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及40例脊柱单发血管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1.5T MR扫描,采用T1W、T2W、脂肪抑制T2W序列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信号特征,平扫分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分为低、等、稍高及明显强化。测量病灶的最长径,然后取平均值。结果脊柱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T1WI低、等及高信号比例分别为76.92%(10/13)、15.38%(2/13)及7.69%(1/13),T2WI低、等及高信号比例分别为61.54%(8/13),30.77%(4/13)及7.69%(1/13);92.31%(12/13)的脊柱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强化。与脊柱血管瘤比较,转移性黑色素瘤长径大于血管瘤(P0.001)。脊柱血管瘤和不典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之间T1WI与T2WI信号特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RI对鉴别脊柱单发不典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肉瘤的CT、MR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子宫腺肉瘤的CT、MR表现.10例接受CT检查,其中7例接受增强CT检查;13例接受MR检查,其中9例接受增强MR检查. 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16/21,76.19%)位于子宫体,3例(3/21,14.29%)位于宫颈管,1例(1/21,4.76%)同时位于子宫及宫颈管;1例(1/21,4.76%)位于盆腔.平扫CT 示9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影,1例以稍低密度影为主.MR平扫均表现为混杂信号.接受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除3例呈轻度或中等度不均匀强化外,余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行增强CT及MRI扫描,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可提高子宫腺肉瘤的诊断率,但病理学检查仍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和MRI诊断脊柱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脊柱外伤患者46例,均接受CT和MRI检查,在PACS阅片终端,运用双盲法阅片并分析CT和MRI检查结果,统计分析CT和MRI诊断脊柱外伤的影像结果、不同部位的检出结果。结果 46例患者中,CT诊断脊椎骨折44例(骨折椎体50个),在椎体类型方面,42例为单发椎体,2例为多发椎体;MRI诊断脊椎骨折45例(骨折椎体51个),在椎体类型方面,能够清晰辨别骨折线椎体19个,发现椎体碎骨片56个。CT诊断脊柱外伤的辨认椎体数量显著多于MRI(P0.05)。MRI诊断脊椎外伤脊髓损伤、软组织损伤、神经根损伤、后纵韧带、前纵韧带的检出率41.3%(19/46)、50.0%(23/46)、23.9%(11/46)、19.6%(9/46)、21.7%(10/46)均显著高于CT30.4%(14/46)、37.0%(17/46)、15.2%(7/46)、6.5%(3/46)、6.5%(3/46)(P0.05)。结论 CT和MRI诊断脊柱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田萍  江凯  蔡志强  王咏涛  邓生德 《中国骨伤》2017,30(12):1141-1146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53.4岁。临床症状以脊柱区疼痛为主,少数伴周围神经症状。病程2周~3个月,平均9周。CT平扫9例,CT平扫及增强8例;21例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5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对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进行观察,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变部位及大小:颈椎1例,胸椎16例,腰椎2例,骶椎4例。肿块常较大,最大的横断面73 mm×125 mm。病变类型:23例中15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型,7例为软组织肿块型,无骨髓浸润型。CT及MRI表现:CT示11例伴"云雾"状改变,6例伴压缩性骨折,并伴"浮冰"样改变,伴"袖套"样改变9例;11例伴椎管狭窄;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示T1WI均为稍低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增强后强化明显,椎管狭窄16例,伴"袖套"样改变13例;椎间隙均无明显狭窄。CT及MRI表现对照:CT对骨质破坏细节的显示明显优于MRI,但其对病灶范围及其周围结构是否受累的显示不及MRI,MRI显示病灶的范围往往大于CT。病理:23例均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表现中"云雾"状、"浮冰"状骨质破坏及椎管内"袖套"样浸润对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接受MR平扫+增强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PCNSL病变的MRI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轮廓、瘤周水肿、占位效应、MRI平扫信号特点,重点观察增强后病灶的典型及非典型强化特点。结果 29例中单发者16例,多发者12例(30个病灶),共46个病灶,弥漫浸润型1例。肿瘤好发于胼胝体、基底节区等深部脑组织(35/46,76.09%)。瘤周水肿多为中度(15/46,32.61%)或重度(27/46,58.70%),未见出血及钙化。肿瘤T1WI多呈等低信号(30/46,65.22%)或等信号(14/46,30.43%),T2WI多呈等信号(14/46,30.43%)或等高信号(29/46,63.04%),DWI多为高信号(42/46,91.30%)。增强扫描表现出多种强化方式:典型强化方式包括均匀一致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裂隙征"、"蝶翼征"、"皮层下刻痕征"、以及"卫星灶征";不典型强化方式包括环形强化、"开环样"强化、4脑室匍匐贴壁生长病灶,沿软脑膜弥漫分布粟粒结节样病灶。结论 PCNS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PCNS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liver,PCCCL)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MRI及CT检查资料.其中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结果 病灶67%(8/12)位于肝右叶,25%(3/12)位于左叶,8%(1/12)位于尾叶,瘤径1.6~9.8 cm,平均3.6 cm.MRI检查75%(6/8)呈T2WI混杂高信号,T1WI同相位等或稍低信号,反相位信号均减低,其中67% (4/6)明显减低,DWI均呈高信号;增强动脉期75%(4/6)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轻度强化,病理证实透明细胞比例较高.25%(2/8)呈T2WI等信号,T1WI同相位稍高信号,反相位信号均减低,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廓清,透明细胞比例相对较低.50%(4/8)见环形强化的包膜.CT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动脉期80% (8/10)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病理证实75%(6/8)透明细胞比例较高,25%(2/8)透明细胞比例相对较低.20%(2/10)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透明细胞比例较低.20%(2/10)显示延迟强化的包膜.结论 MRI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全面、准确显示PCCCL的病理特征及组织构成,具有一定的特征,是目前诊断PCCCL的有效方法.二者结合对PCCCL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idiopathic hepatic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IHAVM)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表现特征,并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诊断的19例IHAVM患者资料,其中行MDCT检查9例,行MRI检查10例。回顾性观察分析其CT和MRI影像表现,特别是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结果①MDCT表现特征:9例患者病灶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血管样或小结节样强化,门脉期强化持续,但程度降低,逐渐呈等密度改变。4例出现动脉期静脉分支早显,6例病变边缘出现片状或楔形的动脉期一过性强化。②MRI表现特征:10例患者病灶动脉早期均表现为病灶内出现小结节样、团状或条状强化,动脉晚期持续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降低,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改变,平衡期呈等信号改变。7例病灶边缘出现动脉期异常的一过性强化区,5例出现门静脉或肝静脉分支早显。结论多期增强MDCT和MRI扫描均能直观、准确地显示IHAVM病变的部位、大小、血供等细节情况,影像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常规MRI结合MR胰胆管成像诊断原发性胆囊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MR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MR平扫、动态增强与MRCP资料。结果 MRI诊断厚壁型原发性胆囊癌12例,肿块型9例,腔内结节型5例。术前常规MRI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正确率为89.66%(26/29),MRI结合MRCP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正确率为100%(29/29)。结论常规MRI结合MRCP对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MR成像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效果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直肠癌75例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螺旋CT、MR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螺旋CT、常规MR平扫、MRI平扫+DWI+增强扫描3种方式的T分期结果,记录手术时间,4级评分法评价患者接受度。结果术后病理分期分别为:T_1期10例、T_2期15例、T_3期28例、T_4期22例。MRI平扫+DWI+增强扫描的T_1~T_4分期诊断准确率均高于螺旋CT、MR平扫,P0.05。螺旋CT、MR成像的诊断用时分别为(23.5±7.6)分钟、(25.4±9.3)分钟,患者接受度分别为(4.7±0.8)分、(5.1±1.6)分,两组诊断用时、患者接受度相比,P0.05。结论采取MRI平扫+DWI+增强扫描进行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综合诊断效能更佳,尤其是T4期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常规MRI扫描及功能成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基因检测诊断为CADASIL的患者临床及MR检查资料。其中,10例均接受常规MRI平扫(4例平扫+增强扫描),8例接受DWI,4例接受磁敏感加权成像(ESWAN),3例接受扩散峰度成像(DKI),3例接受三维动脉自旋标记(ASL)检查,2例接受单体素MRS检查。结果 常规MRI:双侧额叶及外囊受累10例,颞叶、放射冠及基底节受累9例,颞极受累8例,枕叶及顶叶受累8例,脑干受累6例,胼胝体异常改变4例,表现为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其中4例MRI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DWI:8例中5例可见多发异常增高信号。ESWAN:4例中1例可见右侧豆状核、右侧岛叶、左侧丘脑、左侧颞叶皮层下多发点状低信号。DKI:均见MR平扫所示脑白质信号增高区MK值异常增高。ASL:均见MR平扫所示脑白质信号增高区脑血流量下降。MRS:脑白质高信号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下降,乳酸(Lac)峰可见。结论 CADASIL的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以皮层下、颞极、外囊、胼胝体、脑干受累为主。MR功能成像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与MSCT、MRI特征。方法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最大直径>7cm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MSCT、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8例共37个瘤体,其中浆膜下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9例,黏膜下肌瘤4例。MSCT平扫肌瘤密度均混杂不均,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主要表现为囊性变性。病变MR平扫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巨大子宫肌瘤的MS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巨大子宫肌瘤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TACE术中DSA对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肝脏部分切除术后HCC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内接受常规TACE治疗,并于TACE前接受腹部CT或MR平扫及增强扫描,且于TACE治疗后1个月内接受碘油CT检查。以碘油CT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肝脏部分切除术后TACE中DSA与TACE前腹部CT或MRI对3个月内HCC肿瘤复发的诊断效能,对比分析二者诊断准确率。结果肝脏部分切除术后,TACE前腹部CT或MRI诊断3个月内HCC肿瘤复发的敏感度为70.31%(45/64),特异度为93.33%(14/15);TACE中DSA的敏感度为87.50%(56/64),特异度为93.33%(14/15)。TACE中DSA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TACE前腹部CT或MRI[88.61%(70/79)vs 74.68%(59/79),χ2=5.110 4,P=0.024]。结论TACE中DSA对发现肝脏部分切除术后3个月内的HCC复发病灶较腹部CT或MRI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3例患儿均接受CT平扫,其中早期增强扫描21例,延迟扫描9例;7例接受MR平扫,其中4例接受MR增强扫描。结果 23例节细胞神经瘤中,17例位于腹膜后,5例位于后纵隔,1例位于颈部。CT和MR显示所有病灶边缘清楚,呈椭圆形、梭形或半月形。CT平扫表现为较低密度,CT值范围22~38HU(中位数28HU)。肿瘤MR平扫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CT和MR增强后早期均无或轻度强化,延迟期呈显著强化。结论 CT平扫密度较低、MR T2WI不均匀高信号以及延迟期明显强化是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发生于鞍区的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PMA的MRI表现。结果 MRI图像上,21例PMA具有如下特点:肿瘤均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楚,体积较大[最大径29.13~73.25mm,平均(47.52±15.33)mm],肿瘤最长轴多为腹背方向(11/21,52.38%)。MR平扫肿瘤病灶信号多不均匀,T1WI多呈等、低信号(16/21,76.19%),T2WI多呈高信号(21/21,100%),部分内见低信号(13/21,61.90%)。增强扫描肿瘤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20/21,95.24%),常可见多发微小囊样表现(11/21,52.38%)。21例中,20例发生脑积水,9例发生蛛网膜下腔播散。结论 PMA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多种MR检查方法,结合患者的年龄及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胆囊癌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完整影像资料。结果根据胆囊癌的临床分型,将本组胆囊癌分为3型:腔内结节型5例,厚壁型9例,肿块型14例。MRI表现:1腔内结节型,MRI显示胆囊形态正常或增大,肿瘤位于颈部者胆囊增大明显,结节性肿块由胆囊壁向腔内突出,基底可宽窄不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软组织早期明显强化,MRCP可见胆囊形态不规则,有充盈缺损,或部分囊腔消失;2厚壁型,MRI上可见胆囊形态增大或正常,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增厚的胆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病灶可见肝门区淋巴结肿大。MRCP显示胆囊不规则,或部分显示;3肿块型,MRI可见胆囊区不规则肿块,胆囊腔被大部分或完全充填,原发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STIR序列上病灶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信号不均匀,MRCP显示多数胆囊不显影。其中有2例可见肝脏直接受侵润,胆囊附近肝脏内可见大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强化与胆囊强化程度相仿。胆囊癌MRCP显示胆囊充盈缺损,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腔消失。结论 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原发性胆囊癌可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原发脊柱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20年6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例淋巴结外脊柱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MRI影像学特征并观察随访结果。结果 9例患者中2例位于颈椎,4例位于胸椎,1例同时累及颈椎、胸椎及颅底,2例颈椎及胸椎均有病灶;所有病灶位于椎体或椎管内髓外硬膜外/下,与脊膜关系密切;CT平扫为等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弱于相邻脊膜,可见“长尾巴”征,部分病灶压迫相应脊髓。4例病灶完全切除者,随访未见复发迹象;3例术后残留病灶者酌情予以辅助放疗等治疗,随访病灶基本消失;2例症状不明显者仅取病灶活检,随访病灶有缩小征象。结论原发脊柱Rosai-Dorfman病有其特异性影像学表现,MRI可为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脊柱病变临床及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脊柱多发 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全部病例经穿刺病理及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其中男 16例,女性15例,发病年龄45耀77岁,平均年龄51.6岁。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 果本组正常型1例;局灶型9例,表现为多个脊椎或单个脊椎内大小、数目不等的病灶;弥漫型14 例,表现为扫描范围内所有脊椎多发性弥漫异常信号;“椒盐型”8例,弥漫脊椎受累,T1WI、T2WI均 表现为弥漫性斑点状高、等、低混杂信号。28例累及椎体及附件;15例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8例增 强后患者,病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脊柱多发性骨髓瘤MR工具有一定的特点,对 于临床以颈、胸、腰背痛就诊的中老年患者,应临床与MRI表现结合,进行综合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4例经病理证实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后随访证实的AIP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例,平均58.3岁.12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胰腺弥漫肿大者7例,局限肿块型5例,混合型2例.CT平扫病变呈等密度(5例)或稍低密度(7例),1例胰腺内及周边见多个囊性低密度灶,MRI病变T1WI序列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降低,T2WI序列信号不同程度均匀或稍不均匀升高,DWI序列信号均升高.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强化降低呈不均匀“雪花状”,后渐进性延迟强化.9例病变周围见“胶囊样”包壳.4例胰管形态不规则,5例胰管轻度扩张;9例胆总管下段管壁规则增厚伴明显强化及“鸟嘴样”管腔狭窄.4例病变周围血管受累,1例肝门区见2枚肿大淋巴结.2例增强后肾脏内见异常低密度灶.经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的10例患者随访影像学检查病变胰腺均有明显的好转及恢复.结论 AIP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影像表现,对于AI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MR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诊断内听道区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三维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扫描诊断内听道区病变的价值。方法对81例内听道区病变患者(116个病灶)行3D-BRAVO增强扫描及常规增强MR检查,对比两种方法诊断内听道区病变的敏感度。结果常规增强扫描发现阳性病灶86个,诊断敏感度71.55%(83/116),漏诊率28.45%(33/116);3D-BRAVO增强扫描检出全部116个阳性病灶,诊断敏感度100%(116/116);3D-BRAVO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高于常规增强扫描(Z=-3.74,P<0.001)。结论3D-BRAVO增强扫描可敏感检出内听道区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随机选取同期SPN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增强扫描。对两组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肺癌52例,炎性结节12例,肺结核16例,三者间平扫、增强后各时间点CT值及最大净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52例、炎性结节10例及1例肺结核TDC曲线呈台阶型,2例炎性结节呈双峰型,15例肺结核为平坦型,三者TD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26,P0.001)。以增强扫描CT最大净增值20HU且60 HU为恶性SPN诊断阈值,实验组CT诊断敏感度为94.23%(49/52),特异度为89.29%(25/28),符合率为92.50%(74/80)。实验组64s的CT诊断符合率为92.50%(74/80),分别与对照组30s(70/80,87.50%)、120s(71/80,8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