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RT/PCR检测CMLbcr/abl mRNA及α—干扰素治疗后残留病灶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双扩增PCR方法检测了44例慢性期,缓解期及加速(或)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bcr/abl mRAN,所有患者均为阳性。各期患者均以表达b3a2融合方式为主。14例患者单用α-2b干扰素或合用小剂量羟基脲治疗后,13例患者bcr/abl mRNA仍阳性,有3例单次扩增结果阴性,提示白血病细胞负荷较低,1例孤立性骨髓外粒细胞白肉瘤患者治疗后复查bcr/  相似文献   

2.
筑巢式PCR检测白血病微量残留bcr/ablmRNA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采用逆转录-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检测33例不同临床阶段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u及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bcr/ablmRNA。结果:33例CML中31例阳性,其中21例表达bcrexon3/ablexon2mRNA,7例表达bcrexon2/ablexon2mRNA,2例同时表达这两种mRNA。在18例ALL中阳性6例,其中4例表达hrexon3/ablexon2mRNA,2例表达bcrexon3/ablexon2+bcrexonl/ablexon2mRNA。本实验的敏感度达10 ̄(-6)~10 ̄(-7)水平,有助于临床上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应用筑巢式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筑巢式RT-PCR检测20例CML血或/及骨髓中BCR/ABL基因的表达,证实较普通RT-PCR其为一种快速、敏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同时以ABL基因为RNA及cDNA质量对照,有效地排除了因标本质量欠佳而致的假阴性或因标本污染所致的假阳性。我们还发现在CML中P210BCR/ABL的表达接近为100%,且与化疗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RT—PCR一步法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T-PCR一步法检测了4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均显示bcr/abl基因阳性,其中21例为168bp扩增带,18例为93bp扩增带,3例同时具有168bp和93bp二条扩增带。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对CM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RT-PCR一步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简单快速,可节省试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Knv-Ⅰ是一种新近发现的抗癌基因,目前对其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扩增Krev-ⅠcDNA片段,然后重组入质粒中而制备出Krev-ⅠcDNA探针,使用该探针进行Northern杂交检测Knv-Ⅰ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骨髓细胞相比较,发现白血病细胞系HL-60、U-937中Krev-Ⅰ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1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1例表达与正常相当,2例轻度降低,9例明显降低,2例无Krev-ⅠmRNA表达。说明Krev-Ⅰ表达水平的降低在白血病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残留白血病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骨髓移植(alo-BMT)后残留白血病情况。方法: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46例经alo-BMT植活的CML患者骨髓细胞M-bcr/ablmRNA表达。结果:alo-BMT能使约70%CML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bcr/ablmRNA转阴。其中4例患者在移植后+1.5~2.0个月时为bcr/ablmRNA(+),于+3个月转为阴性;1例于+9个月转阴。1例无病存活6年以上患者,其bcr/ablmRNA为阳性;另1例无病存活4年以上患者bcr/ablmRNA为阴性。结论:RT-PCR是当前检测残留白血病最灵敏的方法,但不能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基因重组α干扰素治疗4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为观察干扰素的疗效,应用基因重组α干扰素(IFN-α)治疗4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其中慢性期(CP)45例(2例完全缓解病例),加速期(AP)3例。剂量大多为隔日300万U,4例为每日600万U,平均疗程为8.6个月(3~39个月)。单用IFN-α治疗CMLCP7例,其中3例有效;联用甲异靛治疗17例,联用羟基脲治疗9例,有效率分别为94.1%和55.6%,与单用甲异靛或羟基脲治疗者相比无显著差异;IFN-α同时与甲异靛和羟基脲合用10例,7例有效。IFN-α能明显减少联用药物的剂量,减轻其毒副作用。缓解后12例单用IFN-α维持治疗,平均持续缓解时间为6.5个月。复查Ph+CML29例,治疗后均未达到完全转阴,其中1例Ph染色体阳性率由100%降至8%,9例由100%降至70%~90%,总有效率为34.5%。细胞遗传学好转的患者平均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明显高于细胞遗传学未好转者。结果提示IFN-α可用于CMLCP和缓解后维持治疗,若加大剂量和延长用药时间,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IFN-α对CMLAP无效。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筑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对34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患者进行PML-RARa融合基因的检测,发现18例初发患者标本中均有融合基因转录本;13例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CR)后的患者中,12例仍可检测到融合基因的表达;同时对16例巩固化疗后的患者进行微量残留病(MRD)的检测:8例融合基因持续阴性或未次阴性的患者,除l例不久复发外,余均处于良好的CR状态;而8例融合基因持续阳性或未次阳性的患者,7例已复发,其中3例分别是在PCR阳性结果后3,3及4个月复发的。以上结果表明PML-RARa基因检测在儿童APL的诊断,疗效评价及MRD监测中同样是一个快速、准确且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自身淬灭探针技术建立一种能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mRN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CML的诊断、疗效观察以及微量残留白血病(MRD)的监测提供有效手段。方法用逆转录PCR方法(RT—PCR)扩增K562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A-T克隆法构建定量标准模板;设计自身淬灭荧光引物(探针),建立自身淬灭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方法(FQ—RT—PCR),并对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灵敏度、重复性、稳定性进行检测;然后检测临床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bcr/abl mRNA。结果建立的FQ—RT—PCR方法可检测10copies/μl的bcr/abl重组质粒,并能从10^5个正常细胞中检出1个白血病细胞,该方法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1%、6.1%,线性检测范围为10^2-10^9copies/μl。25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mRNA表达量中位数为4.50×10^4[(0.45—89.00)×10^4]copies/μg RNA,其中11例慢性期初诊患者bcr/abl mRNA表达量中位数为5.45×10^4[(2.95—19.30)×10^4]copies/μg RNA,6例急变期患者bcr/abl mRNA表达量中位数为13.00×10^4[(4.10~89.00)×10^4]copies/μg RNA,8例慢性期治疗后复查患者bcr/abl mRNA表达量中位数为2.35×10^4[(0.45—5.12)×10^4]copies/μg RNA,CML急变期患者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慢性期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41,P〈0.05)。PCR产物经电泳分析,其中21例CML患者为b3a2型,4例CML患者为b2a2型;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1例有bcr/abl mRNA表达,为b2a2型。结论所建立的基于自身淬灭探针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特异、重复性好,结果用拷贝数表示,准确可靠,利于标准统一。可广泛用于CML的诊断、疗效观察以及MRD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特异性的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bcr/abl mRNA的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探索RNA干扰(RNAi)分子靶向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作用。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bcr/abl基因核苷酸序列,按照Tusehl设计原则,选择设计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再转化为能表达其小发卡结构RNA(Small hairpin RNAs,shRNA)的DNA序列,并与pTER质粒定向连接,构建受控于人RNA聚合酶Ⅲ启动子H1的真核表达载体pTER/shRNA1、pTER/shRNA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进行鉴定。结果:构建慢性粒细胞白细胞bcr/abl融合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pTER/shRNA1、pTER/shRNA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抗慢性粒细胞白细胞bcr/abl融合基因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一对引物(ETOU_1/ETOD_1)通过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1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AML_1-ETO融合转录本,12例初治患者(M_111例、M_41例)中一致性扩增到预期的200bp大小的片段,其中7例证实有典型t(8;21)或其变异型。扩增片段大小及其限制性内切醇谱提示t(8;21)易位的AML_1和ETO基因断裂点局限于一个内含子。5例M_2已完全经解2~38个月仍检测到相同的AML_1-ETO融合mRNA,提示体内仍残存少量t(8;21)异常克隆。AML_1-ETO融合转录本的检测是诊断和监测t(8;21)AML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ATM基因缺失及其与其他染色体异常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和Spectrum OrangeTM标记的位于11q22.3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ATM对50例初诊CLL患者的染色体标本进行了ATM缺失的检测,同时检测del(13q14)、dd(17p13,1)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临床分期按照Binet分期方法。结果50例患者中有6例(12%)ATM缺失;其中4例伴有其它染色体异常。20例BinetA期患者中,3例(15%)存在异常;10例Binet B期患者中,2例(20%)存在异常;13例Binet C期患者中,1例(7.7%)存在异常。ATM缺失在Binet A、B及C期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FISH与常规染色体分析技术相比是一种快速、准确及敏感的方法,对我国CLL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ATM基因缺失及其与其他染色体异常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和Spectrum OrangeTM标记的位于11q22.3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ATM对50例初诊CLL患者的染色体标本进行了ATM缺失的检测,同时检测del(13q14)、del(17p13.1)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临床分期按照Binet分期方法。结果50例患者中有6例(12%)ATM缺失;其中4例伴有其它染色体异常。20例Binet A期患者中,3例(15%)存在异常;10例Binet B期患者中,2例(20%)存在异常;13例Binet C期患者中,1例(7.7%)存在异常。ATM缺失在Binet A、B及C期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FISH与常规染色体分析技术相比是一种快速、准确及敏感的方法,对我国CLL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后骨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R显带和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服用格列卫前后骨髓标本中Ph染色体和bcr/abl基因的表达。结果用药后9例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7例分别在用药3~24个月后染色体检查为Ph染色体阴性,1例用药1个月后其Ph染色体仍为阳性,后失访;1例用药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30%;1例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6个月后其Ph染色体阳性率为70%;1例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用药12个月后Ph染色体阳性率为60%。服用格列卫的CML病人Ph染色体转阴后仍能检测到bcr/abl基因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3.77、5.13,P〈0.01),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bcr/abl基因表达逐渐降低。结论格列卫能有效治疗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并且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体外骨髓半固体和长期液体培养(LTBMC),研究了干扰素-a(IFN-a)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的作用。在半固体琼脂培养体系中,IFN-a能抑制正常对照和CML患者7天和10天CFU-GM,而不抑制14天及其后的CFU-GM。在LTBMC中,于培养开始只加一次IFN-a(10 ̄2U/ml,10 ̄3U/ml,10 ̄4U/ml),对非贴壁层细胞数和基质细胞层的形成均无明显影响,但大剂量IFN-a(10 ̄3U/ml和10 ̄4U/ml组)对非贴壁层的CFU-GM抑制明显;每周连续加用IFN-a(10U/ml,10 ̄2U/ml,10 ̄3U/ml),对非贴壁层细胞数和CFU-GM均有抑制作用,而且IFN-a浓度愈高,贴壁层的形成愈少。上述结果表明:IFN-a优先抑制晚期CFU-GM,对基质细胞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异常的价值及其对CML演进监测的意义。方法联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和I-FISH技术对22例(慢性期7例、加速期8例、急变期7例)CML患者8三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①染色体G显带检测发现8三体8例,疑似6例;I-FISH证实12例患者存在8三体。②综合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阳性7例;6例疑似患者中I-FISH证实3例阳性;1例核型无8三体的慢性期患者,I—FISH检测8三体阳性(8.0%);1例无分裂相加速期患者,I—FISH发现同时存在8三体(14.6%)和8四体(80.4%)。结论相比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I-FISH检测CML8三体具有显著的优势,能为疾病演进的监测提供早期、敏感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异常的价值及其对CML演进监测的意义。方法联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和I-FISH技术对22例(慢性期7例、加速期8例、急变期7例)CML患者8三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①染色体G显带检测发现8三体8例,疑似6例;I-FISH证实12例患者存在8三体。②综合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阳性7例;6例疑似患者中I-FISH证实3例阳性;1例核型无8三体的慢性期患者,I-FISH检测8三体阳性(8.0%);1例无分裂相加速期患者,I-FISH发现同时存在8三体(14.6%)和8四体(80.4%)。结论相比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I-FISH检测CML8三体具有显著的优势,能为疾病演进的监测提供早期、敏感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ALL病儿75例,在诱导缓解治疗第19、33天及维持治疗过程中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MRD水平,根据MRD水平分为A组(MRD≤10 -4)、B组(MRD介于A组与C组间)、C组(MRD≥10 -2),根据Kaplan-Meier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A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C组(X2=6.435、19.795,P〈0.05);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C组病儿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X2=5.057、8.346,P〈0.05)。维持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时MRD不同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133~22.558,P〈0.05);治疗3年时MRD水平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根据维持治疗过程中MRD≥10 -2出现在不同时间点分3组:半年内出现(I组)、半年到1年出现(Ⅱ组)、1年后出现(Ⅲ组),Ⅲ组的生存率高于I、Ⅱ组(X2=6.226、7.018,P〈0.05)。1年内出现MRD≥10 -2的病儿中高危型、T细胞系、融合基因阳性的生存率显著降低(X2=5.661~10.68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MRD水平是影响病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4.01;95%CI=0.968~8.995,P〈0.05)。1年内出现MRD≥10 -2 的病儿,高危型(RR 4.73;95%CI—1.316~14.624,P〈0.05)、T细胞型(RR1.78;95%CI=0.101~6.014,P〈0.05)、融合基因阳性(RR0.08;95%CI=0.008~0.801,P〈0.0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动态监测MRD对ALL病儿预后有极大临床指导意义,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1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1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例、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缓解的CML病人6例)骨髓标本Mcl-1基因、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CML各组Mcl-1和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9.12~36.08,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Mcl-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Z=2.547~3.254,P〈0.05);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Mcl-1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0.481~1.922,P〉0.05),但均明显高于慢性期(Z=2.650~3.465,P〈0.05)。Bcr/Abl mRNA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480~1.196,P〉0.05)。CML病人Mcl-1与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Mcl-1和Bcr/Abl与CML的病情密切相关,参与CML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