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方法应用生物学方法检测HBeAg、HBVDNA均阳性慢乙肝患者治疗前后IL-2水平。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4%和68.6%。治疗前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有显著提高(P<0.005)。依HBV标记阴转情况分组:1组HBeAg(-)、HBVDNA(-)16例;2组HBeAg(+)、HBVDNA(-)9例;3组HBeAg(+)、HBVDNA(+)15例。1、2组治疗前IL-2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05,P<0.01)。3组治疗前IL-2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IL-2比对照组低(P<0.02)。结论IL-2水平明显降低的慢性乙型肝炎采用LAK细胞回输治疗HBV标记阴转率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异体LAK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观察其对HBVM的转化作用。共观察66例,其中治疗组41例,对照组25例。两组治疗前,后2个月HBVM。结果发现两组的HBsAg,抗一HBs,抗-HBc均无任何改变,而治疗组抗一HBe阳转率为66.7%,HBeAg及HBcAg转有率分别为57.1%和69.0%,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而抗一HBc-IgM及HBVDNA阴转率 相似文献
3.
4.
选用3H-TdR释放法及掺入法分别检测LAK细胞活性、LAK细胞增殖功能及9种临床常用肺癌化疗药物对LA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化疗药物对IL-2诱导LAK细胞活性的影响不同,同种化疗药物不同浓度间的影响也有差异。卡铂(Carbo)、足叶乙甙(VP16)、5-氟尿嘧啶(5-Fu)有增强作用;环磷酰胺(CTX)、顺铂(CDDP)、长春新碱(VCR)、甲氨喋呤(MTX)对IL-2诱导LAK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在较高浓度时,抑制LAK细胞活性产生。除CTX外的8种药物均显著抑制LAK细胞增殖功能。实验表明:常规剂量的化疗不会抑制LAK细胞活性的产生,5-Fu、Carbo、VP16与IL-2结合抗癌可望产生协同疗效.IL-2先于化疗给药并维持至化疗后一定时间,其联合抗癌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5.
6.
LAK细胞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的疗效,探讨治疗机理。方法LAK细胞治疗40例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分别检测HBVM,ALT,T细胞亚群,B细胞,IL-2,mIL-2R,NK及LAK细胞活性。疗程结束1a复查HBVM。对照组40例。结果LAK治疗组疗程结束时,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22.5%和4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均<0.001)。疗程结束1a复查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达40.0%和68.6%。治疗后患者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IL-2水平及mIL-2R表达,NK细胞及LAK细胞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尤以HBeAg转阴者,IL-2升高更显著(P均<0.005)。结论LAK细胞疗法有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紊乱和清除乙肝病毒的效用,但主要不是LAK细胞的溶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探讨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29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患者及14例正常人外周血NK及LAK细胞活性;检测21例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前、后CAH患者外周血NK及LAK细胞活性。结果CAH患者NK及LAK细胞活性较正常人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NK及LAK细胞活性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治疗CAH有效,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提高了CAH患者的NK及LA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1.
用~(125)I释放法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各13例患者外周血LAK细胞活性。结果:慢活肝组为17.95±7.54%、肝炎后肝硬化组为19.97±4.65%,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5.89±6.7%(P<0.01),LAK细胞活性低下可能是导致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根据恶性肿瘤在细胞代谢、分化程度、细胞周期之特点,以化疗与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AK,/IL-2联合应用新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化疗与LAK/IL-2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做CT、B超、AFP、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33例经治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分别为:食管癌83%(5/6)、胃癌42%(3/7)、肝癌43%(3/7)、结、直肠癌67%(2/3)、胰腺癌50%(1/2)、肺癌40%(2/5),恶性淋巴瘤67%(2/3)。33例患者中合并有恶性胸、腹腔积液者6例,经以上治疗后,其腔内积液均全部消失。结论:正确合理的化疗与LAK/IL-2联合应用,比单用一种疗法更加有效,而且可降低化疗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病人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应用人胚免疫/造血细胞输注治疗的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本研究设只采用一般综合治疗的历例慢活肝为对照组,而加用人胚免疫/造血细胞输注的84例为治疗组。结果:血清总胆红素复常两组比较,治疗组为42.10±8.42天、对照组为65.30±9012天(P<0.05);凝血酶原时间复常治疗组为30.50±5.01天、对照组为50.05±5.80天(P<0.05);谷丙转氨酶复常治疗组为59.00±4.01天、对照组为90.10±5.12天(P<0.05).治疗组输注后大多数患者(87%)自觉全身轻快感、精神好、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过程无任何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初步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术联合LAK/IL-2灌注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T淋巴细胞改变及副反应.方法 96例经确诊的中晚期肝癌,随机分为动脉化疗栓塞联合LAK/IL-2观察组及单纯介入化疗栓塞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化疗药物5-FU 1000mg+卡铂300mg+表阿霉素30mg或丝裂霉素10~20mg,栓塞剂为碘化油和明胶海绵,介入治疗3~4周1次,2次为1疗程.观察组在栓塞后沿导管灌注同种异体LAK细胞1×109/100ml及IL-240万U.2次介入间隔观察每周3次静滴1×109/100mlLAK细胞及每日肌注IL-210万U.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CR+PR)为7.29%( 35/48).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为58.3%(28/48),两组比较相差有显著差性(P<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LAK细胞联合化疗及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较单纯介入化疗栓塞疗效明显提高,是安全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26例原发性肝癌(PHC)、28例转移性肝癌(MLC)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LAK活性、IL-2水平及sIL-2R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PHC及MLC病人PBMC的LAK活性、IL-2水平下降而sIL-2R表达上升。提示肿瘤病人处于免疫异常状态,检测sIL-2R/IL-2比值,对判断肿瘤病人及转移性肿瘤病人的生物学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炎患者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后血清IL-6和IL-8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慢性肝炎患者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血清IL-6和IL-8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01),且慢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轻度).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在治疗8周后,其血清IL-6和IL-8水平明显下降(P〈0.05),ALT与IL-6呈明显正相关;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其HBeAg、HBV-DNA转阴率为45.45%、45.83%,转阴组IL-6、IL-8水平接近正常,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P〈0.05).结论 提示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替比夫定(LdT)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探讨IAT对CHB患者血清中IL-17的影响.方法 收集105例CHB患者血清,以35例健康体检人群IL-17为基线评价指标,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7的水平,特异性荧光探针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CHB组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及HBV-DNA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CHB患者较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轻、中、重度CHB患者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组间比较,重度>中度>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血清IL-17及HBV-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CHB轻、中、重度各组血清IL-17水平与该组治疗前水平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轻、中、重度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中HBV-DNA含量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22,P <0.05).结论 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降低CHB患者血清IL-17水平,使肝细胞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在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前后,分离39例HBV感染者临床血清标本,用双抗体ELISA夹心法分别定量检测血清的IFN-γ和IL-2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IL-2则无明显变化(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的IFN-γ和IL-2的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完全应答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促进慢性乙肝患者的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有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19.
IL—2/LAK与放,化疗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LAK细胞与放疗和/或化疗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本组共30例,其中单纯IL-2/LAK细胞治疗5例(包括2例TIL细胞胸腹腔灌注),IL-2/LAK细胞联合放疗18例(包括1例动脉灌注),IL-2/LAK细胞联合化疗4例)包括1例动态灌注),IK-2/LAK细胞联合放疗和化疗3例。结果:完全缓解率20.0%(6/30),总有效率50.0%(15/39),其中单纯I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