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大小、脑血流等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组(23例)和丹参组(18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成轻、中、重三度。尤瑞克林组,给予0.15PNA单位尤瑞克林,丹参组给予400mg丹参,均为静脉滴注.1次/d,10d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对患者进行头部磁共振多序列的检查。发病后30、90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定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①两组治疗后NIHSS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NIHSS〉10的中、重度患者,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治疗前后NIHSS差值中位数分别为4.0(3.0~7.0),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尤瑞克林组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②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梗死灶增大的比率分别为42.9%(9/21)和41.2%(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两组梗死灶渗血率分别为38.1%(8/21)和11.8%(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③尤瑞克林组及丹参组在治疗后,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尤瑞克林组在治疗后相对局部脑血流星(梗死区脑血容量/镜像区脑血容量)增加较丹参组明显,分别为1.26±0.13和1.0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④MRA显示两组患者的大血管再通比例分别为5/7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结论尤瑞克林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血液供应;与丹参组比较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前列地尔凯时)与胰激肽原酶(怡开)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DA)疗效。方法将120例PD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前列腺素E1联合胰激肽原酶及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共四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检测下肢血管踝肱指数(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下肢ABI指数和足背动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前列腺素E1与胰激肽原酶联合应用具有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作用。二者均能有效改善PDA,两药联用效果更佳,是治疗PDA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糖尿病(T2DM )合并脑梗死(CI)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0例T2DM合并CI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奥扎格雷组,各50例,均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分)、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PT、APTT、Fb)、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的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的差异。结果:奥扎格雷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20.0%比62.0%、60.0%, P均<0.01),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氯吡格雷组的 NDS评分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奥扎格雷组[(8.1±2.0)分比(16.2±3.4)分、(15.4±2.9)分, P均<0.05],阿司匹林组和奥扎格雷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三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g)指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阿司匹林和奥扎格雷比较,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改善最佳。  相似文献   

5.
用盐酸川芎嗪 依达拉奉(对照组)及盐酸川芎嗪 依达拉奉 人尿激肽原酶(观察组)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和mRS评分均有改善,但以观察组为著;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人尿激肽原酶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疗好,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探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高血压及肾脏保护方面的作用。方法:12只36周龄SPF级雄性SHR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胰激肽原酶(800U/kg/d)灌胃治疗12周,观察大鼠血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肾皮质组织型激肽释放酶 mRNA的表达。结果:较之SHR对照组胰激肽原酶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1);尿mALB、β2-MG、NAG定量明显降低(P<0.01);肾皮质组织型激肽释放酶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病理上SHR对照组大鼠肾小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个别小球硬化;胰激肽原酶治疗组肾小动脉结构正常,未见肾动脉硬化。结论:胰激肽原酶能显著减少尿微量蛋白、逆转肾小动脉硬化改变,保护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压,增加肾脏中组织激肽释放酶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尿激肽原酶能扩张脑缺血部位的微动脉,改善脑循环,缩小脑梗死,改善神经功能缺损。2008年3月-2009年6月,我院使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携带人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导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其对缓激肽(BK)、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将KK基因定向克隆入腺相关病毒载体质粒pAAV-MCS中,构建成pAAV-KK;(2)分别将pAAV-KK及pAAV-LacZ与另外两种质粒pHelper、pAAV-RC通过脂质体共同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出rAAV-KK和rAAV-LacZ重组腺相关病毒。将rAAV-LacZ原液稀释成不同浓度梯度并感染HT-1080细胞,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测定病毒感染滴度,并观察LacZ传代HT-1080细胞的表达情况;(3)将rAAV-KK感染HUVEC,检测其对缓激肽、NO、ET-1水平和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成功构建了带有KK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和带有LacZ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对照载体);(2)rAAV-LacZ重组病毒以感染滴度6.2×107I U/ml感染HT-1080细胞后,LacZ基因能够在连续传代的HT-1080细胞内稳定持续表达;(3)与空白组、LacZ组(对照组)相比,KK感染组的HUVEC细胞培养液中BK[(2.864±1.36)pmol/ml∶(2.782±1.48)pmol/ml∶(6.576±2.08)pmol/ml]、NO[(16.42±1.02)μmol/L∶(16.46±1.25)μmol/L∶(21.28±1.46)μmol/L]水平明显增加,eNOS基因[(0.353±0.031)∶(0.364±0.049)∶(0.423±0.038)]表达明显增强,ET-1[(262.91±17.85)pg/ml∶(263.56±15.87)pg/ml∶(199.48±16.99)pg/ml]水平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1)成功构建了携带有人激肽释放酶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KK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可使细胞分泌BK、NO,以及表达eNOS基因增加,ET-1减少,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杜育刚  王微 《山东医药》2012,52(25):34-35
目的 探讨人尿激肽原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起病48 h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6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合并使用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脂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用药组予人尿激肽原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予依达拉奉单独治疗,14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14 d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1%,对照组则为66.67%;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联合治疗组分别为(19.88±2.99)、(8.91±2.59)分,对照组分别为(19.93±3.56)、(10.51±2.19)分,治疗后两组NIH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部位和负荷对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风险及获益的影响。方法选择伴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根据CMB发生部位分为单纯脑叶组39例,深部/幕下组62例,混合部位组113例,随访各组新发脑梗死、脑出血情况,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CMB的变化。结果深部/幕下组既往脑梗死、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混合部位组(P<0.05)。混合部位组基线CMB数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深部/幕下组[(8.69±2.75)个vs(6.65±2.47)个、(6.58±3.17)个,P<0.05]。单纯脑叶组脑出血比例明显高于深部/幕下组和混合部位组(12.8%vs 3.2%、2.7%,P<0.05),且发生脑出血患者中4例基线CMB数>5个。深部/幕下组再发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单纯脑叶组和混合部位组(24.2%vs 7.7%、9.7%,P<0.05)。3组治疗1年后仅部分患者复查头颅MRI,其中单纯脑叶组28例,深部/幕下组40例,混合部位组56例。单纯脑叶组CMB进展比例明显高于深部/幕下组和混合部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vs 12.5%、10.7%,P<0.05),且病灶以脑叶为主。结论抗血小板治疗风险与CMB部位和负荷相关,单纯脑叶CMB抗血小板治疗的脑出血风险增加,治疗后CMB更易进展。深部/幕下CMB患者脑梗死复发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作史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且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216例,其中80例PCI后应用三联抗血小扳治疗(三联组),136例PCI后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观察两组PCI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亚急性血栓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及PCI即刻结果无差异,术中均无死亡;三联组患者30天病死率、脑卒中发生率、MAC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两联组(P值分别<0.05,<0.05,<0.01)。两组亚急性血栓、30天主要出血事件、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患者PCI后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近期死亡、脑卒中及MACCE发生率,且不增加脑出血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3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73例)、溶栓治疗组(B组,182例)和急诊PCI组(C组,228例)。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管再通率明显升高(P0.05);而C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中度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随访第30天病死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皮肤黏膜出血和严重颅内出血明显高于A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优于溶栓治疗和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江秀龙  张旭  赵振华  雷惠新 《内科》2014,(2):148-151
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联合治疗7 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血压危险分层,并分为低中危组30例、高危组80例、极高危组110例,观察入院后第1、3、7及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分析其关系。结果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入院第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高危组其余时间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高危组和低中危组(P<0.01);低中危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高危组和极高危组(P<0.01)。结论高血压危险分层对评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80只,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rPAF AH组和银杏叶组,每组20只。后3组大鼠采用慢性动脉粥样硬化结合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观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脑梗死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黏附率及5、15、30和60 min各时间点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黏附率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外银杏叶组血小板聚集率,rPAF-AH组和银杏叶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黏附率均明显降低(P0.05),rPAF-AH组较银杏叶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明显(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rCBF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rCBF-AH组大鼠给药后各时间点,银杏叶组30和60 min时,rCBF不同程度升高(P0.05)。结论 rPAF-AH对大鼠脑梗死具有明显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治疗脑梗死的生物医药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至恢复期CD62p的动态变化,并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作为脑梗死组,并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1例)和氯吡格雷组(32例)2个亚组分别进行治疗,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高危对照组,20例)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前2组于发病后<48 h、7、21、90天,另1组体检时对血小板CD62p表达进行检测,并作比较。结果与高危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各时间点CD62p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与<48 h比较,脑梗死组21天和90天时CD62p表达显著下降(P<0.01),但21天与9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天时,氯吡格雷组CD62p表达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增强,随时间延长,CD62p表达逐渐下降;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具有更强的抑制CD62p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老年ACS患者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单独应用组(A100组)、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300 mg/d联合应用组(AC300组)及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应用组(AC100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 b/Ⅲ a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变化。结果用药2周后,AC100组、AC300组与A100组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65±18.32)%、(25.69±14.78)%与(60.44±9.30)%,与A100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GP Ⅱ b/Ⅲ 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9±13.33)%、(24.86±14.62)%与(57.22±15.82)%,与A100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AC300组较AC100组血小板GPⅡ b/Ⅲ a和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在老年ACS患者中好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AC300组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检测血小板活化率可以反映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_2~*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vs 1.4%,P<0.05;10.5%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 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芪龙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口服芪龙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血浆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XB_2、PAI-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6-Keto-PGF1a、t-P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芪龙胶囊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具有促纤溶及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