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2.
<正>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考“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一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藏,金隐土中,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  相似文献   

3.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句,出自《素问·刺禁论篇》。原文是在提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的告诫后,说:“鬲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七节”,当指第一至第七脊椎节之间,不能认为仅是第七节,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的合称,而不是仅指下焦或某一焦。又如三阴三阳经,多指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和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的合称。“旁”含有广义,《书·说明下》:“旁招俊义”句  相似文献   

4.
夹脊穴临床应用及功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夹脊穴系经外奇穴 ,夹脊又作“挟脊”、“侠脊” ,原指挟于脊椎两旁的经穴 ,后作为奇穴名。夹脊最早出自《素问·刺疟篇》 :“十二疟者 ,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但此处提到侠脊不是作为穴名 ,也未指出确切部位。《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 ,令人拘挛背急 ,引胁而痛 ,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 ,疾按之应手如痛 ,刺之旁三宥 ,立已。”这些虽然不能看成夹脊穴 ,但实为夹脊穴产生的基础 ,最早明确提出位置概念的是《肘后备急方》 :“夹背脊大骨完中 ,去脊各一寸。”《千金》有“侠脊骨两边相去各一寸半 ,灸一百壮”。作为奇穴名者溯源于…  相似文献   

5.
古代浅刺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刺针法是指在毫针刺法中 ,将针体刺入穴位内组织较浅部位的一类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手法的基本要素 ,正如《素问·刺要论》中说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就是说不同部位、组织的疾病对针刺的深度而需要不同的浅深刺法。旱在《灵枢·官针》篇中就有关于“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良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的半刺法 :“刺浮痹于皮肤”的毛刺法 ;“傍入而浮之”的浮刺法 ;“刺小络之血脉也”的络刺法 ;“引皮乃刺之”的直针刺法 ;“正内一 ,傍内四而浮之”的扬刺法等浅刺法的详细记载 ,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浑浑之脉 《素问·疟论《“无刺浑浑之脉。”杨上善注:“浑浑,浊乱也。凡候脉浊乱者,莫知所病,故不可刺也。”又《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浊乱也。”杨、王二氏均认为“浑”是“浊”义,窃认为此注未当。  相似文献   

7.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8.
1指导思想妇人以血为本,气血贵乎充盈。血生之于脾,藏之于肝,统领于心,此3脏的功能协调,则气血旺盛,血海充盈,脏腑藏泻得宜,则经水按期而至,血尽复生。《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腹中论》:“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不来。”由此可见,月经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妇人之体,气机贵乎调达,因气调则血调,气郁则血瘀。《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或不定期,人以为气血虚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可见气机的调达对月…  相似文献   

9.
远志益智考     
一、远志的命名志,在医籍中有三义。第一通“神”,泛指精神心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肝“在志为怒”。第二指记忆,如《灵枢·本神篇》“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第三指意志,如张介宾《类经》说:“意已决而卓有所立日志”,远志之“志”主要指第二义,略带一、三之义。远志药名最早见于《本经》,李时珍说:“此草服之能益智强记,故有远志之称。世说载郝隆讥谢安云: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记事珠谓之醒心杖”(《本草纲目·远志》)。由此看来,“远志”的命名是由于其能醒心悦志,增强记忆,使人聪颖,远达智慧,故曰“远志”。古人对远志的这些作用是推崇备至的。不仅晋唐有服远  相似文献   

10.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王冰注曰:“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乏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篇》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后世医家,据于《内经》之论,故言曰:“心开窍在于耳”、“心寄窍于耳”。此说虽立,然考其理义,则少有细究者,大凡从于王氏之释者多之。然仅从此点来解释《内经》心“开窍于耳”之旨,尚嫌偏狭乏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传世后,历代学者对其评价极高,如吴澄《活人书辨·序》说:“渊奥典雅,焕然三代之文。”吴仪洛《伤寒分经》说:“仲景书一语可当千百言,每令人阐发不尽。”可谓浅学读之得其浅,深学读之得其深,左宜右有,小叩小鸣,大叩大鸣,承前启后的大著作。而近来一般教材,见仁见知,言人人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多处提到巨刺的问题,其中《灵枢·官针篇》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又指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其他文献亦有“巨刺巨之大刺,谓以长大之针刺之也”的记载。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法是指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且以“长大之针”深刺的一种针刺法。近两年来,笔者用巨刺法为主适当配合刺血治疗了251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l、恢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恢指复廓通畅,《灵枢·官针》: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在疼痛拘急的筋肉附近斜刺针刺入,提插针以缓解拘急挛痹痛。2、巨刺:古刺法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主。”以刺经为主。3、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叫原穴。4、四关穴:指双侧的合谷、太冲穴位。5、寒则留之:指阴气偏虚,寒邪较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其证多见  相似文献   

14.
<正> “真气”一词,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常用术语。关于“真气”的函义,在《黄帝内经》的许多篇中有所论述。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前论是以词解词,后论是言真气的生成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缪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刺其络脉也。王冰对“缪刺”注云:“言所刺之穴,应用如纰缪纲纪也。”“缪”读“谬(miu)”音,“纰缪”是错误之意。丹波元简云:“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错其处,故名缪刺。”按丹波氏的注释应读“庙(miao)”音。。中华大字典》在“缪”字条下注有:“居尤切音尤韵,交错之形也。”从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来看,此处应该读庙(miao)音。 一、缪刺的理论基础 (一)经络相贯,如环无端:经络是运行气血,通达上下内外的通路;脉之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灵枢经脉篇》云:“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说明络脉是经脉的分  相似文献   

16.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阴者 ,藏精而起亟 ;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王冰注 :“言在人之用也。亟 ,数也。”是说统论这两句讲的是阴阳在人体的作用 ,未作具体解释。“亟”训数 ,谓屡次 ,频数。然而“起频数”为何用 ?言之未详。《太素·调阴阳》作“阴者 ,藏精而极起者也 ;阳者 ,卫外而为固者也”,“起亟”作“极起”,多二“者”字。杨上善注 :“五脏藏精 ,阴极而阳起也 ;六府卫外 ,阳极而阴固也。故阴阳相得 ,不可偏胜也。”是杨氏释极为“至极”之义。“极起”,即“阴极而阳起”是亦阴极生阳之义 ,释为阴阳两者之关系。因为《阴阳应象…  相似文献   

17.
<正> 八、足少阴肾经涌泉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心陷者中”。考“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说文》:“滕也”。杨基诗:“酒酣文思涌”。“泉”水自地出为泉(其义详前释)。《释名·释水》:“水上出曰涌泉”。此穴在足底,当足跖屈时的凹陷处是穴。足少阴肾脉由此向上腾溢,如泉水自地涌出,故穴名涌泉。  相似文献   

18.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19.
现今大多以为,肾所藏之精,含生殖之精与脏腑之精。但笔者以为,肾不藏脏腑之精。所以有上述认识,源自对《内经》有关经文的误解。现分析于下: 1.从句子结构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应与紧接在后的“故五脏盛乃能泻”联贯起来理解。因前后句子以“故”相联,属于带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合句,不能分割。前句是因,属偏句;后句是果,属正句。“果”——正句的意思是:脏腑之精旺盛,肾藏的生殖之精才能溢泻。这是因为肾藏的生殖之精需受脏腑之精所化生。这正是“因”——偏句应表述的内容之一。在偏句中,“受  相似文献   

20.
三焦为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同时,三焦也为十二官之一。《素问·十二藏相使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则所谓三焦,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