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明确血糖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人院静脉血空腹血糖水平,将3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以下两组:I组,血糖≤6.0mmol/L;Ⅱ组,血糖〉6.0mmol/L或既往确诊糖尿病者。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病例的一般临床特点,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Ⅱ组与I组比较,以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糖代谢异常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空腹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8例首次Q波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分为A、B两组,分别观察其CPK峰值,坏死Q波导联数,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CPK峰值、坏死Q波导联数分别为1360.4±276.5(u/L)与1950.8±287.5(u/L),(P<0.001)和3±0.8与4±0.9(P<0.05);两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2/28例(7.1%)与8/30例(26.7%),2/28例(7.1%)与9/30(30%),0与4/30例(13.3%),(P<0.05);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7±3.2%,46.8±3.5%,(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可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配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近期收治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不接受溶栓治疗,治疗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以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死亡2例,治疗组死亡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血糖升高的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我医院11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空腹血糖水平分为3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空腹血〉7.8mmol/L的患者梗死面积大,心律失常、感染、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结论血糖水平可作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增多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初期白细胞总数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分为两组,A组:白细胞>10×109/L,48例;B组:白细胞≤10×109/L,42例。将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多支血管病变27例(占56.3%)、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38例(占79.2%)、梗死相关血管为回旋支3例(占6.3%)、心力衰竭9例(占18.8%)、严重心律失常16例(占33.3%)、梗死后心绞痛12例(占25%),左室射血分数(46±12)%。B组多支血管病变13例(占30.9%)、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9例(占21.4%)、梗死相关血管为回旋支9例(占21.4%)、心力衰竭4例(占9.5%)、严重心律失常6例(占14.3%)、梗死后心绞痛5例(占11.9%),左室射血分数(54±9)%。两组分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白细胞增多多为多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血管多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6.
徐红  王洁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6):429-430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AMI存活的218例患者,分为三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含服复方丹参滴丸;普萘洛尔组,服用普萘洛尔;另设对照组。每2个月随访1次,连续12个月。结果:复方丹参滴丸组左心衰竭发生率低于普萘洛尔组和对照组(P<0.05);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治疗前48.2%±3.6%增至51.21%±4.3%(P<0.001);再梗死、猝死,总死亡人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长期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有助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2例,分为A组(梗死前心绞痛组)75例,B组(无梗死前心绞痛组)67例,两组均于入院后定时抽血化验血中cTnI(肌钙蛋白I)、MYO(肌红蛋白)、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记录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血中的cTnI、MYO、CK-MB峰值浓度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较无梗死前心绞痛组显著降低。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100 mg入5%GS250 m L中静脉滴注(30 m L/h),连用1周;对照组给予5%GS250 m L中静脉滴注(30 m L/h),连用1周。两组患者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1周内进行心电图、血压及临床表现的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1两组对比治疗心律失常有效率为:室早84.6%VS 45%(P<0.01);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1 VS 3(P<0.01);心房扑动(心房颤动)85.7%VS 60%(P<0.01)。2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60%VS 33.3%(P<0.05)。3心电图ST段抬高伴CK-MB再度升高:OVS2。4心功能不全:93%VS 59.2%(P<0.05)。5病死率:1 VS 3。结论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可明显降低AMI患者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稳定血液动力学,防治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和恶化,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展,减少心绞痛的复发和预防猝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应激性血糖升高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127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记录基本临床资料,检测血糖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空腹血糖>7.0 mmol/L划分为有应激性高血糖组(n=65)和<7.0 mmol/L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n=62)两组,平均随访30 d,比较两组间冠脉病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院内病死率的发生率.结果 伴有应激性血糖增高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更高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多支冠脉病变及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结论 应激性血糖升高及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有更高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98例中正常血尿酸133例,高血尿酸65例.高血尿酸组CK-MB峰值较高,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正常血尿酸组(P<0.01或P<0.05).结论 高血尿酸与AMI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QRS时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临床预后关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112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1989年BraunwaldUA分类结合我国情况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按危险度分为低危险组、中危险组、高危险组,分别比较三组的QRS时限变化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等情况。结果低危险组、中危险组、高危险组的QRS值分别为(89.3±19.7)ms、(117.6±25.2)ms、(138.1±8.9)ms。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17%(1/46),28.94%(11/38),57.14%(16/28),相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增大时,QRS时限随之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巨岚  张晓俊 《河北医药》2007,29(4):309-310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9例非糖尿病(DM)的AMI患者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并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分Ⅰ组:空腹血糖≤6.1 mmol/L、Ⅱ组:6.1 mmol/L<空腹血糖≤7.8mmol/L、Ⅲ组:空腹血糖>7.8mmol/L,进行24 h动态心电监测,观察3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99例AMI患者急性期出现高血糖33例,发生率为33.3%,应激性高血糖组(Ⅲ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体克及死亡发生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Ⅰ、Ⅱ组)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其死亡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后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10例AMI患者入院后随机测定2次以上血糖,所有患者既往均排除糖尿病史。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62例(A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11.1 mmol/L)48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疾病发展进程,尤其注重30 d内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面积的延展、心肌梗死的再发、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致命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死亡事件。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3.64%,AMI急性期B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面积的延展、心肌梗死的再发、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致命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死亡事件的发生几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与AMI患者30 d内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62例)和非J波组(7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组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二个以上部位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J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缺血性J波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糖耐量受损的动物模型。方法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和高脂组(30只)。每周记录体重变化,每2周作一次糖耐量实验,12周成模时测定血脂、胰岛素,用HOMA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①12周时高脂组有22只大鼠成模,其2 h血糖均值达到了糖耐量受损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4.38±0.69)mmol/L vs(3.03±0.19)mmol/L,P<0.05],但未达到空腹血糖受损的诊断标准;②成模组大鼠的体重、腹内脂肪量与体重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556±25)g vs(373±11)g,(6.72±0.41)%vs(2.86±0.10)%,P均<0.01];胰岛素和HOMA-IR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2.2±4.2)mU/L vs(11.4±0.9)mU/L,(1.82±0.29)mmol.mU/L2 vs(0.42±0.03)mmol.mU/L2,P均<0.01];血脂谱: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1.75±0.53)mmol/L vs(0.87±0.01)mmol/L,P<0.05],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1.70±0.41)mmol/Lvs(0.62±0.05)mmol/L,(0.93±0.23)mmol/L vs(0.20±0.29)mmol/L,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0.87±0.04)mmol/L vs(1.13±0.14)mmol/L,P<0.01]。结论通过12周的高脂饲养成功建立了伴有胰岛素抵抗的Wistar大鼠糖耐量受损动物模型,其成模率为7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饮食与运动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患者根据门诊医师的建议在家进行自我调节,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实施运动疗法及饮食干预,干预持续至分娩时,比较2组孕妇分娩时血糖水平及母婴结局.结果 分娩前1 d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前、餐后及夜间血糖分别为(3 n.92±0.65)mmol/L、(3.75±0.64)mmol/L、(5.76±0.89)mmol/L和(5.16±0.9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6±0.81)mmol/L、(4.83±0.87)mmol/L、(8.46±1.02)mmol/L和(7.07±0.9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86%、7.04%、8.45%、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35%、15.49%、19.72%、9.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畸形、NRDS、新生儿窒息、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0、1.41%、1.41%2.82%及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4%、12.68%、14.08%、15.49%及5.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食与运动指导能明显改善GDM孕妇血糖水平,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ST段抬高形态的心肌梗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急诊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初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2例,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形态,分为凸面向上组(A组)24例,凹面向上组(B组)18例,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及对心肌梗死范围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B组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高于A组,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显著低于A组(44%vs71%,P<0.05),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低于A组(11%vs25%,P<0.05),心肌酶峰值均较A组显著降低,病理性Q波导联数和ST段抬高导联数较A组显著减少分别为[(2.5±1.0)vs(3.7±1.7)和(4.0±0.9)vs(5.2±1.3),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A组[(59±11)%vs(45±9)%,P<0.05],前降支侧支循环建立优于A组。结论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与经典的凸面向上抬高的患者相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其机制与缺血预适应及侧支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h之内入本院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第2天空腹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2组:糖代谢正常组:血糖≤6.0mmol/L;糖代谢异常组:血糖〉6.0mmol/L或既往确诊糖尿病者,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糖代谢异常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心源性死亡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代谢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空腹血糖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充血性心衰、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急性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初期血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1组,血糖〈11.1mmol/L2组,血糖≥11.1mmol/L。对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各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例数明显多于1组(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1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SHG)的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影响AMI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临床急救的应用及效果。方法62例梗死前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扩冠、抗凝、解痉等急诊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照组心肌梗死23例、心律失常13例、心力衰竭3例、心源性休克1例;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律失常4例、心力衰竭1例。观察组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梗死前心绞痛的急诊救治可有效减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此临床上需重点做好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