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怀疑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 h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的Rcbv、Rcbf、MTT及TTP等参数灌注图,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 5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15例平扫未发现异常.20例CT灌注图上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15例患者复查头颅CT平扫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脑梗死区Rcbv、Rcbf明显下降,MTT及TTP明显延长.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Rcbf下降,MTT及TTP延长而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结论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逐渐从形态成像向功能成像转变,并广泛应用于临床。CT灌注成像即为研究组织血流动力学最方便有效的方法之一,可在病变的早期阶段提供功能信息。本文简要介绍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并对成像的原理、参数及面临的问题等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电压为70 kV时不同管电流及采集频次对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CTP)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及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临床可疑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A、B、C组均50例,D组40例,均在发病6 h内行双源CT平扫及70 kV管电压颅脑灌注成像。A组管电流120 mA,B组和C组管电流均为100 mA,D组管电流80 mA。A、B、D组采集频次21次,C组采集频次17次。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评价图像质量,记录有效剂量(ED)。各参数组间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组CTP伪彩图灰质和白质灌注参数(CBF、CBV、MTT及TT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整体图像质量及颈内动脉图像噪声评级高于D组(P<0.05);A组颈内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高于B、C组(P<0.05);B、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均高于D组(P<0.05)。CT平扫及A、B、C、D组的ED分别为1.10、2.11、1.76、1.42、1.4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C及D组的E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16.6%(0.35/2.11)、32.7%(0.69/2.11)及33.6%(0.71/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低剂量双源CTP阳性率为93.5%(172/184),CT平扫阳性率为52.2%(96/184);对于超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低剂量双源CTP阳性率为72.1%(31/43),CT平扫阳性率为16.3%(7/43)。结论70 kV管电压CTP,适当减低管电流(100 mA)及采集频次(17次)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求。相较于CT平扫,低剂量双源CTP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CT灌注是一种新的功能成像方法,它能反映组织内的血液灌注的变化。本文旨在研究胰腺癌的CT灌注特征及探讨64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拟诊胰腺癌的患者49例,采用64层螺旋CT行胰腺灌注扫描,灌注扫描结束后进行常规胰腺双期扫描。对灌注参数:局部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峰值(PE)、渗透性(permeability,P)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例因为技术原因或非胰腺癌病例而排除在外。剩下的37例包括13例正常胰腺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癌24例。正常胰腺实质与胰腺癌周围的正常胰腺组织在BF(146.23 vs.119.37),BV(194.51 vs.173.67),PE(85.08 Vs.72.47),TTP(126.48 Vs.135.07),Permeability(84.86 Vs.69.11)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组织的BF(55.10 Vs.146.23),BV(89.19 Vs.194.51),and PE(42.97 vs.85.08)明显低于瘤周的正常胰腺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是两者的TTP(131.73 Vs.126.48)and Permeability(59.94 Vs.84.8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胰腺癌的灌注研究显示肿瘤的BF,BV,and PE明显减低.CT灌注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灌注成像作为一种能反映组织血液动力学状况的功能性成像方法,在全身各脏器疾病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迅速.初步研究证明,利用CT灌注成像可定量地反映脑肿瘤的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状况,对于推断肿瘤的分级和预后,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观察疗效、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引导活检等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诊断分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不同亚型脑膜瘤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进行CT血流灌注成像及常规MRI增强扫描,并根据病理分型将患者分为3组进行分析。CT灌注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经灌注软件处理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采用SPSS软件将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脑膜瘤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均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纤维型、血管瘤型及上皮型脑膜瘤的CBV、CBF、PS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各型脑膜瘤的MT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定量地获取脑膜瘤血供信息,有助于对脑膜瘤的术前分型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优越性。方法 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了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其中23例行MRI,包括DWI。21例在最初检查后的20~40天行CT或MRI随诊。将CTA-CTP结果与DWI及随访的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1例中CTA-CTP成像阴性者3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桥脑梗死1例。CTA-CTP成像阳性者28例,其中2例为先天性血管变异,其余26例为急性或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灌注参数异常。缺血病灶位于幕下及枕叶3例,位于半卵圆中心以上平面3例,位于基底节区至侧脑室层面7例,大面积缺血累及一侧半球13例。脑灌注显示脑血容量(CBV)升高7例,其中6例为亚急性期缺血患者,1例为急性期缺血患者。26例卒中患者动态CTA显示相应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0例,其中5例患侧可见血流缓慢,排空延迟及侧支血管形成;CTA阴性6例。结论一站式全脑动态容积CTA-CTP成像能够准确判断缺血发生后不同时期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较以往CT灌注显示缺血病灶更全面,结合动态CTA可以显示病变区的血流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CT心肌灌注成像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心肌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就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选取2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常规CT平扫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15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9例未见异常,后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为急性脑梗死.脑CTP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32例脑CTP灌注异常,2例脑CTP灌注正常,脑CTP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明显改变,病灶侧与对照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T平扫的敏感度44.11%,特异度71.42%;CTP的敏感度94.11%,特异度100%.结论 脑CTP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定量分析可区分中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颅脑CT灌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颅脑CT灌注成像原理为经静脉团注对比剂,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组织的过程中对选定层面进行快速扫描,得到反映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的参数及图像.通过对参数及图像的分析,找出不同疾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特点,为颅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预测及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在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搭桥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5例正常对照和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手术前后的脑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与^99Tc^m-双半胱乙酯(ECD)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例患者术前缺血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因患病时间不同而表现为增高、无变化或降低,手术前后脑^18F-FDG显像病变区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前表现为葡萄糖摄取增高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同法处理脑血流灌注显像,15例患者术前病变血管支配区的血流灌注均减低,术后14例患者的病变区血流灌注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无改善者为手术失败;除额叶外,手术前后病变脑不同部位与对侧相应区域放射性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血流灌注显像可较好地反映手术前后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变化,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对了解手术前后脑功能变化及判断手术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N-NH3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3N-NH3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健康志愿者,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注射13N-NH3 740~925 MBq,3~5 min后行T+E 二维方式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和脑皮质标准摄取值(SUV)半定量分析,镜像比值法测量左/右两侧相应脑区SUV比值(SUV_r).其中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行乙酰唑胺(ACZ)脑负荷试验,观察口服ACZ前后脑区影像、SUV和SUV_r变化.结果正常左/右脑区平均SUV_r为0.99±0.15,患侧/健侧(L/N)比值<0.85为稀疏区,<0.7为缺损区.13例TIA 13 N-NH3 PET显像示7例阳性,8例行MRI 2例阳性,6例行CT 1例阳性.7例TIA13N-NH3 PET显像阳性患者发现29个缺血灶,平均SUV 1.78±0.41,低于对照组(2.51±0.52,t=8.78,P<0.05).脑梗死(CI)患者共发现13个梗死灶,平均SUV 1.05±0.23,明显低于对照组和TIA组(t=5.9,P<0.001).9例ACZ脑负荷试验,缺血灶由静息29处增至35处,检出率提高17.1%;TIA阳性率由53.8%提高到62.5%;静息平均SUV_r为0.87±0.11,口服ACZ后减低至0.77±0.07(t=6.47,P<0.05).结论 13N-NH3PET脑灌注显像安全、无创伤性,灵敏度高且病灶定位准确.口服ACZ脑负荷试验安全、简便、可靠,对评价局部脑血流储备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 1例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于发病后1~12h内,先行常规CT平扫后再行CT灌注成像(CTPI) ,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结果:首次常规CT平扫显示:2 1例患者发病后1~12h内,3例初诊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18例,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6例为脑梗死。CTPI显示:2 1例患者发病后1~12h内,灌注正常者4例;灌注异常者17例,CTPI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局部血流量(r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P)、平均通过时间(MTT)改变明显,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MSCT的发展促进了CTPI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状况,可以早期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显示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对患者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思。CTPI对感兴趣区外的病灶和小体积病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A联合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TA和灌注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双阳性组、单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3组近期及远期预后.结果:双阳性63例,占52.5%,双阳性组近期及远期预后明显较单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均P<0.05).结论:灌注成像和CTA可...  相似文献   

15.
潘生丁负荷试验脑灌注显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使用潘生丁负荷试验脑灌注显像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CVD)患者的脑储备功能。方法正常对照组8例,CVD组66例。用99Tcm-双半胱乙酯先做脑潘生丁负荷显像按体重静脉注射潘生丁0.14mg·kg-1·min-14min,30min后行脑SPECT显像;2~5d后在同样条件下进行脑SPECT基态显像。图像行视觉及定量分析。8例患者治疗后随访。结果根据视觉及定量分析结果将脑血流对潘生丁的反应分为4型A型,潘生丁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不对称指数(AI)及摄取指数(UR)均下降;B型,基态显像正常,用药后出现明显灌注低下区,AI值下降,UR由正常变为低于正常;C型,原有病灶用药后缩小或消失,AI、UR值均上升;D型,用药前后图像及AI、UR值均无差异。14例小脑交叉性失联络现象在潘生丁试验后8例恢复正常。结论潘生丁负荷试验有助于CVD的诊断、预后估测及治疗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 材料与方法 对15例3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4例与DSA对照,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结果 15例30支颈动脉轻度狭窄(<30%)8支,中度狭窄(30%~69%)6支,重度狭窄(70%~99%)8支(均为一侧),闭塞2支,未见狭窄6支。8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5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双侧脑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颈动脉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2例。CTA显示硬化斑块3例。 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US、MRA、CT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肋软骨成像及在诊断肋软骨损伤中的价值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其在肋软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西门子Sensation 4多层螺旋CT机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条件对胸部外伤组36例和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然后进行薄层低对比及高对比图像重组,并将重组图像导人CT三维(3D)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所有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肋软骨。正常肋软骨表现为周围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肋软骨损伤6例10处,表现为肋软骨密度不均匀或者其中有裂隙,2例呈粉碎状。MIP、SSD、VRT3种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6,P=0.716),MIP、SSD、VRT成像模式与MPR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MIP:MPR=12.981,USSD:MPR=12.652,UVRT:MPR=12.937,P值均=0.000)。结论 MSCT是1种无创伤性显示肋软骨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望成为临床诊断肋软骨损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诊断TIA的病人行CT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根据临床症状选取4个相邻的兴趣层面,团注对比剂4s后开始持续50s的连续动态扫描,重建的200幅动态图像使用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到达峰值时间、血流量和血容量,对这些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IA患者中有8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和/或血流量下降;另外7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12.01±3.53)s和(10.31±2.68)s,经配对t检验:t=3.68,P<0.01,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两侧平均血容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脑灌注成像能够为TIA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显示灌注异常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颌面骨外伤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成像。结果:42例中,上颌骨骨折13例,下颌骨骨折18例,颧骨骨折5例,牙槽突骨折2例,鼻骨骨折4例,全部病例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够立体、直观、更加完整地显示骨折的全貌。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