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病例的抢救经过,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88例院前CPR病列的复苏开始时间,临床急救措施,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31例心肺复苏成功,4例心肺脑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16.49%,心肺脑复苏成功率2.13%。CPR开始时间越早,除颤时间越早,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越高。结论:良好齐全的急救设备,专业的院前急救水平,普及急救知识,加快CPR及除颤开始时间,及时给予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428例院前心肺复苏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病例的抢救经过,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428例院前CPR病例的复苏开始时间,临床急救措施,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等方面的资料。结果428例心肺复苏患者中,CPR成功的病例有81例,其中10分钟内开始CPR的70例,占86.4%。脑复苏成功的有39例,其中10分钟内开始CPR的33例,占84.6%。CPR开始时间越早,除颤时间越早,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越高。结论良好齐全的急救设备,专业的院前急救水平,普及急救知识,加快CPR及除颤开始时间,及时给予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翔  涂化  任永安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26-26,127
目的探讨2000年与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经过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救治的424例心肺复苏患者,按照2000年复苏指南和2005年复苏指南进行分组并对照观察。结果2005年指南指导下心肺复苏成功率(12.28%)较2000年复苏指南指导下(5.10%)有显著提高。结论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应用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后脑复苏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尚恒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36-1537
临床各种原因引起心脏骤停时,经有效心肺复苏(CPR)后若未能及时进行脑复苏处理,常可引起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使前一步的心肺复苏意义减少或消失,所以CPR最后是否成功不仅是心肺功能的恢复,更重要的是脑复苏.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把人救活,而是要救一个重新进入人类社会的人,一个劳动者.现结合我院近两年几个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抢救病例,就脑复苏的有关问题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本院救治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特点及心肺复苏结果,探讨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术(CPR)后患者CPR成功率及脑复苏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救治的16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病因;根据患者发病地点不同,将其分为急诊室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CPR及脑复苏成功率。结果167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猝死所占比例最高(33.5%),其次为其他内科疾病(21.6%)和心血管疾病(18.6%)。脑复苏成功率为6.7%,自主循环恢复及脑复苏成功率最高为电击伤,分别为38.1%和28.6%。急诊室CPR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均高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CPR及脑复苏成功率较低,加强急救知识普及、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术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正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64-1364
目的:观察社区心肺脑复苏患者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设对照组20例.选择应用纳洛酮心肺脑复苏患者20例,对两组病例的复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纳洛酮组其自主呼吸恢复及复苏成功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患者,应用纳洛酬能促进自主呼吸恢复,促进心脏复苏与脑复苏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学的发展,复苏的内容和概念已发生变化。现代医学家将有关抢救各种重危患者所采取的措施都称为复苏。早年所谓的“复苏”主要是指“心肺复苏”(CPR),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故将“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CPCR),复苏后出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即复苏后综合征(PRM)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常见。本研究回顾分析32例PRM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肺脑复苏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非凡 《安徽医药》2010,14(8):942-943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的救治经验,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病例中29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29例心跳呼吸骤停者中,初步复苏成功25例,心肺脑复苏成功7例,康复出院5例,仍在康复中2例。结论心肺脑复苏成功与CPR的及时正确,尽早的电除颤和气管插管,脑复苏的措施及患者原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6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抢救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4年急诊科抢救的16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脑复苏的因素.结果168例患者中初步心肺复苏成功的17例,最终康复出院的4例.结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CPR的及时正确,尽早的电除颤和气管插管,脑复苏的措施及正确的使用碳酸氢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韩振强  魏海苓 《河北医药》2008,30(4):454-455
目的观察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疗效,为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临床证据。方法治疗组56例患者使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2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肺复苏机(cardia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能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P<0.05)、减少并发症(P<0.05),有利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但对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疗效要好于徒手心肺复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5例心肺脑复苏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鑫荣  张萍 《江苏医药》1995,21(5):322-322
对125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发生的原因、地点、治疗经验及教训进行了讨论。目前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仍偏低,影响因素在于能否抓紧心跳呼吸停止的前4分钟进行及时抢救。脑复苏仍有许多问题未曾解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进行理论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心肺脑复苏是临床上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手段。为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本文就临床工作中的体会,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对心肺脑复苏在基层医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三年间38例心肺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抢救成功与失败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抢救成功病例的急救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失败病例。抢救成功病例的急救措施明显优于失败病例。结论在基层医疗机构及早开展并正确应用心肺复苏术仍然是心肺脑复苏的关键。建立有效的EMS系统并与医院急诊科有效的链接和提高急诊急救人员急救水平是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气管插管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呼吸衰竭及呼吸、心跳停止病例 5 5例 ,根据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 ,一组 34例 ,行早期气管插管 ;二组 2 1例 ,行晚期气管插管。结果 早期气管插管组心肺复苏成功 2 3例 (6 7 7% ) ,出院存活 18例 (38 1% ) ;晚期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8例 (38 1% ) ,出院存活 5例 (2 3 8% ) ,两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在患者尚未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即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 ,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亮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2):162-163
目的 总结分析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心跳呼吸骤停并行心肺脑复苏抢救病例53例,分析心跳呼吸骤停病因与影响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53例中死亡35例,成功18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实施心肺脑复苏开始时间超过6min(P=0.003),院外实施心肺脑复苏术者(P=0.001),70岁以上患者(P=0.023),有心脏病基础病(P=0.019),特重型颅脑外伤(P=0.0012),脑出血(P=0.029)。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项目:性别、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除颤使用次数、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及次数等。结论 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包括: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时间超过6min、特重型颅脑外伤、有心脏病等基础病变、脑出血及年龄大于70岁。  相似文献   

16.
张华昌 《云南医药》1993,14(2):114-116
心跳骤停是急诊抢救中的最紧急状态,需立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关系到患者生命能否得救的关键。自当列为急诊医学的重点。一、心肺脑复苏(CPCR)的历史回顾自1960年Kouwehoven氏创导“胸外心脏按压”(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及以后兴起的心肺复苏术(CPR)已经历30余年。为挽救患者作出了宝贵贡献。但总的成功率即使采用美国1986年正式发表的标准化心肺复苏术(SCPR)仅达10%左右。综合性医院抢救成功率约14—25%,院外仅5%左右。能入院者仅一部分能满意恢复。约半数患者出现神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为全面兼顾1982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学术会议上建议将复苏称为心肺脑复苏(CPCR)。同年,国外Miyake报告诱致心搏停止的实验犬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甘露醇作颈动脉内灌注复苏效果比对照组好,称为脑、心、肺复苏。二、CPCR的措施和步聚当心脏骤停,即大动脉搏动消失,突然意识丧失可作为心脏骤停紧急抢救的主要依据。国  相似文献   

17.
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使用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机和人工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萨勃机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别使用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机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进行心肺复苏(CPR),比较两者循环、呼吸恢复情况。结果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结论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工心肺复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一种可完全替代人工心肺复苏的新型仪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进一步提高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随机抽取近年来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72例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甲组38例为心肺复苏成功,乙组34例为心肺复苏效果不佳。结果两组比较甲组复苏成功占76.3%(29/38),明显高于乙组的26.5%(9/34)。甲组胸外心脏按压开始时间(2.3±0.5)分,早于乙组(7.8±3.0)分,电除颤开始时间甲组(3.6±1.5)分,早于乙组(7.2±3.8)分,甲组心脏复苏成功78.9%(30/38)明显高于乙组32.4%(11/34)。结论(1)及早开展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在确保心肺复苏成功上赢得时间。(2)持续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和有效的使用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措施。(3)急救小组分工协作更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例越来越多。但由于心肺脑复苏(CPCR)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致使此种病例抢救成功率很低(院外4%,院内12%~24%)。我们结合我院急诊科6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的病例,分析相关因素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洛酮应用于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4例。所有患者接诊后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戴冰帽头部降温,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持续监测血压、心电等常规心肺脑复苏救治,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1 mg肾上腺素,每3~5 min推注1次,直到复苏成功或抢救终止;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纳洛酮2 mg,30 min重复1次,不超过10 mg。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52.9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纳洛酮应用于心肺脑复苏,可有效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缩短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