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Yes or no     
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20多种,常见的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等。毒蘑菇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日光性皮炎型、呼吸循环衰竭型六种类型,其中脏器损害型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从历年来食物中毒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2.
秋生盔孢伞中毒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报导可中毒致死的毒蕈有白毒伞、毒伞、鳞柄白毒伞、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等,而秋生盔孢伞则未见报导。现将我省三起误食秋生盔孢伞造成中毒的情况,报告如下。一、中毒发生经过第一起灌县某队农民王××、尹××于1960年11月12日劳动休息时,采集猪圈附近腐木屑生长的“焦脚菌”各采二斤左右,分别带回  相似文献   

3.
极毒蕈—肉褐鳞小伞在南方罕见,该蕈中毒也未见报导。84年10月,我市发生一起野生鲜蕈食物中毒,经调查,证实为肉褐鳞小伞所致,现将情况报告如下。流行病学调查某家四人进食从屋后竹林采摘鲜蕈一小碗(约150g左右)并鸡蛋、香葱和调味料,12小时后,先后因腹部阵发性疼痛,泻黄水便,呕吐、头昏而入院治疗。除1人死亡外,其余3人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毒伞革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为白毒伞蕈中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例急性白毒伞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白毒伞蕈中毒后21~24h出现中毒症状,入院后第1天有明显胃肠炎症状,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人院后第2天行血浆置换等治疗,第3天胃肠炎症状明显好转,但在第5天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重症表现为谵妄、昏迷.2例死亡,4例存活.白毒伞蕈中毒死亡病例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酶转氨酶(AST)活力在入院后3~5 d持续增高,但在第7天下降;TBIL则持续增高.结论 白毒伞蕈中毒死亡病例的肝功能指标在入院后第7天时具有明显的"胆酶分离"特征.  相似文献   

5.
1977年6月古蔺县护家乡发生一起误食白毒伞蕈中毒3人,当即死亡2人和肝损害一例。中毒者均有典型的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过程,将剩余食物鉴定,属白毒伞蕈。中毒者王××,男,39岁,于1977年6月25日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分析与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毒蘑菇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干预对策,为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市2000~2003年发生的12起毒蘑菇中毒事故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毒蘑菇中毒的罹患率100%,死亡率高达18.97%,是广州市食物中毒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中毒人群以外来民工为主,发生中毒的时间与广州市的梅雨潮湿和台风多雨季节有关,中毒发生地点以家庭为主,中毒蘑菇主要是致命白毒伞、铅绿褶菇。结论: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能有效地降低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999年6月18日,湘潭县河口镇发生一起误食野生鲜蕈中毒事件,经调查证实为毒伞属的褐鳞小伞蕈所致,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中毒经过 6月17日下午湘潭县河口镇金凤村金盆组14岁的学生李某在屋旁杉树林中采摘野生鲜蕈2斤多,当日下午送邻村亲戚家一半.晚餐,分别烹制成鲜蕈肉片汤(排除其他食物污染),共12人进食,其中男5人,女7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0岁,进食量最多的是150g,最少的30~40g.在食后8~24小时先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等症状.经当地医疗点的医生上户医治,口服或注射阿托品,静滴葡萄糖及抗菌素等,病情似有好转,陆续停止用药.  相似文献   

8.
1999年6月18日,湘潭县河口镇发生一起误食野生鲜蕈中毒事件,经调查证实为毒伞属的褐鳞小伞覃所致,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中毒经过6月17日下午湘潭县河口镇金凤村金盆组14岁的学生李某在屋旁杉树林中采摘野生鲜蕈2斤多,当日下午送邻村亲戚家一半。晚餐,分别烹制成鲜蕈肉片汤(排除其他食物污染),共12人进食,其中男5人,女7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0岁,进食量最多的是150g,最少的30-40g。在食后8-24,小时先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等症状。经当地医疗点的医生上…  相似文献   

9.
全家误食鳞柄白毒伞中毒死亡报告熊海军李正惠鳞柄白毒伞(Amanitauirosa)别名:毒鹅膏。主要产地在河北、四川、湖北等地。此菌极毒,含有毒肽伞(amatoxins)和毒肽(phalotoxins),一旦中毒,如果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笔者遇见...  相似文献   

10.
白毒伞蕈中毒,在我国仅有零星病例报道。我院1996年8月~1997年9月急诊抢救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胃肠毒型20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误食白毒伞蕈后中毒,男9例,女11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75岁;服毒蕈量3克以下6例,>3g克10例,...  相似文献   

11.
花褶伞中毒调查与毒蕈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珙县某乡王某家6人,因食用当地叫牛屎蕈的毒蕈后,均发生神经精神型中毒;中毒剂量约10g;中毒程度与食入蕈量成正相关,与年龄、性别、职业等无关;潜伏期为10-60min;无死亡,预后一般。该蕈经鉴定为花褐伞。此蕈主要分布于吉林、河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青海、广西等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病情发展,所有中毒患者均有心电图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改变常见。结论白毒伞蕈中毒患者早期即出现心电图改变,说明毒素对心肌损伤较早,早期综合治疗中,保护心肌细胞治疗也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13.
1971年5~6月间,我县有12个公社,54户148人因吃毒磨菇引起中毒(毒菌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室进行现场调查和标本鉴定)。经应用紫芝(Ganoderma Japonican(Fr)Lloyd)以中西结合进行救治白毒伞中毒11例、角鳞白伞中毒5例、斑豹毒菌中毒9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毒菌的形态特征和中毒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一、白毒伞:又名白帽菌、白罗伞、白鹅膏等,产于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  相似文献   

14.
一起褐鳞小伞毒蘑中毒的调查安徽省马鞍山市卫生防疫站(243011)王光琴,范亚平,贾淑华1993年7月7日.马鞍山市发生一起误食有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5名进食者全都发病.死亡3人。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发生经过:1993年7月7日中午,在马鞍山市第...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蕈环、蕈托及呈奇形怪状的野蘑菇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成分,如毒蕈碱、毒蕈溶血素、毒肽和毒伞肽等。食用毒蘑菇约0.5~0.6小时的潜伏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可伴多汗、流口水、流泪、脉搏速度加快等表现或黄疸、贫血、出血倾向等体征,少数患者会发生呼吸困难,甚至昏迷、休克死亡。  相似文献   

16.
姚国兴 《职业与健康》2007,23(11):917-918
2006年9月7日晚,无锡某公司多名员工发生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以及蕈种鉴定,证实为误食野生毒蘑菇——大青褶伞所致。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一起野生蕈中毒事件的调查,及时查明中毒原因,总结经验,为该类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食品安全流行病学调查指南》开展现场调查,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结果 一家8口人同桌进餐,发病8人(男5人、女3人),住院8人,无死亡病例。8名患者24 h内均食用了炒野生蕈、炒猪肉、淡青红豆、炸花生、炒洋芋和米饭,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以恶心为主。 结论 本次中毒事件为一起因误食褐鳞小伞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17年6月发生的一起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毒蘑菇中毒防控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诊断,确定食物中毒原因,明确毒蘑菇种类。结果该户8人均有野生蘑菇食用史,其中2人同时饮酒,8人全部发病,以胃肠炎表现为首发症状,死亡5人,病死率62.5%。经辨认所食蘑菇分别为窝柄黄乳菇、毛柄白毒伞和毒红菇。结论事件为一起典型的误食毒蘑菇所致食物中毒事件。误采、误食毒蘑菇是野生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野生蘑菇食用知识宣教,规范就诊流程,防范该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宜昌市某居民小区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对其毒蘑菇进行鉴定。方法 对中毒事件有关病例进行流行病学,采集可疑野生蘑菇开展形态学鉴定和基因测序。结果 此次事件中毒病例共2例,有共同野生蘑菇进餐史,潜伏期9~10 h,罹患率2/2;病例发病初期表现为急性胃肠道反应,后出现不可逆性肝损害,经医治无效先后死亡;野生蘑菇经湖南师范大学鉴定为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结论 此次事件是一起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导致的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2例中毒者均死亡;应加强预防毒蘑菇宣教、病例监测和诊疗以及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起毒蘑菇中毒发生情况,掌握导致中毒死亡的毒蘑菇类型,确定致死毒素,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本起中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人误食毒蘑菇,中毒7例,其中死亡3例。由淡玫红鹅膏菌导致中毒死亡,毒素主要为α-鹅膏毒肽,损害人体肝脏。[结论]淡玫红鹅膏菌是一种剧毒蘑菇,致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