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选择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Medline等数据库,查阅有关大环内酯类联用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文献,记录联合使用这两种抗菌药后的活菌数,并与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作比较,纳入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环内酯类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结论:大环内酯类与喹诺酮类抗菌药联用可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选择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Medline等数据库,查阅有关大环内酯类联用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文献,记录联合使用这两种抗菌药后的活菌数,并与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作比较,纳入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环内酯类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结论:大环内酯类与喹诺酮类抗菌药联用可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异帕米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联合效应,探讨磷霉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模型,应用银染法快速鉴定法观察经不同剂量的两类药物单用与联合作用处理后的PAO1生物被膜结构,对其形态学进行描述,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银染法快速鉴定的形态学结果显示,PAO1生物被膜上分布着浓密黑染交织物质,其间隙中聚集着短杆状细菌体;同一剂量下,联药组的黑染交织物较单药组少;磷霉素分别与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联用时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基本相似。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的分析显示,平均光密度值随着药物的剂量增大而逐渐减小,联药组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低于单药组的平均光密度值(P<0.05)。结论:研究发现,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盐酸氟罗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在国内首先建立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利用银染法检测铜绿假单胞BF的存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它的形态结构,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经不同浓度盐酸氟罗沙星作用后银染的铜绿假单胞菌BF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平均灰度和透光率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提示盐酸氟罗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BF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抗菌药物浓度范围内随着抗菌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加强。此结果与电镜和银染后光镜观察结果相同。本文旨在为临床治疗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提供翔实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机会致病菌和耐药菌之一,它的感染常伴随着生物被膜的产生,进而造成严重的慢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产生使其产生耐药性,并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传统治疗方法很难将其去除。以生物被膜为靶标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可以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性,有望发展成1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主要成分的结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功能,并对已经报道的靶向生物被膜的新型药物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定量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建立生物被膜定量检测法,用该法对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分析.结果 平板培养结合结晶紫染色法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定量检测.在所检测的5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6株(82.1%)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其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者为16株(28.6%),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者为30株(53.6%);10株菌(17.9%)不能形成生物被膜.结论 绝大多数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半数以上菌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对铜绿假单胞生物被膜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法建立生物被膜模型,银染法快速鉴定;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被膜中细菌的粘附性;浓度梯度渗透法测定生物被膜的渗透性;采用卡唑/乙醇法测定克拉霉素对藻酸盐的合成抑制作用.结果采用平板法7天可建立稳定的生物被膜,1/4MIC克拉霉素与8×MIC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光密度值由0.126±0.011显著的降低至0.114±0.012,4μg/ml组、8μg/ml组、16μg/ml组加替沙星的渗透浓度(μg/ml)可由1.210±0.091、2.911±0.112、5.911±0.213显著的增加至1.730±0.132、3.911±0.111、7.902±0.354;80μg/ml、40μg/ml、20μg/ml、10μg/ml克拉霉素组中藻酸盐的含量(μg/108CFU)由10.07±0.55显著的降低至2.34±0.21、4.91±0.16、7.22±0.36、8.82±0.50.结论克拉霉素可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细菌的粘附性,增强加替沙星在生物被膜中的渗透能力,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藻酸盐抗体的制备、检定和对院内常见致病菌铜绿假单胞生物被膜作用.方法应用免疫方法制备藻酸盐抗血清;应用脾细胞"一"骨髓细胞融合技术制备藻酸盐单克隆抗体;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态变化.结果建立了两株稳定分泌高效价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藻酸盐抗体可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藻酸盐.结论藻酸盐抗体可中和细菌藻酸盐以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clomonas aerubqinosa,PA)是最严重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之一,生物被膜(Biofilm,BF)多黏附在生物材料和植入的各种导管,以及牙龈、支气管、尿道等人体组织表面,它的形成使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不断上升,致使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且难以控制,给治疗增加更大的难度.生物被膜通过营养限制、抗生素渗透障碍和免疫逃逸等机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密度感应系统(quorum-sensing systems,QS)作为一种细胞信号传递方式,在基因水平上参与到生物被膜内细菌基因的表达,调节生物被膜内细菌的分化成熟,从而影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大环内酯类因作用于生物被膜,使得失去被膜保护的细菌易被抗生素杀灭.临床上被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的主要药物,此外,中药有效成分联用抗生素,干扰密度感应系统也为治疗生物被膜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片星、异帕米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联合效应,探讨磷霉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模型,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经不同剂量的两类药物单用与联合作用处理后的PAO1生物被膜结构,对其形态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扫描电镜的形态学结果显示,PAO1细菌呈杆状,为浓厚的粘液样物质紧密包绕,聚集成团,菌体之间相互粘连,生物被膜形态完整。经不同浓度的磷霉素、阿米卡星、异帕米星、磷霉素+阿米卡星、磷霉素+异帕米星处理后,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细菌数减少,聚集程度降低,细菌间粘液状物显著减少。磷霉素+阿米卡星和磷霉素+异帕米星联用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基本相似,磷霉素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较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差,联药组的抑制被膜形成作用较单药组显著。结论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克拉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克拉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被膜中细菌的粘附性 ;浓度梯度渗透法测定生物被膜的渗透性 :采用卡唑 /乙醇法测定克拉霉素对藻酸盐的合成抑制作用。结果 :采用平板法 7d可建立稳定的生物被膜 ,1/4MIC克拉霉素与 8×MIC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光密度值由 ( 0 .12 6± 0 .0 11)显著的降低至 ( 0 .114± 0 .0 12 ) ,4μg/ml组、8μg/ml组、16 μg/ml组加替沙星的渗透浓度 ( μg/ml)可由 ( 1.2 10± 0 .0 91)、( 2 .911± 0 .112 )、( 5 .911± 0 .2 13)显著的增加至 ( 1.730± 0 .132 )、( 3.911±0 .111)、( 7.90 2± 0 .35 4) ;80 μg/ml、40 μg/ml、2 0 μg/ml、10 μg/ml克拉霉素组生物被膜中藻酸盐的含量 ( μg/108CFU)由 ( 10 .0 7± 0 .5 5 )显著的降低至 ( 2 .34± 0 .2 1)、( 4 .91± 0 .16 )、( 7.2 2± 0 .36 )、( 8.82± 0 .5 0 )。结论 :克拉霉素可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细菌的粘附性 ,增强加替沙星在生物被膜中的渗透能力 ,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细菌形态上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组织培养平板法建立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经不同稀释度的抗藻酸盐血清与不同浓度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处理后,以银染色[1]快速鉴定,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cope,SEM)确认细菌生物被膜形态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显示,在加入抗藻酸盐血清后,11稀释度抗藻酸盐血清可以使4×MIC加替沙星作用后生物被膜的平均光密度值从0.82±0.06降低至0.70±0.04;光镜和电镜图像可见粘液样物变稀疏,细菌数减少,形态不甚规则.结论抗藻酸盐血清能够影响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构建和形态,与加替沙星联用后可以使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破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的联合作用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测定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菌数,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其的最低生物被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11抗藻酸盐血清与1×MIC、4×MIC和8×MIC加替沙星联用可以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从6.63±0.85、6.48±1.12和5.73±1.10 1g(cfu/cm2)显著降低至5.76±0.90、5.02±0.93和4.70±0.621g(cfu/cm2),使加替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生物被膜清除浓度从8μg/ml降低至4μg/ml.结论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用后,能够增强抗生素对于生物被膜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用的抗菌剂是氨基糖苷类,主要有妥布霉素及庆大霉素;抗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类有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及广谱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则用来治疗对氨基糖苷类及青霉素类耐药细菌的严重感染.在这四类药物中,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青霉素类对代谢活跃及生长中的细胞作用更强,而多粘菌素类的作用则不涉及细菌的代谢情况.因此,除多粘菌素外,大多数这类抗生素的作用都受靶微生物生理状态的影响.1991年Eng等发现,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这类生长缓慢的革兰阴性微生物的杀菌率几乎比哌拉西林大5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氟喹诺酮类对处于非生长期的革兰阴性菌有杀灭作用,但不能杀死金葡球菌.1986年Tuamanen等及Cozens等发现,β-内酰胺类的杀菌活性主要取决于细菌的生长速率,而不是限制生长的营养条件的性质.一些较少依赖生长速率的抗生素,呈现优良的体内抗菌活性.1986年Cozens等、1988年Brown等的研究结果都说明细菌感染是受生长速率限制的.1991年Wivomer等也证实了生长速率与抗生素药效间的类似关系,并研究了与联接装置有关的一些感染,发现β-内酞胺类对这种类型的感染效果较差,而环丙沙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藻酸盐裂解酶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生物被膜可导致被膜下细菌不易与抗菌药直接接触,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另外,被膜也阻碍了机体免疫细胞或抗体与细菌的接触,导致 易被清除,从而引起感染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称为生物被膜相关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某些慢性感染,如慢性肺囊性纤维化,常迁延不愈,目前认为与生物被膜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的藻酸盐是生物被膜殂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主要成分,细菌所产生的藻酸 一种线性粘多糖,由6-磷酸甘露糖 为底物,依次经过磷酸甘露糖异构酶,磷酸甘露糖变位酶,甘露糖焦磷酸化酶,甘露糖脱氢酶的作用,最后聚合,乙经而成,藻酸盐裂解酶可通过分解藻酸盐,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和吞噬,从而解除生物被膜所致免疫逃逸。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阻碍生物被膜的形成;清除生物被膜,促进抗菌药渗透,因此,藻酸盐裂解酶与抗菌药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克拉霉素和环丙沙星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法培养细菌生物被膜,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银染法快速鉴定细菌生物被膜,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结果:1/16、1/4MIC克拉霉素可显著增加1/4、1/2MIC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菌活性。结论:克拉霉素与环丙沙星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的藻酸盐是其形成生物被膜及严重耐药的重要因素.藻酸盐裂解酶可特异分解藻酸盐,因此对治疗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有一定意义.本文对藻酸盐裂解酶及其作用作了全面简介,并重点阐明近年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形成生物被膜引发的难治性感染已成为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期关于铁离子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性的研究报道,从细菌吸附、小集落的形成、集落发育成熟,到最后解吸附四个过程阐述了铁离子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对临床应用抗生物被膜局部铁喷雾或者螯合剂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碳酸酯过滤膜或聚丙烯酰胺膜制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计数滤膜菌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大环内酯类及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药物作用的滤膜菌落计数比较,阿尔霉素2mg/L和红霉素2mg/L可使生物膜内细菌由10^10CFU/cm^2降至10^3.3和10^3.7CFU/cm^2;阿奇霉素(2mg/L)分别与头孢他啶(0.0625mg/L)、亚胺培南(0.5mg/L)、美洛培南(0.25mg/L)、阿米卡星(0.0625mg/L )、环丙沙星(0.004mg/L)合用后,生物膜内细菌降至10^1.5-10^3.8CFU/cm^2;红霉素与上述药物合用后,生物膜内细菌降至10^2.8-10^5.5CFU/cm^2;麦迪霉素32mg/L、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单用或两者联合应用,菌量为10^8.1-10^11.5CFU/cm^2。扫描电镜观察与菌落计数结果一致。表明红霉素、阿奇霉素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生成;麦迪霉素及五种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对生物膜的形成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或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其它抗生素联用均能有效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慢性感染。大环内酯类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慢性感染方面主要具有:①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和表多糖的产生;②影响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减少毒力因子的产生;⑧破坏铜绿假单胞菌表面结构,抑制细菌对宿主的黏附;④抑制细菌QS系统,减少自身信号诱导分子的合成;⑤增加炎症细胞聚集,减少炎性细胞凋亡,对抗机体的炎症反应;⑥增加呼吸道痰液的清除,降低痰液粘稠度;⑦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暴露时间依从性杀菌活性等方面的功能,能最终达到对铜绿假单胞菌慢性感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