国针灸》2012,32(8):731-735
从针灸临床实践及理论出发,对假针灸是否名副其实、真假针灸的命题是否成立以及针灸效应是否等同于安慰剂作用3个方面做了阐述,认为将针灸的生物学效用和心理学效用相互分离的研究方法不符合中医"身心合一"的传统,也违背了当今"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没有理由继续在西方身心两分研究模式的困境中重蹈覆辙。假针灸作为对照方法尚不成熟,不宜作为针灸研究的标准模式,赞同《中国针灸》杂志提倡首选与现代医学疗法对照的做法,瞄准医学中公认的最有效、最先进的手段方法及结果作为对照,直接发现针灸的差距或优势,实际价值和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2.
探讨周围性面瘫(以下简称面瘫)针灸治疗量控制规律:①面瘫早期:穴定量恒,治疗取穴宜少、疗法宜简、针灸治疗量宜小且基本恒定;②面瘫中期:穴增量增,治疗取穴渐增、疗法渐增、针灸治疗量渐增并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峰值且维持峰值时间恰当;③面瘫后期:穴增量减,治疗取穴继增、疗法渐减、针灸治疗量渐减并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谷点";④面瘫后遗症期:穴变量微,治疗取穴以症显局部为主、疗法宜单一、针灸治疗量宜微小。认为遵循面瘫临证治疗量控制规律方可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陈泽林 《中国针灸》2007,27(3):223-224
本文介绍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灸处方学》的成书背景,将该书的特点概括为:(1)确立以部位为主线的针灸处方思路;(2)明确处方与处方学的关系;(3)承古与创新有机结合,突出《针灸处方学》与时俱进的科学性。《针灸处方学》教材的出版在《经络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完善了针灸学课程体系,填补了针灸推拿学专业知识结构的空白,是针灸学科取得发展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和普通针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疗效差异。方法:LS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普通针法组(30例)和温通针法组(30例)。两组均取大椎、命门、夹脊等穴,普通针法组采用普通针刺,不实行特殊针刺手法;温通针法组采用温通针法手法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LSS症状体征、脊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个月,温通针法组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为6.30±1.92,而普通针法组为4.67±3.70。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温通针法组为7.03±1.03,而普通针法组为6.33±1.12;生活质量评分温通针法组为53.67±8.91,而普通针法组为64.50±16.69。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温通针法组有效率为90.0%(27/30),普通针法组为8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LSS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武应臣 《中国针灸》2011,31(10):921-923
介绍针灸在约旦的发展简史、现状、针灸诊所的开办和分布以及针灸术的操作和主治病种.针灸在约旦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现在开办的大小针灸诊所约有20余家,全部为私人诊所,主要集中在约旦的首都安曼市.针灸从业人员多是在中国学习过针灸技术的本国西医大夫,水平良莠不齐;所治疗的疾病种类以疼痛和神经系统疾病居多.治疗疾病时针灸可单独使用,也可和物理疗法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邵素菊  秦小永 《中国针灸》2007,27(9):709-711
目的:整理《普济方》有关针灸内容,为后学学习古代针灸文献提供参考。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普济方》为蓝本,整理《普济方》中有关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取穴等内容。结论:《普济方》收集大量针灸文献,择各家之所长,汇历代之精华,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性和临床实用价值,为针灸文献的保存、考证、校勘等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从腧穴主治、临证辨证、腧穴选择等角度,探讨临证时针灸处方选穴配伍应注意的问题.认为临证时应避免医者从简的思想,在选穴配伍时做到“把握主治、重视辨证、灵活选择、与时俱进”,以确保选穴配伍精当,最大程度发挥针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Hu YP  Chen Y  Xing L  Niu BL  Zhu FJ  Han J  Wang Y  Bian W  Liu CS  Wei L  Du YH 《中国针灸》2011,31(10):937-940
目的:归纳总结针灸治疗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的针灸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1978-2007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针灸治疗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的临床文献,统计针灸治疗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病种及每个疾病文献报道的频次,通过分析归纳,初步获得针灸治疗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的优势病谱.结果:针灸治疗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病种有29种,文献报道总数为1967篇;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中睡眠障碍、抑郁症、癔病、痴呆症、性功能障碍文献报道频次居前5位.结论:针灸治疗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优势病谱为痴呆症、戒断综合征、精神发育迟滞、强迫症、睡眠障碍、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抑郁症、酒精中毒、梅核气.  相似文献   

19.
Gu J  Zhong L 《中国针灸》2011,31(4):360-362
对国内外针灸临证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从临床案例入手培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进行探讨与思考,并针对针灸教学的教材编写和考试等方面提出建议.认为针灸临证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走上临床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能力.国外针灸教学灵活,十分强调临床实用性,但对理论不够重视;国内则更加重视理论,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相应教改形式多样,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针灸学》教学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中国针灸》2012,32(1):75-77
就《针灸学》目前教学现状存在教学内容分割、系统性有所缺失,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针灸治疗临床针对性不足等问题,提出《针灸学》教学改革思路,即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面向岗位为依托的教学新理念,构建系统完整的教学新体系,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