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急诊或住院病人经腰穿及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再出血者 ,有因再出血而就诊者 ,有住院后再出血者。两次出血者 9例 ,三次出血者 11例 ,4次出血者 1例 ,7次出血者 1例。其中男 8例 ,女 14例 ,颅底动脉瘤收神经外科住院 ,手术前 2例再出血死亡 ,手术 4例 ,死亡 1例。 10例查头颅MRA未发现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其余 6例未查MRA。全部病例只有 6例 2次出血者和 1例 3次出血者存活 ,其余全部死亡。二、再出血时间 :最短者距首次出血仅 4天 ,多数为 3至4周 ,2个月以上者 2例。 7次出血的病例第 1至 3次…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再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神经科的常见多发病 ,再出血是 SAH的常见且致命性并发症之一 ,了解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对降低 SAH的死亡率 ,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病因与发病机理根据文献报道和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SAH发生再出血的诱因为大便用力占 17.8% ,情绪激动和烦躁各占15 .3% ,咳嗽和打喷嚏占 10 .1% ,其他原因占 15 .8% ,不明原因占 2 5 .7%。实验室检查发现 ,SAH患者继发再出血与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 ,导致血块溶解有关。有文献报道 ,用 EL 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6 0例 SAH患者不同时期脑脊液中纤维蛋…  相似文献   

3.
女,56岁,2003年12月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经治疗4周病情稳定,拟近日出院。病人情绪好,未遵护嘱,活动量增加,于入厕蹲位起立时,突然晕倒,即刻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经颅脑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再出血。  相似文献   

4.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软脊膜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所致急性出血性脊髓血管病。本病罕见,占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的1%以下,临床表现各异,极易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脊髓SAH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作一误诊分析。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的常见多发病,再出血是SAH的常见且致命性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对降低SAH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的常见急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发病率每年为5~20/10万,占脑血管病的5~12%,病死率为25%。而近期再出血病死率更高,约为41~46%,有的可高达70~80%。我院1974年1月至1986年6月,收治SAH89例,近期再出血21例,占23.59%,现根据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人民医院(735211)曹骅李冬梅南寿山杨果智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运输处卫生所(735200)路宝川例1:女,26岁,农民。4天前双下肢出现瘀点、膝关节肿痛,逐渐加重。1天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以“过敏...  相似文献   

8.
1970年以来,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50例,其中并发严重精神失常2例,报道如下。例1:男,60岁,腰痛、尿痛伴发热一周入院。经卡那霉素及氨苄青霉素联合治疗,尿路刺激症状消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引言 1.1 背景 颅内囊状动脉瘤是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约80%的SAH由动脉瘤破裂引起.仅在北美地区,SAH每年导致18 000人死亡或残疾.但不幸地是,要检查出无症状患者的未破裂动脉瘤是非常困难的,这使大多数SAH难以预防.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及其基底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复杂而又棘手的医学难题,病死率约40%。半数的幸存者留有轻重不同的神经系统残疾。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降低了外科手术的风险,但预后较差。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病因有动脉炎、肿瘤、血液病等。因此应强调指出,对于SAH患者,除非病因已经明确,否则均应行病因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是检查动脉瘤的“金标准”。1诊断90%以上的SAH患者突然起病,约75%的患者有头痛,为剧烈全头痛。常伴恶心…  相似文献   

11.
王成伟 《山东医药》2006,46(15):77-7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及其基底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复杂而又棘手的医学难题,病死率约40%。半数的幸存者留有轻重不同的神经系统残疾。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降低了外科手术的风险,但预后较差。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病因有动脉炎、肿瘤、血液病等。因此应强调指出,对于SAH患者,除非病因已经明确,否则均应行病因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是检查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收治2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初诊均误诊为胃炎,现举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9岁。2天前因恶心、呕吐、腹胀就诊。查体:神志清晰,营养中等,Bp16/10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min,律整,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  相似文献   

13.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湖北省财贸医院顾锡良武汉430015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系出血灶发生在脊髓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我院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复习,作一讨论。例1男,52岁,农民。1983年6月5日劳动时突然剧烈腰痛。...  相似文献   

14.
张琦  廖文波 《山东医药》2014,(48):108-108
患者男,49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11 h,于2014年3月2日入院。患者11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背部剧烈疼痛,否认原发性及继发性昏迷,无恶心、呕吐等。就诊于急诊科,经心内科会诊后疑诊为“主动脉夹层”,建议行双源CT检查。检查中,患者诉突感双下肢感觉、运动消失,急行脊髓MRI后提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既往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用药物控制。入院查体:T 36.6℃,BP 210/100 mmHg。神智清楚,内科查体未见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查体:自双侧乳头连线平面以远躯干部、鞍区及双下肢皮肤感觉麻木,且麻木程度向远端逐渐递增;腹壁反射、肛门反射及提睾反射未引出,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双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趾背伸肌肌力0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消失,髌阵挛及踝阵挛未引出,双侧巴彬斯基征等病理征未引出。 MRI提示, T3~5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考虑血肿可能性大。入院诊断:①T3~5水平椎管内占位,血肿?②T4髓节脊髓压迫症( Frankel A级);③高血压病3级。控制血压后行急诊手术清除占位,术中切开硬膜囊,见脊髓前方巨大黑色血凝块,上至T3下缘,下及T5下缘。病理报告为血肿。术后诊断:①T3~5水平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血肿形成;②T4髓节脊髓压迫症( Frankel A级);③高血压病3级。经脱水、营养神经、针灸、高压氧等治疗,出院时患者双下肢已有轻微感觉,但肌力仍为0级。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因起病急、致残率高多年来一直是神经科的重点研究课题。传统内科治疗多以应用脱水剂及钙离子拮挤剂为主。自 1998年以来我院在腰部蛛网膜下腔放置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脑脊液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36例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6例患者中 ,男 2 1例 ,女 15例 ;年龄 2 6~ 71岁 ,平均 46岁。所有患者均经颅脑 CT、腰穿确诊。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2 8例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 8例。均于 12小时内行蛛网膜下腔置管脑脊液引流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给予基础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控…  相似文献   

16.
王成伟  张源 《山东医药》2004,44(30):63-6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SAH分为颅脑损伤性和自发性(非损伤性)两大类。自发性sAH又分为两种.一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病变血管破裂而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怍原发性SAH;一为脑实质内出血而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作继发性SAH。自发性SAH可见于任何年龄,50~60岁者多见,青壮年亦常见发病。凡能引起脑出血的耨因也能引起SAH.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烟雾病和血液病等最为常见。一般都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过腰用力时发病。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我院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随后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压疮、再出血、便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而临床中可将此护理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孟祥靖  郭建  李相坤 《山东医药》2010,50(2):108-10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80%-85%为脑动脉瘤破裂(aSAH)所致,aSAH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45%。  相似文献   

20.
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应用尼莫地平与再出血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307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确诊SAH给予尼莫地平的时间分为3组,尼莫地平Ⅰ组108例,在发病≤3 d时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每日3次;尼莫地平Ⅱ组96例,首次给予尼莫地平距发病时间>3d;对照组103例,确诊为SAH后不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再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再出血率以尼莫地平Ⅰ组最低,对照组最高,对Hunt-HessⅡ级的SAH病例,尼莫地平Ⅰ组与对照组比较,x2=4.55,P<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预防SAH血管痉挛是安全的,不增加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