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多项炎性因子及VEGF、sICAM-1、sVCAM-1、MM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3月于本院进行溶栓治疗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56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溶栓前、溶栓后1、3、5、7d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因子和VEGF、sICAM-1、sVCAM-1、MMP-2、MMP-9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炎性因子及VEGF、sICAM-1、sVCAM-1、MMP-2、MMP-9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溶栓前至溶栓后1、3、5、7d呈现升后降的趋势,而CRP于溶栓后3d、其他指标则于溶栓后5d至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及VEGF、sICAM-1、sVCAM-1、MMP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可作为监测溶栓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0):1427-1430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HBO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血管新生以及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急性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OT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血管新生分子的含量及脑血流灌注指标。结果:治疗后10、20、30d时,两组血清中sICAM-1、sVCAM-1、TNF-α、MMP-9、ET-1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VEGF、Ang-I、Ang-II、NO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脑组织血流灌注指标CBF和CB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中sICAM-1、sVCAM-1、TNF-α、MMP-9、ET-1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VEGF、Ang-I、Ang-II、NO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BF和CB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血管新生具有促进作用,进而能够改善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骨折正常愈合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而39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骨折后1、4、8及12周的血流变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骨折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比较,P均>0.05,而骨折后4、8及12周观察组血流变中的血液黏度指标、红细胞相关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GF-1及ALP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其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呈现较高的趋势,而血清IGF-1及ALP水平则较低,其对骨折延迟愈合有较佳的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原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接受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观察组接受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估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和评估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水平变化,计算溶栓后3个月患者预后良好率。结果溶栓后1个月,两组患者NHI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低于溶栓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5.83%(22/48),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68.75%(33/48),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促进神经功能好转,降低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监测,分析VEGF水平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评价方面的价值,探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评价系统。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超窗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入院当时、住院1、3、7、14 d血清VEGF动态水平及健康成人血清VEGF水平(3组各41例),采用NIHSS评分系统对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患者入院当时及住院1、3、7、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评估,分析梗死部位、面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VEGF水平的关系。结果 溶栓组、非溶栓组各个时期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3、7、14 d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溶栓组,发病第7 d达高峰,14 d时较低。治疗14 d后,溶栓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非溶栓组。溶栓组及非溶栓组患者随着梗死面积增大,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VEGF水平监测可以作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为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龈沟液及血清中多项白介素、PGE2、sICAM-1及PAK5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0月于本院进行正畸治疗的37例牙周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进行正畸治疗的37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将其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d的龈沟液及血清IL-1β、IL-5、IL-8、PGE2、sICAM-1及PAK5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呈现先升后降,且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7d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龈沟液及血清中多项白介素、PGE2、sICAM-1及PAK5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可以有效反应患者的应激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张艳  唐莉歆 《当代医学》2014,(13):80-81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面积分组,将随机选取的30例大面积梗死组患者选择入组(大面积梗死组)。30例正常对照组选自本院健康体检者。2组患者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治疗到7、14 d时复查1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7、14 d时复查,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均有下降(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的含量升高,治疗14 d后均有下降,这种变化有助于综合评价脑梗死进展及预后,也有望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全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144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2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血栓通0.45 g/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25 mg,每日2次,治疗14 d。观察入院时、治疗7、14 d血清VEGF、TNF-α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7、14 d两组血清VEGF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治疗后7、14 d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7、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9.9±5.2)分比(58.7±4.7)分](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水平及提高VEGF水平,降低NIHSS评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热休克蛋白(HSP)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并选N期的60例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手术前1d和手术后3、5、7d及14d时和对照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水平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1d和术后3、5、7d及14d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而术前1d和术后3、5、7d的血清MMP及HS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但术后14d两组的血清MMP及H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均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但是肿瘤标志物降低速度相对更慢。  相似文献   

10.
李艳艳 《当代医学》2021,27(24):41-43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溶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14、28 d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抑制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连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1):934-935
目的:探讨空气净化对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疗养员99例随机分为空气净化组(n=54)和未净化组(n=45),另选20人为健康对照组。空气净化组所处的疗养室进行24h空气净化,未净化组和对照组住普通病房,不进行空气净化。住院时和住院后1个月抽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结果:空气净化1个月后,患者sICAM-1和sVCAM-1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对OMI患者行空气净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其sICAM-1和sVCAM-1,使病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钠、甘露醇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胞磷胆碱钠、甘露醇、依达拉奉联合治疗,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和8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5%、68.7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胞磷胆碱钠、甘露醇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脑梗塞发病中的作用及与脑梗塞体积、病情的关系 ,采用酶联免疫法动态测定了 4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起病后第 1,3,7及 14天血清VEGF含量。结果显示 :脑梗塞患者血清VEGF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第 7天达峰值 ,峰值水平与梗塞灶大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密切相关。提示VEGF与脑梗塞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血清VEGF水平测定对判断脑梗塞病变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3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d及14d时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d时血清白介素-2(IL-2)均低于对照组,而其他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指标则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4d时血清神经功能指标也均高于对照组,术后3d时的炎性指标明显差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呈现明显的波动,且神经功能指标异常状态持续时间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疏血通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rsion molecule-1, sICAM-1)、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清涧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0例,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50例,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sICAM-1、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同组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CAM-1、IL-6、TNF-α水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ICAM-1、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ICAM-1、IL-6、TNF-α水平又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血清sICAM-1、IL-6、TNF-α的表达,对脑梗塞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浊祛瘀汤对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辛伐他汀口服,观察组给予降浊袪瘀汤联合辛伐他汀口服,疗程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sICAM-1、sVCAM-1及hs-CRP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降浊祛瘀汤可改善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sICAM-1、sVCAM-1、hs-CRP的表达,从而改善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替吉奥胶囊治疗老年胃癌患者对患者血清中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存活素(Surviv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5月-2015年11月治疗的62例老年胃癌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1例采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方案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替吉奥+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统计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管粘附因子(sVCAM-1)、sICAM-1、Survivin水平及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结果 化疗前2组sICAM-1、sVCAM-1及Surviv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sICAM-1、sVCAM-1及Surviv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CEA、CA125及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采用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sVCAM-1、sICAM-1、Survivin水平,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