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长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 HBsAg 阳性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病人和方法 HBsAg 阳性并患慢性肝炎的105例病例,均达到下列标准:①HBsAg 阳性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持续升高(正  相似文献   

2.
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丙型肝炎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PHC与丙型肝炎的关系,采用ELISA方法检测48例PHC及106例非肝病患者的扰HCV抗体及HBV-M。结果显示PHC组中抗HCV抗体阳性21例(43.8%),对照组14例(13.2%,P<0.01);HBV-M阳性45例(93.8%),对照组50例(47.2%,P<0.01)。HBV-M阳性PHC病人中,HBsAg、HBeAb及HBcAb三项阳性21例(46.7%),HBsAg、HBeAg及HBcAb三项阳性7例(15.6%),HBsAg及HBcAb二项阳性5例(11.1%)。HBV-M阴性PHC患者中,抗HCV抗体阳性2/3例(66.7%),HBV-M阳性PHC病人中,抗HCV抗体阳性19/45例(42.2%,P<0.05);HBsAg阳性PHC病人中,抗HCV抗体阳性14/38例(36.8%);HBsAg阴性病人中,抗HCV抗体阳性7/10例(70.0%,P<0.05)。在抗HCV抗体阳性PHC患者中,3个月前有明确输血史8例(38.1%)。以上结果提示在我国,PHC与丙型肝炎有关,在HBV-M阳性患者中。HBsAg、HBeAb及HBcAb三项阳性患者发生PHC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3.
护肝治疗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的肺结核病人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HBsAg阳性的初治肺结核化疗病人采用护肝与不护肝处理,了解护肝药对肺结核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初治浸润型肺结核经化疗病人HBsAg(-)200例、HBsAg( )180例分组采用护肝与不护肝治疗,对比分析肝功能的损害及副作用。结果HBsAg( )肺结核病人不用护肝治疗肝功能损害及并发症严重,HBsAg(-)患者及护肝HBsAg( )病人肝功能损害及并发症均较轻微”结论及时规范护肝治疗对HBsAg( )肺结核病人的治疗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济南地区无偿献血者中血液指标ALT、HBsAg、抗-HCV、抗-TP阳性模式种类与分布,探讨彼此的相关程度,寻找有效的筛检模式,为筛检献血者提供理论数据支持,保证血液安全。方法:调查2009年75078例济南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数据,对阳性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总阳性人数为4603例,其中ALT阳性3511例,HBsAg阳性522例,抗HCV阳性404例,抗-TP阳性166例,血液指标阳性模式共有11种,在ALT阳性模式中,ALT单项阳性率97.93%,ALT与HBsAg双项阳性率1.06%,ALT与抗-HCV双项阳性率0.61%;HBsAg阳性模式中HBsAg单项阳性率92.55%,抗-HCV阳性模式中抗-HCV单项阳性率93.3%。结论:ALT与HBsAg关联程度强于ALT与抗-HCV(χ2=3.31,P〈0.05),血液筛检ALT与HBsAg仍是重点,加强献血前的快速筛检可以有效降低复检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相关。而且在抗-HBs阳性的HCC病人、酒精性肝硬化的肿瘤病人以及没有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的其他肝病病人中;发现整合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本文用C_1q试验和固相吸附试验对下列病人进行研究。HCC病人36(男32、女4)例,平均年龄46.3岁,其中19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HCC,其余17例按临床标准诊断,均有腹痛和肝肿大,同时血清AFP水平在1,000μg/L以上,全部病人均为抗HBc阳性,36例患者分为2组:21(男18,女3)例HBsAg阳性;15(男14例、女1)例HBsAg阴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输血后肝炎的原因,对22例发生23次输血后肝炎的病人作了下列几种抗体检查。这些病人在急性期多次检查HBsAg均为阴性,其中仅1例于转氨酶恢复正常11周后,又发生第二次肝炎,HBsAg转为阳性。抗HBsAg抗体:每例均于输血前和输血后(5个月~3年半,平均约6个月)检查。16例原来均为阴性,仅1例转为阳性。该例输血后曾患两次肝炎,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PCR技术检测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经抗病毒治疗或自发性HBsAg阴转3~67个月后血清和肝组织中的HBV DNA。病人初起时均有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1年以上,有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血清HBV DNA、HBeAg阳性。7例HBsAg在抗病毒治疗后转阴,2例则为自发转阴。病人在HBsAg转阴后随访3~67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期转氨酶正常,其中6例并出现抗HBs。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16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应用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HBV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在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BV-M对比,HBsAg、HBeAg、抗-HBc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为87.76%,HBsAg、抗-HBe、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5.71%,HBsAg、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2.86%,抗-HBc单项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亦达40.00%;血清HBVDNA含量与黄疸的程度及转氨酶水平的高低未见相关。结论:提示HBV DNA的复制状态与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无明显相关关系;HBV DNA含量高低与肝功能受损程度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们用戊二醛聚合的人血清白蛋白(PHSA)和牛血清白蛋白(PBSA)分别包被羊红细胞,对278例HBsAg阳性的和106例HBsAg阴性的肝炎病人及69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做血凝集试验和交叉抑制试验。用ELISA方法检测病人HBV和HAV标志。结果表明HBsAg阳性组的PHSA结合活性及凝集效价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阳性率80.5%∶33.9%和凝集效价log2.4.59±1.71∶2.36±1.28.P<0.01)。而PBSA的结合活性两者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患冠心病的相关风险性。方法 将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974例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探讨HBsAg阳性率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的关系。结果 2974例患者中,HBsAg阳性检出率在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HBsAg阴性者的1.230倍(OR=1.230,95%CI=1.092~1.385,P0.004)。HBsAg阳性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收缩压、舒张压、肌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HBsAg阳性等危险因素后,HBsAg阳性仍然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BsAg阳性时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是1.701倍(OR=1.701,95%CI=1.119~2.586,P0.013)。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HBsAg阳性者患冠心病的机率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2例携带 HBsAg 的癌肿病人,经抗癌治疗并停药后血清 HBsAg 阴转。例1、男性,为睾丸胚胎瘤腹部淋巴结及肺转移的患者。用环磷酰胺、放线菌素、争光霉素、长春新硷及 cisplatin 等化疗。例2、女性为结节型混合淋巴瘤患者,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硷、强的松及甲基苄肼等化疗。2例患者治疗前的血清 HBsAg 均阳性,抗-HBc 及抗-HBe 高滴度,但血清转氨酶值正常。肝活检均有 HBsAg 染色阳性的毛玻璃肝细胞。提示患者为慢性无症状的 HBsAg  相似文献   

12.
1983年10月至1984年3月我们对5,250例健康查体者及门诊就诊病人作HBsAg检查,用反向血凝法,阳性判断标准为1:8,共检出HBsAg阳性者1,010例,检出率为19.23%。1.肝功能改变:1,010例HBsAg阳性者中817例作了肝功能检查,发现肝功异常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肝硬化发展成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作者对613例不同病因类型的肝硬化病人作了前瞻性研究。其中240例酒精性肝硬化中(3例HBsAg阳性),10例发展成HCC;130例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中(1例HBsAg阳性),6例转成HCC;161例慢活肝中(43例HBsAg阳性),16例转成HCC;41例潜隐型肝硬化中(HBsAg均阴性),转成HCC8例;其他型肝硬化41例(全部HBsAg阴性),2例转成HCC。这42例HCC中36例(86%)是男性,平均年龄为55±10岁(22~63岁)。42例HCC中9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健康人群中HBsAg(澳抗)阳性者发现率较高,抗痨药物对HBsAg阳性肺结核的肝功能有何影响,如何选用化疗方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对我院1982年4月~1984年5月间住院三个月以上,材料完整的浸润型肺结核病人(包括三例胸膜炎)HBsAg阳性者30例为观察组,并以排除有肝炎史的HBsAg阴性者36例为对照组,共分析66例。材料与分析一、一般情况 66例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为31.9岁。住院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SP-RIA法检测135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人循环HBsAg-IgM复合物,10例HBsAg阴性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提示:急性乙型肝炎循环HBsAg-IgM复合物阳性检出率为94.2%(33/35);慢性活动性肝炎为52.9%(18/34),慢性迁延性肝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些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性,HBeAg阳性特殊感染模式的不稳定性,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对符合主题的132例乙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复查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132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患者入院时抗-HBc阳性123例、HBV DNA阳性65例(49.2%)。第1次复查有75例HBsAg转为阳性,16例抗HBs阳性、60例HBeAg阳性、65例抗HBe阳性、131例抗HBc阳性。第2次复查HBsAg阳性83例、抗-HBs阳性15例,HBeAg阳性78例、抗-Hbe阳性53例、抗-HBc阳性131例,HBV DNA阳性69例(52.27%)。结论:这种乙肝病毒感染的特殊模式很不稳定,大部分可以转变为HBsAg阳性,一小部分确也可以转变成抗-HBs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开展广东省五华县乙肝病毒表面抗(HBsAg)原阳性人群的转归及其家庭成员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调查,为乙型肝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01对在2006年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HBsAg阳性人群家庭成员进行初筛,筛查出HBsAg阳性者.对2006年发现的HBsAg阳性人群及其HBsAg阳性家庭成员开展体征检查,B超检查肝脏、脾脏和胆囊,进行肝功能及HBV相关指标检测分析.结果 在原59名HBsAg阳性人群中,有5名HB-sAg阳性人员已转为阴性,HBsAg阴转率为8.47%,HBV携带者47例(79.66%),慢性乙肝7例(11.86%);肝功能检查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14例(23.7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15例(25.42%),B超检查显示脂肪肝6例(10.17%).筛查检测59名原HBsAg阳性人群的127名家庭成员,检出HBsAg阳性26例,家庭成员HBsAg阳性率20.47%,乙肝病毒感染聚集家庭病毒传播关系以母亲阳性孩子阳性为主,有12人次,占46.16%.结论 五华县农村HBsAg阳性人群家庭成员乙肝病毒感染率略高,家庭中传播途径以母子(女)为主,提示今后应重点关注HBsAg阳性人群家庭的乙肝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40例HBV慢性携带者应用Southern氏方法测定HBV DNA、并用血清学和组织学对照,结果证明此法反映病毒增殖较HBeAg放射免疫法敏感。病人:本文将40例受检者分为三组,第一组17例HBsAg和HBeAg均阳性;第二组15例HBsAg  相似文献   

19.
采用RPHA法对41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检测HBsAg,阳性率高达70.73%(29/41)。对RPHA法阳性的29例患者血清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等5项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sAg(ELISA)阳性率12.20%(5/41)。ELISA法HBsAg阳性的5例中有4例同时伴有抗HBe、抗HBc阳性,另1例仅抗HBc阳性:而HBsAg在ELISA法阴性,RPHA法阳性患者的血清无1例查出HBV感染的其它4项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此研究以一项长期随访研究为基础,旨在观察日本Goto群岛上HBsAg携带者的自然病程。 病人和方法:自1972年至1997年每年对岛上4015名居民进行HBsAg检查,其中3019名(男性1210名,女性1809名)每年检查两次或两次以上。157名(5.2%)居民HBsAg阳性,其中131例为慢性携带者,即HBsAg阳性持续1年或1年以上。这131例慢性携带者中男性60例,女性71例,年龄(44±12)岁。131例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