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是辐射敏感器官之一,急性辐射损伤时小肠运动功能出现明显紊乱,其变化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射线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障碍前人已有报导。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急性放射病时由于肠套叠而引起的死亡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难看出,急性放射病时小肠运动功能紊乱对病程的发展和结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照射后小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机理,国内外学者曾做过一些研究。他们认为,照射后小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小肠是辐射敏感器官,照射后小肠粘膜迅速发生破坏。关于脑型、肠型、骨髓型放射病时小肠粘膜的病变规律,迄今缺少系统的资料。本文从病理方面比较了三种类型放射病时小肠粘膜损伤和修复的基本过程,着重探讨肠型放射病小肠的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小肠隐窝上皮是体内更新率高、对电辐射极为敏感的组织。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中,由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很强,故损伤很快即得以修复。照射剂量进入到肠型放射病范围时,隐窝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弱,超过一定剂量以后即不见再生而只有残留的隐  相似文献   

4.
小肠粘膜是辐射敏感组织之一,当小鼠受1000rad以上照射时可引起以肠道损伤为主的肠型放射病,而隐窝细胞增殖状况的改变对损伤恢复起重要作用。隐窝细胞周期是反映隐窝增殖功能的重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测定了不同剂量~(60)Co γ线照射后小鼠大肠长度、粘膜表面积及隐窝数的改变,得出了剂量-效应曲线。1~100Gy照射后4天,以上参数曲线下降的最低点分别约为对照值的70%,61%和51%。部分剂量组还计数了照射后1~4天隐窝数的改变,观察到在肠型放射病剂量范围内,自第三天开始,隐窝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加大。文中对大肠长度与粘膜面积在照射后减少的发生机理及其和隐窝数减少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小白鼠照射1000伦后立即和48小时两次腹腔注射,能促进小肠粘膜细胞移动的动力学正常化,减轻小肠组织过氧化物的形成,促使生物膜稳定,减轻小肠细胞损伤并加速其恢复,减轻胃肠症状并延长动物的活存时间。现将的化学特点、应用剂量和方法、对放射病的防治作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肠型放射病中,小肠粘膜上皮的损伤是突出的症状。特别是粘膜细胞的增殖场所一隐窝,照射后如能保留下来继续增殖,对上皮的修复将起很大作用。隐窝活存越多,修复能力越大,恢复也越快。如能通过某种药物使较多的隐窝活存下来,这对控制肠型放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的消化道是对电离辐射极为敏感的器官系统之一。而小肠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又最为突出,它对肠型放射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献上报道的一些小肠的组织病理学之定性与定量的观察方法,一般是采用随机抽样取材的方法。即由小肠壁取  相似文献   

9.
肠粘膜上皮是对射线敏感组织之一,当射线的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小鼠约在1000拉德以上时,小肠上皮可以发生明显而广泛的损伤和破坏,产生以肠道损伤为主的肠型急性放射病。动物常常在照后3—5天死亡,所以小鼠多以LD50/5作为肠型死亡的标尺。肠型放射病的死亡原因是由于小肠粘膜损  相似文献   

10.
家兔用60CoY射线一次全身照射15Gy, 造成肠型放射病。照射后24小时, 小肠粘膜上皮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增强, 5-HT活性细胞数增多, 但AKP和日一半乳糖苷酶活性降低.照射后48, 72、96小时, 上述各种酶和5一HT活性均逐渐降低.这些变化与肠粘膜通透性增高及腹泻可能有关。小肠粘膜中的畸形细胞有两类, 早期多数无增生活性, 72小时后多数增生活性较强。72小时后肠粘膜中出现增生腺体, 但其各种酶均为阴性反应, 5-HT活性细胞极少, 提示此期增生腺体、畸形细胞分化不成熟。  相似文献   

11.
急性放射病时主要脏器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18只狗γ线、中子混合照射400~10,000德后形成8种类型放射病时一些重要脏器如骨髓,脾脏、小肠、小脑及心脏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依型进行了对比。文章还分析讨论了造血型放射病时脾、小肠出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I肠型放射病时畸形细胞的形成及其意义,脑型放射病时小脑皮层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离辐射引起动物小肠运动功能改变曾有过一些报道。我们过去在整体动物研究中观察到照射后肠道各部位运动功能紊乱程度并不一致,各段肠道收缩和舒张也很不协调,这可能是肠套迭产生的原因。迄今为止,虽然对射线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改变在整体动物肠道上已进行过一些观察,但是不同照射剂量和照后不同时间与小肠运动功能改变的关系尚需进一步加以阐明。本研究选用三种不同剂量丙线对小鼠进行一次全身照射,并在照后不同时间观察离体空肠的自发性运动变化,为分析射线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紊乱与肠套迭形成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们曾报道了小白鼠经1—10千拉德γ线照射后72小时小肠面积依赖于照射剂量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当照射剂量低于2千拉德时,表面积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但当照射剂量在4—10千拉德范围内时,则几乎不再有所变化。该实验系采用目测的测量方法,即纵向剪开肠管后分别测量上、中、下三段的最大宽度,然后再取其均数并乘以小肠的长度而得出小肠面积的数值。这种测量方法是较为粗略的。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为辐射敏感组织之一,在照射后胃肠道症状出现很早,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近年来国内研究曾发现急性放射病及其复合伤的病程中,并发肠套叠造成死亡者也为数不少。上述情况表明,急性放射病时有明显的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这种障碍与放射病的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哺乳动物的消化道是对电离辐射极为敏感的器官之一。全身或腹部局部受到超过一定剂量的照射之后,就会造成肠型放射病,并导致所谓“肠死亡”。临床上放射治疗肿瘤病人,也常于腹部受到照射后出现胃肠道的反应。因此,多年来消化道遂成为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学和辐射防护学工作者重点研究的一个对象。电离辐射作用后,消化道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运动、分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在病理解剖、病理组织学方面出现极为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大鼠经6和20Gy60coγ 线全身一次照射后,循环代偿功能尚好,动脉血压可保持在正常水平。20Gy照射后心输出量和小肠血流量早期明显增加,晚期急剧减少。200Gy照后心肌严重损伤,心输出量和心脏血流量早期即出现明显减少,循环代偿功能丧失,动脉血压呈进行性下降。300Gy照后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心血管功能可发生200Gy照后更严重的变化。本文还讨论了心血管系统辐射损伤在放射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心血管功能变化的角度对急性放射病的分型提出了一定见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所开展了对急性放射病时肠运动功能的研究工作。我们曾用大鼠离体肠管的方法对重度急性放射病时的肠运动功能作了研究。本实验进一步用狗作慢性实验,以小肠肌电活动为指标,观察照射前后小肠各部位肌电活动的变化。在禁食狗观察到一类小肠肌电所谓“消化间期移行性肌电复合波”(Interdigestive Migrating Myoelectric Complex,即IDMEC),可对小肠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作较全面的了解。本实验希望通过对IDMEC的观察来进一步认识照后小肠运动变化的特点,并分析与肠套迭发生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健康杂种狗5只(雄性4只,  相似文献   

18.
人体大剂量的放射损伤,不仅见于战时,平时也屡有发生,有时甚至引起数十至数百人同时受到伤害,例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因此,自1945年以来国外就开始了大量的研究;我国自1958年起也开始了急性放射病的防、治和损伤与修复机制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关于对人体受到大剂量照射所致全身症候群——造血衰竭、感染、出血、胃肠道功能障碍、神经活动先能,近年来预防和治疗研究的进展。一、预防对于急性放射病的预防,目前采用在受照射前、照射时或照射后立即给予药物的办法。这些辐射防护剂来源很广泛,包括化学药物、中草药、…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的小肠对电离辐射的作用极为敏感。因此,它作为放射生物学、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 1895年Rontgen发现X线后的一年半,就有人(Walsch)记录了X线对人胃肠道的效应(引自Wiernik)。  相似文献   

20.
电离辐射照射全身后,能够显著地改变动物血清和尿中生物成分的水平。在一些病例,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辐射诱发的分子或亚细胞水平的生化改变。虽然体液中的蛋白质和代谢物的变化是一个潜在的接受总剂量与损伤程度的生物指标,但是辐射损伤的估计仍然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的变化。因为至今尚未研究出一个能够直接反映出在急性受照后小肠粘膜损伤和修复程度的生物指标、也不能够鉴别伴行的骨髓低生和胃肠损伤。监测受照后肠上皮损伤程度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应考虑到1.小肠上皮辐射敏感性和骨髓相近;2.胃肠道及造血系统功能与急性辐射症侯群相关。小肠粘膜的二胺氧化酶(DAO;EC_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