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醛固酮水平与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无药物影响定义(入院前停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至少6周,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至少4周,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至少2周),排除降压药物对血醛固酮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选取2008年至2012年在我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664例,为无药物影响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6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开放用药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生化检查、24 h时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①简单相关分析发现,2组患者的血醛固酮水平与年龄、24 h尿钠钾比值及血钾呈负相关。②多元线性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在无药物影响组,矫正年龄、性别后,血醛固酮与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logACR)(β=0.228,P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 2)、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364例高血压病患者的cIMT, 根据cIMT是否≥1 mm分为cIMT增厚组和cIMT无增厚组;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MMP 2、TIMP 2,同时送检验科测定血清Hcy、UA及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cIMT无增厚组比较,cIMT增厚组年龄、Hcy、UA、MMP 2增加(P<0.05)。cIMT与UA、MMP 2、年龄呈正相关。年龄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MMP 2、Hcy、TC、LDL c、UA与动脉硬化有关,但目前尚不能确定为动脉硬化的独立损害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影响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的变化。方法对入选的166例新近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行血清hs-CRP、脂联素、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等检测,并计算ACR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ACR值分为尿微量白蛋白组(ACR≥30mg/g,38例)和尿蛋白正常组(ACR<30mg/g,128例),对两组之间及与对照组之间进行hs-CRP、脂联素等比较,然后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ACR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 (1)健康对照组、尿蛋白正常组、微量白蛋白组血清lg(hs-CRP)分别为(0.04±0.14)mg/L、(0.16±0.09)mg/L和(1.52±0.19)mg/L,两两比较P均<0.05。(2)ACR与hs-CRP的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示:hs-CRP与ACR的相关系数为0.459(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ACR的升高独立相关。结论 hs-CRP水平与ACR呈明显正相关,hs-CRP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R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154例,同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69例)及颈动脉硬化组(85例),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BPV组(77例)和高BPV组(77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较颈动脉IMT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IMT均显著增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患者,高BPV组患者有更高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P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r=0.6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血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高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联性以及可行的干预途径。方法:选择2003-06/2004-05在北京市第六医院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0例,年龄60~91岁,男89例,女141例。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所定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一些影响脉压的疾病患者。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分两组,高脉压组128例,脉压≥60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102例,脉压<60mmHg(1mmHg=0.133kPa)。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颈动脉超声、胸部X线、头颅CT、血肌酐及尿白蛋白检测。结果:进入结果分析保持为230例。①高脉压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6.4%,42.2%(t=2.01,P<0.05)。②高脉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84±0.19),(8.67±0.98),(8.78±1.05),(49.60±6.61)mm;(0.76±0.04),(7.90±0.99),(7.70±0.48),(46.70±3.09)mm(t=3.82~9.00,P<0.01)。③高脉压组血肌酐、尿白蛋白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2.90±16.24)mol/L,(6.00±8.28)mg/L,(76.83±9.54)mol/L,(3.75±7.44)mg/L(t=3.13,3.95,P<0.01,0.05)。④而高脉压组左室射血分数小于对照组(61.33±10.62)%,(64.40±10.24)%,(t=2.07,P<0.05)。⑤高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对5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 pulsmedial thickness,IMT)进行检测,分为增厚组和正常组,同时测定两组血脂、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MAU)等,并对两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较对照组血脂、空腹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尿B2微球蛋白(β2-MG)、尿免疫球蛋白(IgG)差异显著(P〈0.05)。糖尿病患者MAU与颈动脉IMT成显著正相关(r=3.26,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的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较无硬化者增高,UAER和IMT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和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肾损害指标微量白蛋白尿(MAU)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99名老年EH患者按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异常ACR组和正常ACR组,对两组的C-IMT、斑块发生率、ACR水平及血中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Glu)、体重指数(BMI)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异常ACR组的年龄、尿酸、ACR、C-IMT、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脉压均高于正常ACR组(P<0.05);且C-IMT与ACR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和颈动脉IMT密切相关,提示微量白蛋白尿不仅和老年高血压肾脏病变有关,也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采用移动电话设定定时服药提醒和服药标签在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首次于崇州市人民医院就诊并建立特殊门诊服务管理的高血压患者100例,由专人培训患者阅读手机闹铃及用药提醒标签,试运行至少2周后由专人考核患者通过培训。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每2周随访1次,其中前6个月由专人在门诊随访时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设置定时服药提醒闹铃及用药标签,后6个月取消服药提醒设置,并分别于使用前、使用中及停用后完成动态血压检查、服药依从性评估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测定。结果 96例患者完成试验。使用定时服药提醒闹铃2个月后,患者的各项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及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且使用6个月后患者的AASI较使用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消设定后第6个月,患者服药依从性较使用第6个月时下降,各项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及AAS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移动电话设置定时服药提醒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利于协助心血管意外高风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新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筛选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280例糖尿病患者,以血尿酸水平为基准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各140例,检测两组患者心血管相关指标和肾损害指标,评价血尿酸水平与新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结果高尿酸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及甘三油酯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尿酸组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高尿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时间分别为12.58±2.36月和11.75±1.96月,短于正常尿酸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新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肾病呈正相关,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新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概率更高、发病时间更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测量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并计算S-AASI,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肌酐(NAG/Cr),化验血清肌酐并计算Ccr。根据S-AASI的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A、B、C、D 4组。比较4组患者各参数的差别,并行S-AASI与尿NAG/Cr等参数的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结果:①4组的年龄随S-AASI水平的增高依次增高(P〈0.05)。A、B组高血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高血压病程依次延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之间的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组尿NAG/Cr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增高,而Ccr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AASI与尿NAG/Cr(β=0.470,P〈0.001)、Ccr(β=-0.322,P〈0.05)具有相关性。尿NAG/Cr每增加1 IU/g,S-AASI相应增加0.005;Ccr每降低1 ml/(min.1.73 m2),S-AASI相应增加0.003。结论:S-AASI可作为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高尿酸血症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对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尿蛋白排泄率(AER)、尿酸及其他常规生化指标,分析颈动脉IMT与AER、高尿酸血症及其他常规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AER与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史、空腹血糖(FBG)及血肌酐有关,与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2)高尿酸血症不是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的因素;(3)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ER、年龄和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结论:尿蛋白排泄率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高尿酸血症不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测定BPV、AASI.结果 AASI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r=0.231,P<0.001)、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r=-0.132,P<0.01)、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r=-0.13,P<0.01)、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r=-0.21,P<0.01)及勺型血压(r=-0.13,P<0.01)有明显的相关性.AASI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β=0.018,P<0.001)、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β=-0.011,P<0.01)、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β=0.036,P<0.01)、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β=-0.01,P<0.01)、勺型血压(β=-0.15,P<0.01)、及左心室质量指数(β=0.022,P=0.034)之间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AASI与BPV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尿白蛋白排泄率(AER)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高分辨率超声对122例2型糖尿病患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尿AER,并对两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颈动脉IMT与尿AER存在独立正相关。结论 尿AER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患者8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室间隔厚度分为室间隔肥厚组和室间隔正常组,并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同时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室间隔肥厚组FMD、NO含量较室间隔正常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颈动脉IMT明显增厚,ET-1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室间隔厚度与IMT(r=0.533)、ET-1(r=0.673)呈正相关,与FMD(-0.628)、NO(r=-0.629)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r=-0.706)。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功能障碍,且室间隔肥厚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损害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CS)之间的关系并分析UA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单纯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9例。根据颈动脉内膜是否增厚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分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正常两组,分析各组UA水平与ACS之间的关系,并分析UA对ACS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随UA增加,ACS发生率亦增加,UA正常组ACS发生率为20.3%,高UA组ACS发生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UA为检测变量,ACS分组为状态变量,建立ROC曲线,其中男性曲线下面积(AUC)=0.798(P0.05),女性AUC=0.830(P0.05),都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UA水平与ACS发生有关,且女性UA水平对ACS发生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U)表达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7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统计分析其微量白蛋白(MAU)、肾小球滤过率(GF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2小时血糖(2HPG)、左室质量指数(LV-MI)、血肌酐(CCr)、尿蛋白定性(PRO)数据,根据MAU表达分为MAU+组与MAU-组,比较两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情况。结果17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MAU+组32例(18.08%),MAU-组145例(71.92%)。MAU+组SBP、TG、TC、HDL、2HPG、LVMI、PRO明显高于MAU-组(P<0.05);MAU+组发生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31.25%、40.63%、43.75%)均明显高于MAU-组;微量白蛋白尿与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肾功能损害呈正相关(OR=3.031、4.156、2.516、3.456)。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明显相关,在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同时,应关注微量白蛋白尿变化,以延缓或阻止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降脂、拉西地平达标降压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筛选60例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给予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0.1 g,1次/d,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托妥)10 mg,每晚1次,拉西地平(乐息平)4 mg,1次/d口服;B组给予普伐他汀(美百乐镇)20 mg,每晚1次,拉西地平4 mg,1次/d口服。血压不达标者拉西地平加至8 mg,1次/d,再加用氢氯噻嗪12.5~25.0 mg,1次/d。12个月后观察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A、B两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但A组较B组CIMT降低更明显(P<0.01),颈动脉斑块消退更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与拉西地平联合应用,可以发挥降压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颈动脉斑块患者经强化降脂后,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方法 102例确诊为老年颈动脉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10 mg/d)48例及强化降脂组(20 mg/d)54例,治疗1年后检测TC、LDL-C、HDL-C和TG水平,超声观察CIMT最厚处和最薄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FMD)及颈动脉斑块指数(P1)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1年CIMT最厚处和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CIMT最薄处、FMD、TC、LDL-C和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降脂组:CIMT最薄处(0.85±0.20)、(0.83±0.22)mm,FMD(3.85±1.41)%、(7.91±1.05)%,TC(6.46±1.19)、(4.82±1.26)mmol/L,LDL-C(4.71±1.00)、(3.16±1.00)mmol/L,TG(1.55±0.45)、(1.49±0.44)mmol/L;强化降脂组:CIMT最薄处(0.84±0.20)、(0.63±0.17)mm,FMD(3.74±1.38)%、(10.25±1.58)%,TC(6.36±1.06)、(4.10±1.00)mmol/L,LDL-C(4.73±1.01)、(2.28±1.26)mmol/L,TG(1.56±0.53)、(1.50±0.49)mmol/L,P均<0.05].而且治疗后1年强化降脂组较常规降脂组差异更明显(P均<0.05).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改善内皮功能,降低CIMT.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减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和血管硬度定量分析技术QAS(quality arterial stiffness)研究糖尿病和肥胖对颈动脉血管结构和弹性功能的联合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 将90名糖尿病患者和与之性别、体重相匹配的非糖尿病对照者90例,根据体重指数(BMI)分别分为三组。采用QIMT、QAS技术测量各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僵硬度指数(β)、脉搏波传播速度(PWV)及顺应性系数(CC),并将各参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同一BMI类别中与对照组相比,DM组的颈动脉IMT、PWV及β值均明显增高,顺应性CC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MI水平的增高,病例组和对照组的IMT、PWV、β均逐渐增高,而CC逐渐下降(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DM和肥胖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管弹性功能的损害效应独立相关。然而,与DM危险因素比较,BMI类别增加对颈动脉血管结构和弹性功能的损害作用更大。结论 DM和肥胖均能独立引起颈动脉血管结构和弹性功能损害,DM患者合并肥胖对血管功能有叠加损害效应,可进一步加重DM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且肥胖比DM对颈动脉血管结构与弹性功能的损害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将12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Hcy水平分为Hcy正常组、Hcy增高组,所有对象均检测Hcy,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 IMT)呈正相关,与颈内动脉内径(ICA DIA)、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ICA SPV)、颈内动脉阻力指数(ICA RI)无明显相关性。随着Hcy水平增高,CA IMT明显增厚。结论血Hcy水平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密切相关。说明其参与高血压动脉硬化,促进高血压大动脉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