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我院2000-10~2006-02 CT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3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1~62(平均41.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髋痛或大腿痛,髋关节内旋、外展活动呈疼痛性受限,“4”字征(+),少数跛行,病程20 d~6个月.就诊前有长期饮酒史11例,曾用过激素类药物19例,有髋外伤史4例,病因不明2例.1.2 检查方法 CT扫描均使用德国SOMATOM ESPRIT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包括髋臼和股骨颈在内,层厚5 mm,层距5 mm.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名无菌性坏死、骨软骨炎,是骨科疑难疾病之一,其发病日渐增多,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早期发现股骨头病变,并了解其进展,及早进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3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与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对该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和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30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标准I~II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检查结果。结果 CT、MRI诊断早期ANFH率为60.0%,96.7%。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CT可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MRI的敏感性高于CT,MRI可准确地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评价X线、CT检查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方法:对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80例诊断为股骨头缺血的患者X线、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中按Ficat法分期:期15例,CT检出率高,期9例,期36例,期20例;期、期常规X线与CT检查相比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CT检查对于早期诊断明显优于X线平片检查,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3例X线、CT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53例62髋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及MRI的诊断结果。结果:62髋早期ANFH中,Ⅰ期25髋,Ⅱ期37髋;早期(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X线、CT及MRI的确诊率分别是24.1%、62.9%及100%。结论:MRI在早期诊断ANFH的敏感性和准确率方面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MRI表现和早期诊断的检查方法.方法 搜集经临床证实的35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病患共累计39个病变股骨头,X线检查漏诊了7个病变股骨头,CT检查漏诊了5个病变股骨头,MRI检查诊断了经X线、CT检查后漏诊的5个病变股骨头.结论 骨髓水肿是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影像学表现,MRI“线样征”是诊断早期缺血坏死的特征性表现,MR是目前诊断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敏感、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早期5例,髋关节间隙内侧增宽,股骨头稍变形,有轻微的散在碎裂。从中央到表面可见点状及小道状骨质增生,正常星芒征变形或周围呈丛状及簇状,部分相互融合;晚期13例,股骨头变形呈因帽状或革状,病变内发生囊变和碎裂,星芒征明显变形或消失,骨小梁均失去原有之均匀排列而融合成不规则、不均匀之粗大丛状及簇状,或呈不规则之粗大颗粒状。股骨颈缩短、增粗,大转子升高,沈通氏线不连续,髋臼窝宽而浅。髋关节普遍骨质疏松,肌肉萎缩。8例股骨头前方骨皮质骨折不连续。结论:CT扫描对早期发现病变及了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受累范围及程度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和X线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NFH)Ficat、ARCO和Steinberg三种分期系统中的应用,探讨适合NFH分期的最佳检查方法和分期方法.[方法]选择本院经确诊为NFH且具有完整的CT和X线影像学资料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8个病变部位,通过Ficat、ARCO和Steinberg三种分期方法在CT和X线图像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期,比较CT和X线对NFH早期病变的检出情况和三种分期方法的诊断一致性.[结果]68个病变部位中,左髋病变37个,右髋病变31个.X线在Ficat、ARCO和Steinberg分期方法中对早期病变检出率分别为47.06%、39.71%、36.76%,而CT则分别为51.47%、44.12%、42.65%,三种分期系统中CT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分期方法中早期病变的检出率为Ficat>ARCO>Steinberg.在Ficat、ARCO分期系统中X线和CT对NFH分期的一致性较高,分别为0.776和0.754,均高于Steinberg分期系统.[结论]CT对NFH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CT和X线在股骨头坏死Ficat和ARCO分期系统中分期一致性均高于Steinberg分期.  相似文献   

9.
孟庆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06-8507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早期影像学表现,评估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股骨头坏死30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股骨头坏死早期22例,中晚期6例,2例影像学表现阴性,后经长期随访确诊。结论 MRI为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最为理想的影像学方法,CT和X线平片也是诊断股骨头坏死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股骨头缺m坏死分期的影像学诊断6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1例,女28例,年龄3~69(平均36)岁。单侧发病38例,双侧发病31例,病程7d~2a,其中23例有服激素史,27例有酗酒史,19例有外伤史。  相似文献   

11.
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年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术。【结果】随访30~82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35.4±7.3)分,术后1年平均(87.2±10.2)分,术后2年平均(87.1士10.3)分。术后第54(30~82)个月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8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达94.1%。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近端骨折1例,术后髋关节脱位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全髋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迅速恢复髋关节功能,近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是伴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使用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探讨其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同一术者对35例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行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7例,女18例,年龄28~73岁,左髋19例,右髋16例,按Ficat—Arlet分期,Ⅲ期20髋,Ⅳ期15髋。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茵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30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7.2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23~62(45.0±9.4)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75~100(90.4±6.3)分。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0%。术后照片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骨盆和股骨局灶性骨溶解各1例。5髋出现髋部轻度疼痛,2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内均好转。【结论】混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诊断(附35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CT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5例股骨头进行CT扫描,分析47个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表现。结果 星状征变形,骨质增生、硬化、囊变、碎裂、塌陷、变形,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CT表现,CT可显示X线平片股骨头阴性的缺血坏死。结论 CT良好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变形态和程度,诊断正确率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4.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100例疑诊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从中挑选出经随访证实的7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髋关节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MR表现,121个坏死股骨头中,111个以前上部为著,4个位于外上方,3个累及整个股骨头,3个多灶性分布;39个股骨头病灶中心T1WI高信号,T2WI中等信号;82个T1WI及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118个股骨头出现“线样征”,其中包括单线32个,双线51个,三线16个,四线19个;3个股骨头无“线样征”;64个股骨头出现“骨髓水肿”,28个股骨头“线样征”内或周边出现(类)圆形影。结论 “线样征”有助于早期诊断本病,MR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评片和CT,与ECT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MR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3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及MRI检查,并对其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期分析。结果:全部患者X线平片诊断为早期ANFH的13个部位,表现为骨疏松,骨硬化囊状透亮区,MRI检查发现18个部位,0期1个,为股骨头外缘长T1、长T2信号影;1期4个,为带状长T1、长T2信号影;2期13个,为股骨头内散在的斑点状,不规则的长T1、和T2信号,部分在异常信号周围可见长T1、短T2环状信号影,或表现为广泛的不规则的低、等、高混杂 信号影。结论:MR可准地显示早期ANFH病变,且敏感性及诊断价值高于X线平片等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B超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0例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100个关节)进行B超与X线拍片检查的对比研究,除6例X线示阴性(后经MRI诊断阳性)外,94例X线拍片均显示股骨头密度或塌陷的改变。100例B超检查,86例有关节面毛糙,70例有关节面回声断裂现象,在与X线对比中发现,B超发现的关节腔间隙增宽,积液的32例患者中,X线诊断为Ⅰ,Ⅱ期的占28例,4例是X线的阴性患者,研究结果表明,B超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上有其独…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影像学对股骨头骨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的意义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8例经X线平片、CT和血管造影诊断;以扩血管、抗凝、溶栓等为原列行靶血管介入治疗。结果:全组临床症状即刻消失者6例,占75%,显效者2例,占25%。随访一年无一复发。结论:CT扫描不仅可发现骨缺血性坏死的早期改变,且可作疗效追随的检查方法。介入治疗不失为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共36髋ANFH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并进行分期。结果:根据CT表现诊断Ⅱ期12髋,Ⅲ期15髋,Ⅳ期9髋,CT表现主要为股骨头骨小梁增粗、变形,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区及边缘围绕硬化边,高密度灶与囊变区混合存在,软骨下骨折,股骨头塌陷,股骨头变扁及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各种后处理技术能完整显示ANFH的各种征象,有助于准确分期,对临床治疗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平片、CT及MRI表现,并对其应用价值作一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对3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及MRI摄片进行双盲分期和Kappa-致性检验及对照分析。结果:X线平片诊断主要依据股骨头塌陷、囊变、碎裂、硬化及股骨头变扁和股骨颈缩短。CT则以星芒缺失征、斑片状骨硬化、新月征、囊变及碎裂为特点。MRI则主要依据股骨头内出现斑片状或不规则形T_1低信号T_2高信号、双线征、新月征、囊变及股骨头塌陷。结论:MRI是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最敏感有效的方法,其次为CT。对于早期病变的发现需依靠MRI或CT检查。X线平片虽对早期诊断缺乏一定的优势,但依然是本病诊断和分期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早期表现,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73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早期显示能力。结果:X线发现Ⅰ-Ⅱ期ANFH31例,诊断准确率42.5%(31/73);CT发现Ⅰ-Ⅱ期ANFH43例,诊断准确率为58.9%(43/73);MRI发现Ⅰ-Ⅱ期ANFH65例,诊断准确率为78.2%(57/73)。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显示早期ANFH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诊断价值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