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腮腺区肿瘤磁共振水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2例术前初步诊断为腮腺区肿瘤的患者进行磁共振及水成像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制定手术方案。其中15例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6例施行了保留部分腮腺及导管的功能性手术,1例仅接受局部包块切除。结果:①腮腺肿瘤磁共振水成像较普通的X线腮腺造影具有简单、无创、安全以及三维成像等优点;②磁共振以及水成像、三维重建能够更全面立体地提供腮腺肿瘤的信息。结论:磁共振水成像术对腮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经水成像显示有腮腺导管系统破坏的肿瘤可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对经水成像显示具有完整腮腺导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应考虑腮腺的功能性手术。  相似文献   

2.
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好发于高龄男性,通常位于腮腺后份及其下极,双侧腮腺多灶性者较为少见,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及腮腺超声造影检查的腮腺肿瘤患者43例(良性31例,恶性12例)。造影检查时,收集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包括增强时间(快进、慢进或等进),消退时间(慢退、快退及等退),增强强度(高增强、等增强及低增强),增强均匀程度(均匀、不均匀),并勾画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图。通过仪器分析,得出定量参数,包括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PI)、上升斜率(AS)、峰值降半时间、半降支斜率(DS)、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间参数差值,使用参数前△符号表示,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腮腺肿瘤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参数的差异、再以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及特异度。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腮腺良性肿瘤的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增强均匀程度及消退时间与恶性肿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腮腺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PA)与Warthin(WT)瘤的△AUC之间差异显著(P<0.05);腮腺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肿瘤组织中,DS、AUC、△PI、△AS及△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A与WT的△AUC最佳截断值为-103.94,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46.20%(ROC-AUC=0.766,P<0.05)。腮腺良恶性肿瘤中,AUC的最佳截断值为1422.165,灵敏度为83.30%,特异度为60%(ROC-AUC=0.728,P<0.05);△PI的最佳截断值为0.535,灵敏度为83.30%,特异度为60%(ROC-AUC=0.794,P<0.05);△AUC的最佳截断值为271.37,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60%(ROC-AUC=0.797,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结扎腮腺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5例16侧腮腺良性肿瘤实施了不结扎腮腺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多采用循下颌缘支的方法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肿瘤外0.5~1.0cm切除肿瘤与部分腺体。结果 15例手术病人,均未出现涎瘘等手术并发症。术后瘢痕小,面部畸形轻微,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部分切除术对与发生于腮腺后下部的良性肿瘤,是一种效果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腮腺造影、核素显像、超声、CT、造影CT和MRI相继应用于腮腺肿块的诊断,显示了各自相应的诊断价值。近来已有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相结合诊断腮腺肿块的报道,但缺乏深入分析[1]。为此,我们结合灰阶超声和CDFI,对...  相似文献   

7.
对正常人31名,腮腺肿瘤患者44名(良性25名,恶性19名)的混合唾液和腮腺液中 IgA,IgG 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第一、二段腮腺液中 IgG 浓度比正常组、良性腮腺肿瘤组明显升高。腮腺良、恶性肿瘤腮腺液中 IgA 浓度无显著差别。影响混合唾液中 IgA 和 IgG 的含量因素多,对诊断和鉴别肿瘤性质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副腮腺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副腮腺病变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8年11月收治的32例副腮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术后病理检查和随访结果。结果:32例患者中,男8例,女24例,就诊年龄19~69岁,平均45岁。患者通常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病变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良好,界限清楚。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24例为良性病变(多形性腺瘤19例,良性淋巴上皮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和慢性炎症各1例),8例为恶性病变(腺泡细胞癌和淋巴上皮癌各2例,乳头状囊腺癌、基底细胞癌、上皮-肌上皮癌和黏液表皮样癌各1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追加放疗。随访12~128个月,平均36个月,预后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副腮腺病变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与良性肿瘤类似,治疗以手术为主,恶性肿瘤可追加术后放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腮腺导管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磁共振腮腺导管成像术用于诊断腮腺疾病的可行性 ,并筛选出可获得最佳显示效果的扫描序列。方法 采用 4种不同的扫描序列 ,对 2 3例腮腺疾病患者 (病变组 )及 5名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行磁共振腮腺导管成像。首次扫描后 ,患者含化VitC 2 0 0mg ,于含药后 3、10min再次扫描 ,将所获图像按腮腺导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分级 ,比较各扫描序列及服药前后的显示效果。并依据图像对疾病定性诊断 ,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磁共振腮腺导管成像能清楚地显示腮腺主导管、叶间导管、小叶间导管及小叶内导管 ,清楚显示导管有无狭窄、扩张、导管中断及破坏的情况 ,对疾病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 95 6 %。扫描序列中 ,以IR FSE序列的显示效果最佳 ,与FSE比较 ,效果明显提高 (P <0 0 5 )。含服VitC并不显著提高显示效果 (P >0 0 5 )。结论 磁共振腮腺导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腮腺导管及其病理改变 ,对腮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于普通腮腺造影术。其中IR FSE脂肪抑制序列的显示效果最好 ,可作为腮腺导管X线造影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105例腮腺肿块的临床病理与超声影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肿块临床病理与超声影像之间的关系,为腮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对10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块的临床病理资料和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5例腮腺肿块中,病理类型良性92例,恶性13例。良恶性肿块在形态、边界、包膜等声像学表现阳性率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内部回声分布、后方回声增强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腮腺肿块的不同临床病理类型与其超声表现有一定的关系,肿块的超声表现可为术前良恶性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腮腺导管龙胆紫灌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晚期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是临床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为了解龙胆紫灌注对于腮腺及全身其它组织的影响。方法对6只狗的12侧腮腺各灌注5ml龙胆紫,于灌注后30、60、120分钟、21天、9个月分别观察腮腺、心、肝、肾等组织的改变,分析灌注对于机体的局部和整体影响。结果腮腺灌注后3天内局部有明显的水肿,一般一周以后基本消退。21天左右腺体开始明显变化,9个月左右腺体明显萎缩,结缔组织逐渐代替腺体。结论龙胆紫灌注腮腺后逐渐导致腮腺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这一过程对于心、肝、肾等组织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2.
CT灌注诊断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CT灌注方法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53侧:良性肿瘤35侧;恶性肿瘤18侧)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于术前行CT灌注检查。CT灌注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符号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腮腺良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分别为BF:(139.85±175.13)ml·100g-1·min-1;BV:(17.16±15.67)ml·100g-1;MTT:(13.27±4.42)s;PS:(24.38±14.52)ml·100g-1·min-1。腮腺恶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分别为BF:(231.69±205.29)ml·100g-1·min-1;BV:(32.22±20.56)ml·100g-1;MTT:(11.40±3.95)s;PS:(38.28±19.00)ml·100g-1·min-1。统计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F、BV和PS的平均值在腮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而CT灌注参数MTT的平均值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检查方法对腮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与腮腺术后涎瘘等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需手术治疗的腮腺疾病患者396例,随机分为负压引流组(200例)与正压引流组(196例),记录术后创口积液、涎瘘、血肿以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的引流方式与术后处理的关系。结果负压引流组的积液、涎瘘、血肿以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4.0%)低于正压引流组(15.3%),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负压引流组术后不必加压包扎而不影响I期愈合。结论腮腺切除术后应用负压引流优于传统的正压引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腮腺区异位脑膜瘤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非胶质瘤,异位于颅外者非常少见。异位脑膜瘤好发于头皮、颅骨、眼眶、鼻窦、中耳、鼻腔、颈部、腹膜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硬脑膜外层等。脑膜瘤属良性肿瘤,有时可呈浸润性生长,但无远处转移,手术彻底切除可得到根治。本文报告1例异位于腮腺的脑膜瘤。  相似文献   

15.
右腮腺肿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例报告 女,3岁,出生后1周时发现右腮腺区花生米大小肿物,渐进性增大,第一次术后3个月复发并且快速生长,因“右腮腺肿瘤术后复发6个月”入院。查体: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腮腺区可及5.0cm×4.5cm大小肿物,质中偏硬,无明显压痛。口腔黏膜及咽扁桃体无明显异常,腮腺导管口未见异常分泌物。无家族性疾病史。全麻下行右腮腺区肿物扩大切除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小型猪及小鼠腮腺的超微结构特点,并将腮腺与泪腺、垂体的超微结构对比观察,旨为涎腺基因治疗转基因表达的生物学特性提供腺体形态学的依据.方法选用成年小型猪、昆明种小鼠各5只,分别取腮腺、泪腺、垂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小型猪较小鼠的腮腺腺泡细胞内分泌颗粒密度大,质地均匀,细胞器少见,血管内皮细胞内有较多分泌颗粒存在.小型猪与小鼠泪腺超微结构均与各自腮腺相似,小型猪与小鼠垂体结构特点为细胞排列散在,细胞间充满血窦及毛细血管.结论小型猪腮腺腺泡细胞分泌颗粒多,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也可见较多分泌颗粒,提示这些分泌颗粒可能进入血液发挥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及评价第一、二鳃弓综合征(first and second branchial arch syndrome, FSBAS)患者头颅CT的腮腺影像,分析FSBAS患侧腮腺的发育状况。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8年1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140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病例,解读并整理放射科评价腮腺的CT报告结果,将其归纳为3类表现形式:第Ⅰ类—与对侧相比,腮腺大致对称;第Ⅱ类—患侧腮腺明显小于对侧(发育不良);第Ⅲ类—患侧未见腮腺影像(缺如)。对3种类型的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140例FSBAS患者中,3类腮腺表现的构成比为第Ⅰ类32例,占22.9%;第Ⅱ类22例,占15.7%;第Ⅲ类86例,占61.4%。结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的腮腺表型中,患侧腮腺缺如(或发育不良)占绝大多数。腮腺缺如或许可作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的主要表型之一。  相似文献   

18.
45例腮腺囊肿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4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45例腮腺肿物切除患者,术后病理确诊为腮腺囊肿.回顾分析不同腮腺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男25例,女20例,中位年龄51岁.囊肿位于左侧腮腺21例,右侧腮腺24例.临床症状以腮腺区无痛性肿大为主,囊肿大小0.8 cm×0.6 cm×0.5 cm~10 cm×2.8 cm×0.6 cm.腮腺囊肿伴疼痛9例,无疼痛36例;腮腺囊肿伴淋巴结肿大4例,无淋巴结肿大41例.治疗以单纯腮腺囊肿切除为主,术后均无面神经损伤.随访1~10 a,未见复发.45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单纯性囊肿29例(64.4%),表皮样囊肿9例(20%),淋巴上皮囊肿7例(15.6%).除常见的病理表现外,镜下还可见一些非特异性改变,例如腮腺囊肿伴纤维组织瘤样增生,腮腺囊肿伴炎症,腮腺囊肿伴钙化,腮腺囊肿伴滑膜囊肿样改变,腮腺囊肿伴异物巨细胞反应,腮腺囊肿伴肉芽肿样改变.结论:腮腺囊肿的症状以渐进性肿大为主,治疗以单纯囊肿切除为主,无面神经损伤,无复发.病理类型主要为单纯性囊肿、淋巴上皮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19.
回顾1例被误诊为腮腺囊肿伴出血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文献讨论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的MRI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间17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RI平扫加增强表现,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27~70岁,平均50岁.结果:17例患者的17个病灶均为边界清晰肿块,12例有分叶,16例可见包膜.病灶的最大径为1.0~6.3cm,平均2.6cm.与正常肌组织信号相比,肿瘤在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压脂相呈明显高信号o6例见囊变,2例有钙化影.增强后扫描,17个病灶均有明显延迟强化,其中,4例为均匀强化,13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单发孤立性病灶,MRI表现为边界清楚、有分叶、可见囊变(或)钙化、有包膜、增强扫描有明显延迟强化特点的肿块,应多考虑PA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