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103例TIA患者和105例对照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并将两组的病史、个人史、生化检查和颈动脉斑块与TIA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影响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LA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80例TIA患者(TIA组)和6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及颈动脉内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关系,寻找TIA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90例TIA患者(病例组)和7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观察CAS程度,同时检查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纤维蛋白原(FBG)、空腹血糖(FPG等指标,以研究上述因素之间及其与TI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软斑的比率均较对照组高;TIA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TCH、TG、FIB的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患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他汀组脑脑血管时间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7.
王平  赵丽玲 《首都医药》2007,(22):43-43
目的初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TIA发作患者的颈部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52.5%的TIA发作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注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注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疗效。方法将132例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期间控制发作例数,治疗后3个月内继续发作例数,发展为脑梗死例数等。结果治疗组TIA停止时间24h内38例,24—72h23例,72h后仍有发作者15例;治疗期间无发生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为24、18、16例,2例发展为脑梗死。3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治疗组继续发作者13例,累计5例发展为责任侧脑梗死。对照组继续发作者22例,累计9例发展为脑梗死。经比较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注射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入组的TIA患者及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P<0.01)。结论血清Lp-PLA2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检测血清Lp-PLA2可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7):52-5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测分析60例行CTA检查的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依据病变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随访转归情况,与同期60例未行CTA检查及个体化治疗的TIA患者转归情况对比。结果 CTA可清楚检测TIA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并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CTA组TIA患者2周及1年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复发率(均P〈0.05)及梗死率(P〈0.05或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CTA技术在TIA患者的病变检测分析、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循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中低回声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60例,根据临床病情发展分为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组(204例),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2.9%),远高于非进展组(73%),进展组以中低回声斑块(87.5%)为主,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25.5%)。结论颈动脉中低回声斑块与前循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及30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82例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d及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3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16.22%,6~7分者为31.82%。30d时分别为13.04%,18.91%,40.91%。血管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15%,30d内高达61.54%;血管〈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3.57%,30d内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2评分联合DSA检查是预测TIA7d及3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穴位埋线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颈夹脊穴位埋线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及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峰流速(Vm)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双侧VA,BA及双侧MCA血流的Vm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经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双侧VA.BA,及双侧MCA的Vm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颈夹脊穴位埋线配合基础治疗能够更好改善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情况.  相似文献   

16.
华法林负荷量法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 0 0 3年 1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院的TIA病人 ,适合抗凝治疗者 ,按Roberts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指南用药 ,对照组为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的TIA病人 ,并剔除用肝素治疗的病人。结果 :华法林组 10d内无脑卒中发生 ,仅有 4人次再次TIA ,未发现有出血者 ;对照组 10d内脑梗死 6例 ,再次TIA 12人次 ,华法林组于TIA发作后 10d内发生脑梗死及再次TIA较对照组低 (P <0 .0 5 )。结论 :按Roberts华法林负荷量指南抗凝治疗TIA优于非抗凝治疗 ,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将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加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两组进行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TCD)及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TCD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燕  牛小媛  徐玮 《中国医药》2014,(3):338-342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发症状后90 d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特征包括狭窄程度、分布部位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87例首发TIA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颅脑动脉病变情况,对其进行90 d随访.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稳定组、频发组、脑梗死组,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患者失访8例,完成随访的79例TIA患者中稳定组34例(43.0%),频发组37例(46.8%),脑梗死组8例(10.2%).3组患者血管病变特点:狭窄血管共135条,稳定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7.4%(24/31),中度16.1%(5/31),重度3.2%(1/31),闭塞3.2%(1/31);频发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3.9%(48/65),中度10.8%(7/65),重度4.6%(3/65),闭塞10.8%(7/65);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56.4%(22/39),中度10.3%(4/39),重度15.4%(6/39),闭塞17.9%(7/39).中轻度血管狭窄构成比以稳定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重度和闭塞血管构成比脑梗死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预后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99,P=0.021).发现斑块117个,稳定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51.4%(18/35),混合斑34.3%(12/35),软斑14.3%(5/35);频发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23.5%(12/51),混合斑47.1(24/51),软斑29.4%(15/51);脑梗死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12.9%(4/31),混合斑48.4%(15/31),软斑38.7%(12/31).中稳定组钙化斑构成比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混合斑和软斑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显示TIA与血管斑块性质呈正相关(r=0.341,P=0.001).稳定组前循环血管狭窄以颈总动脉38.9%(7/18)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内段30.8%(4/13)多见;频发组和脑梗死组前循环狭窄以大脑中动脉32.5%(13/40)、36.8%(7/19)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外段36.0%(9/25)、35.0%(7/20)多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有关,狭窄程度越重、斑块性质越不稳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本科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对象45名为对照组,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并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18.59±2.09)μmol/L,对照组为(10.32±2.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不同临床转归患者的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进展为脑梗死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有关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预测及评价TIA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