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59例妊娠期梅毒母婴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晋江市医院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晋江市医院产科2012~2014年59例住院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其中首次诊断孕周≤14周并进行规范化治疗的36例为治疗组,首次诊断孕周>14周或未进行规范化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根据梅毒RPR滴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以RPR1:16分界,21例≥1:16的为高滴度组,38例<1:16的为低滴度组,分析梅毒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婴幼儿随访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围产妊娠结局发生率、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不良围产妊娠结局发生率、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及早进行规范化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可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梅毒抗体高滴度是婴儿先天梅毒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以及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妊娠梅毒患者共82例,其中26例终止妊娠,8例失访,48例完成随访。①根据结束妊娠前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未治疗组23例,记录各组妊娠结局情况。②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成TRUST滴度≤1∶4和TRUST滴度1∶4两组,TRUST滴度≤1∶4组患者29例,TRUST滴度1∶4组患者19例,统计各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发生新生儿先天梅毒6例(24.00%),无流产,死胎和死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4.00%(6/25);未治疗组流产2例(8.70%),死胎1例(4.35%),死产1例(4.35%),新生儿先天梅毒12例(52.17%),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达69.57%(16/23)。未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7例(24.14%)产生不良妊娠结局,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14例(73.68%)产生不良妊娠结局,滴度高的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滴度低的妊娠梅毒患者。结论:梅毒孕妇抗梅毒治疗可预防新生儿先天梅毒,并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妊娠梅毒TRUST滴度的检测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若妊娠梅毒TRUST滴度较高,宜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母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RPR)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及围生结局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4年2月1日经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筛查,192例妊娠合并梅毒孕母分娩前及其部分新生儿出生时及6月龄时外周血检测,比较孕母RPR 滴度与新生儿RPR阳性率?阴转率及不良围生结局的关系?结果:新生儿RPR滴度与孕母呈正相关,孕母RPR滴度1∶1时,新生儿RPR阳性率68.4%;孕母RPR滴度1∶2时,新生儿RPR阳性率87.0%;当孕母RPR滴度≥1∶8时,新生儿RPR阳性率100.0%;孕母RPR滴度≥1∶8与≤1∶4比较,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母RPR滴度≥1∶8时,婴儿6月龄RPR阴转率下降,与RPR滴度≤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畸形?死胎及新生儿死亡?早产及先天性梅毒的风险升高,婴儿不良结局风险升高?当孕母RPR滴度≥1∶8时,与孕母RPR滴度≤1∶4比较,新生儿畸形?早产?先天性梅毒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新生儿RPR阳性率升高,当RPR滴度≥1∶8时,新生儿RPR阳性率为100%,6月龄阴转率下降,胎儿畸形?早产?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妊娠梅毒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病特点,并探讨其防治方法,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病率。方法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梅毒孕妇,根据其确诊孕周数分组,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梅毒发生情况,分析梅毒的治疗与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孕妇分为流动人口组与长期居住组,比较其发病率。结果妊娠梅毒的发生率为4.5‰,其中流动人口占61.9%。不同孕周先天梅毒的发病率分别为:13~27周占12.5%,28~36周占27.3%,37周以上占42.9%。结论妊娠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妊娠梅毒及先天梅毒儿的发病率,关键在于加强婚前检查及早孕检测。  相似文献   

5.
潜伏期妊娠梅毒168例临床及母婴传播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临床预后及不同驱梅治疗时机胎传梅毒的发生.方法:总结168例潜伏期妊娠的梅毒妊娠不良结局,根据驱梅治疗时机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结果:168例患者中,宫外孕20例(11.9%),自然流产10例(5.95%),死胎死产5例(2.98%),人工流产或引产13例...  相似文献   

6.
杨御华 《当代医学》2014,(28):90-9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选取常德市妇幼保健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1例妊娠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33)和未治疗组(n=28)。观察比较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母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将孕妇分为≤1∶8组和≥1∶16组,观察血清滴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结局方面,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100%(33/33),未治疗组75%(21/2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24例(72.73%),未治疗组为7例(25.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抗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母血清RPR滴度高低及用药情况,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来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138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患者为分娩前拒接受治疗或者未进行抗梅毒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完整规范化抗梅毒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TRUST高滴度≥1∶8、梅毒TRUST低滴度≤1∶4以及血清学TRUST阴性率、新生儿预后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足月分娩率及流产、死胎、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正常新生儿比例、新生儿畸形、胎儿窘迫及围产儿死亡等不良预后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新生儿TRUST高滴度≥1∶8、梅毒TRUST低滴度≤1∶4以及血清学TRUST阴性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及时给予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有效及时的抗梅毒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生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梅毒孕妇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梅毒发生率为0.57%,文化程度低、无职业孕妇感染率较高;26例中足月产21例(80.77%),早产4例(15.38%),死胎1例(3.85%);先天性梅毒患儿2例(8.0%),积极治疗后3个月内RPR滴度均转阴。结论孕期应常规进行梅毒筛查,一旦发现妊娠梅毒患儿应及时治疗,以减少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先天性梅毒患儿母亲孕期情况。方法:对56例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儿母亲孕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孕母血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RPR)滴度、开始治疗的孕周、是否规范治疗三方面分析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结果:56例先天性梅毒中39例(69.64%)孕母血RPR滴度≥1∶32;开始治疗晚于24周者47例;规范治疗6例,未规范治疗9例,未治疗者41例。结论:早期发现,严格规范治疗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预防胎盘梅毒,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实现优生优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11.
骆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4):49-51+54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诊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进行正规的抗梅毒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未进行抗梅毒治疗。所有的患者均经过妊娠期梅毒诊断标准,比较两组孕妇的结局和新生儿预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新生儿结局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26例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全部转阴,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44.12%)转阴,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发现妊娠梅毒患者并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影响,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死亡和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杨腊枝  胡美霞  陈丽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50-151,153
目的探讨妊娠期筛查和治疗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筛查、诊断和治疗妊娠期梅毒的时机分为A、B、C三组,A组孕周≤16周;B组16周〈孕周≤28周;C组孕周〉28周,比较分析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的情况。同时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34例未治疗的妊娠期梅毒孕妇的资料,与治疗组比较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筛查孕妇11679例,诊断妊娠期梅毒70例,其中Ⅰ期梅毒1例(1.43%),Ⅱ期梅毒2例(2.86%),余均为潜伏期梅毒67例(95.71%)。A、B、C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分别是0例、3例和6例,感染率分别为0、11.11%和25.00%,三组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早产、新生儿梅毒感染、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梅毒儿、围生儿死亡等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孕期及时筛查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较好控制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善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并探讨恰当的治疗时间,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方法将我院41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非治疗组16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及先天梅毒患儿发生情况。结果足月分娩率治疗组为84.00%(21/25),未治疗组仅为56.25%(9/16),治疗组孕妇妊娠结局明显好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预后明显好于非治疗组(P<0.05);治疗孕周与非正常儿的发生率成正比,即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非正常儿的发生率越低(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能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孕早期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预后,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确诊时TRUST滴度与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先天梅毒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妊娠梅毒患者按其是否在妊娠期接受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A组)和未治疗组(B组),按确诊时TRUST滴度分层比较2组间先天梅毒发病率的差异。结果A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为1.95%,B组先天梅毒发病率为12.96%,两组间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x^2=18.4651,P=-0.000)。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2的孕产妇没有生育先天梅毒儿。A组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的先天梅毒发病率3.70%(4/108),B组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的先天梅毒发病率23.70%(321135),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x^2=19.017,P=0.000)。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时,B组出现先天梅毒,且随着滴度的升高发病率大幅上升。结论母亲确诊时TRUST滴度的高低对梅毒垂直传播的发病率有重要的影响,可作为妊娠梅毒孕产妇选择妊娠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兔颈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拉伤+高脂饮食6周建立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五组:Control组、M0del组、Laci—L组、Laci—H组和Atovas组。6周后检测血脂水平。计算左侧颈总动脉新生内膜面积(SI)与中膜面积(SM)之比(SI/SM),病理形态学观察颈总动脉组织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拉伤+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Model组中,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升高;SI/SM比值明显增大,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增强;Laci—L组和Laci—H组血脂无明显降低,但是,SI/SM、LOX-lmRNA和蛋白水平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拉西地平减少内膜LOX-1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恂  刘婵芳  向晓光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51-951,96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68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4.38%,而未治疗组仅为41.67%(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和3.13%,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6.11%和22.22%(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4.52%,而未治疗组仅占28.57%(P〈0.01)。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孕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梅毒孕妇及其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的检测情况。方法 对40例梅毒孕妇及其所产婴儿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的分析。结果 40例梅毒孕妇中,潜伏梅毒占87.5%,TPPA检测均阳性,RPR阳性的有35例,滴度介于1:1—1:128之间;40例先天梅毒患儿中出现皮疹的有14例(35%),有骨损害表现的6例(15%),由于母亲忘梅毒而就诊的16例(40%),RPR检测阳性33例(82,5%),滴度介于1:1~1:64之间,2例RPR异常增高,滴度为1:128。脑脊液常规检查显示,45%患儿淋巴细胞增高,50%蛋白增多,22.5%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结论应重视妊娠期梅毒筛查,对于确诊的先天梅毒患儿,注意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为正确评价病情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苄星青霉素对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6月在该院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孕妇60例,分为孕期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孕期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抗梅毒治疗1~2个疗程,对照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孕妇在使用苄星青霉素后,妊娠结局比对照组好。相比较对照组而言,治疗组分娩出正常新生儿的例数要多,且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概率要低,流产和死胎的发生率也比较低。两组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梅毒的患者在孕期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后,有效地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是一种对于妊娠期梅毒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潜伏梅毒患者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并整理573例梅毒患者中361例潜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对潜伏梅毒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验及诊治情况的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潜伏梅毒占梅毒发病率的63%,21~50岁性活跃期的人群发病率较高,老年人病程较长,均为各种筛查确诊而发现;潜伏梅毒RPR滴度较低,滴度在1∶8以下占96.12%,潜伏梅毒治疗血清阴转率偏低,多出现血清固定。结论:潜伏梅毒由于受到其隐蔽的临床特征的影响,难以早期发现,潜伏梅毒可以传播患者周围的人群,而且其潜在作用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