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治疗不足与过度治疗共存 目前我国在乙肝抗病毒治疗方面,确实存在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的问题.据调查,治疗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仅40%乙肝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60%患者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云南省某地某地接受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脱失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整理云南省某地2004年7月至2015年5月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资料, 采用χ2检验, 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脱失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6 614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 540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脱失, 脱失率8.2%.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脱失的主要类型为失访 (402例, 74.4%) , 停药 (138例, 25.6%) .婚姻状况为已婚或同居、通过静脉吸毒感染、入组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500个/μL、接受治疗时间小于6个月等均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脱失概率.结论 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吸毒人群、未婚/离异、CD4细胞计数>500个/μL和治疗时间在6月内人群应给予重视, 加强患者依从性教育和关怀, 减少脱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派罗欣在治疗慢性肝炎中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丙肝并接受派罗欣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00例丙肝患者中,79例在治疗的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流感样综合征、骨髓抑制等。通过指导、心理护理和症状护理,使患者度过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不适应期,保障了抗病毒治疗的实施。结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派罗欣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及时的观察和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保证抗病毒的治疗有效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不良反应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4%,以胃肠道反应(69.9%)、疲乏(52.8%)等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与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各种器官损害以及代谢障碍的不良反应均有不同发生率,未发现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论在进行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探索心理护理措施以预防一般性不良反应,亦应加强肝、肾、骨髓、神经等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宝鸡市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来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为我市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2010年所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分析治疗情况和效果。结果自2008年开始,宝鸡市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截至2010年底,累计治疗39例,死亡7例,在治29例。在治病例有82.76%在确诊HIV抗体阳性后1年内开始抗病毒治疗,截至2010年底在治病人有55.17%治疗不足1年,20.69%已治疗1~2年。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的CD4计数平均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多数病例治疗后较治疗前CD4值升高100~199个/uL。死亡病例死因均为艾滋病相关疾病,85.71%在治疗后半年内死亡,57.14%在治疗前CD4值低于50个/uL,结核病患病率高。结论加强随访监测,早期诊断和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病毒性肝炎治疗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应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这是因为不是所有各种类型病人都适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更何况抗病毒药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其价格十分昂贵,不是一般病人所能接受的.为此,考虑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之前,要求对治疗的病人病原学诊断、临床型别都要弄清楚,例如哪一型肝  相似文献   

7.
朱媚 《肝博士》2010,(5):19-20
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最重要的进步就是确立了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遵循这一原则病人就可获益,否则,病人就要加速向肝硬化迈进,肝癌的发病率也会增加。然而,现实非常严峻,目前中国的慢性乙肝病人能够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仅仅占18%,还有4/5以上的病人没有得到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据了解,现在有一种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悲观论调正在蔓延,我们必须给予澄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艾滋病门诊服用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因不良反应所致换药情况.结果347例患者HAART后,因不良反应而换药的患者128例,发生率为36.9%,其中骨髓抑制为11.2%、外周神经炎为9.8%、肝功能异常为6.6%,所使用的药物组合中以3TC+D4T+NVP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3TC+D4T+EFV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皮疹、严重消化道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3月内,而外周神经炎、脂肪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3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为49.3%,大多数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上升.结论患者予以HAART后应定期检测观察及处理所毒副反应,特别是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率相对较高,更应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9.
(记者罗刚)针对不少乙肝患者常常忽略抗病毒治疗的问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日前表示,尽管抗病毒治疗本应是乙肝治疗的主流,但目前接受这一治疗的尚不足20%,其配角位置依然如故。据了解,我国去年出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在诸多乙肝疗法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均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魏来教授指出,在乙肝治疗的三个层次中,抗炎保肝等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手段地位居中,其效果要好于单纯对症治疗,但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的病因治疗则…  相似文献   

10.
王建华 《肝博士》2011,(4):11-11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问世,乙肝防治指南的推广,乙肝抗病毒治疗逐渐被临床肝病医生接受,在实际应用中,抗病毒治疗确实能够控制疾病的发展,能够使许多肝病患者受益。这是勿容置疑的。但在大范围的应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肝博士》2006,(2):65-65
针对不少乙型肝炎惠者常常忽略抗病毒治疗的问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目前表示,尽管抗病毒治疗本应是乙型肝炎治疗的主流,但目前接受这一治疗的尚不足20%。据了解,我国2005年出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在诸多乙型肝炎疗法中抗病毒  相似文献   

12.
王鑫  高香翠  时雯雯  张国民 《广东医学》2012,33(10):1516-1518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影响了欧亚-太平洋地区大约1%~2%的人口,同时HCV感染在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中也占很大比例[1].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治愈HCV感染,延缓或逆转肝硬化,阻断肝功能衰竭的发生,降低肝癌的发病风险[2].APASL和AASLD制定的指南都认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最好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且,这两个权威机构也认为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3种药物联合抗病毒治疗,就是在上述2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另一种小分子靶向抗病毒药物.这种联合治疗有望在未来的几年内出现,很有可能改善目前HCV的抗病毒治疗效果.随着抗病毒治疗路线图日益完善,人们更重视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最关键的问题是用最小剂量的抗病毒药物达到最大程度的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减少抗病毒药物引起的可能导致减量或停用的各种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振坤 《肝博士》2017,(1):41-42
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慢性乙肝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的人约2500万,但实际上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约350万,仅占12.5%,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慢性乙肝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想而知,其后果相当严重,这也是我国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应用抗病毒药物与小剂量强的松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强的松治疗;观察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发热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肿胀消退时间、血沉下降以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患者15例,复发率为30%,观察组复发患者3例,复发率为6%,且观察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发热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肿胀消退时间、血沉下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抗病毒药物与小剂量强的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显著,且患者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丁凤昆 《大家健康》2016,(1):110-111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共11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抗病毒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抗病毒药物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心动过缓能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接受中国现行一线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艾滋病(AIDS)患者,在治疗1年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耐药性产生情况.方法 在治疗6月、12月时对入组患者检测CD4+T淋巴细胞水平、血浆病毒载量(VL)和基因序列测定,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入组患者治疗后CD4+平均值明显上升,VL明显下降.治疗12月时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现行一线药物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加强服药依从性管理,可减少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至2008年4月5年抗病毒治疗的病人,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体质量、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生存状况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艾滋病病人经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治疗2~3年后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平均增长150/mm3以上;病人治疗1年后,体质量增加明显,各种机会性感染症状体征发生率由治疗前的94.57%下降到7.61%;病人生存率提高,维持治疗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2.46%和61.54%.结论 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艾滋病病人生存状况和生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应及早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毒副反应。方法选择运城市某县595例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采用回顾性队例研究方法。结果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男328例,女267例,平均年龄(42.2±9.28)岁。已婚占72.1%,农民占90.6%,既往有偿采供血占54.4%,2004年之前确诊为HIV占53.6%。有毒副反应病例占56.5%,以轻度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贫血反应较多,没有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毒副作用。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径途、确诊时间、初次治疗方案等类别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是较轻的,在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治疗传染性软疣采用局部外用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传染性软疣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一组仅采用局部外用治疗,另一组采用局部外用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局部外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13%,局部外用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组总有效率100%.结论 治疗传染性软疣采用局部外用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深入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0名艾滋病患者,用一年时间来观察分析每月是否有漏服等依从性情况。结果每月按时按量服药无漏服的有60人,占50.0%;每月漏服少于2次的有39人,占32.5%,依从性达95%以上(每月漏服少于2次以上)占82.5%,漏服原因主要是忙于工作和遗忘。结论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所提高,但仍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