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针刺深度、角度的关系.方法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46具,男性30具,女性16具,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进行研究.结果 肩中俞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颈夹肌、竖脊肌、胸膜上膜、胸膜顶;大杼穴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肋提肌、肋间内膜、肋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肩中俞为60.60mm,大杼穴为55.93mm.结论 肩中俞和大杼穴向下直刺的深度应控制在<42mm.  相似文献   

2.
缺盆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6具成人尸体上.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研究缺盆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与角度,结果显示: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肩胛舌骨肌下腹、臂丛及锁骨下血管、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壁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男性为34.97mm,女性为31.41mm。为了保证安全,建议缺盆穴针刺的深度控制在22.50mm内。  相似文献   

3.
风门穴与肺俞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在46具成年人尸体上,研究风门穴与肺俞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及角度。结果显示: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肋提肌、肋间内膜、胸内筋膜、肋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风门穴为49.51 mm,肺俞穴为44.88 mm;向外下斜刺,当针体与矢状面夹角在20~25°时,危险深度最小;向内下斜刺,当针体与矢状面夹角大于20°时,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睛明穴、承泣穴的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法李卫东孔令胜方正清(安徽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230038)关键词:睛明穴;承泣穴;解剖结构中图法分类号:R224.2;R245-0;R322.91睛明穴、承泣穴是临床治疗眼科疾病常用穴位。但是,由于它位于眼眶内,所处...  相似文献   

5.
天突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0具成人尸体上,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研究天突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与角度,结果显示:天突穴的解剖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左、右胸锁乳突肌起端之间,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胸腺,胸膜前界与肺的前缘。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为22.5mm,为了保证安全,建议天突穴针刺的深度控制在13mm内。  相似文献   

6.
孙威  刘洋 《黑龙江医学》2011,35(8):570-572
目的 研究针刺合谷穴局部的层次结构.方法 用福尔马林固定成年男性合谷取穴进行定位标识,毫针透刺后进行透穴区域局部层次解剖研究.结论 对合谷穴进行针刺时,拇指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厚度的1/2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委中穴针剌提供适宜的进针深度,避免对胫神经或胭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4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依据国颁标准定穴进针,解剖观测进针层次及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果:伸膝,直剌进针,针体由皮肤到胭筋膜的深度为(0.81±0.20)cm.胭筋膜深面,针体周围是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针体穿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入深面可触及粗大的胫神经和腘血管束,针体由皮肤到胫神经的深度为(1.55±0.32)cm,到胭静脉的深度为(2.84±0.38)cm.胫神经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胴窝上、下角的连线.结论:委中穴针刺的适宜深度均值为1.55 cm.委中穴与胭窝的筋膜组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易造成气胸的腧穴进行分类和归纳,以期针灸工作者,尤其是针灸初学者更科学地掌握腧穴的针刺操作,预防气胸发生。[方法] 为了更好地预防针刺后气胸的发生,以腧穴定位和针刺操作为主要着眼点,根据肺体表投影及经穴的分布特点,将可能造成气胸的腧穴分成4大类,基于此从针刺操作角度、方向、深度三要素总结4类穴位的操作要点,并结合文献分析可能引起针刺后气胸或增加发生概率的其他危险因素。 [结果] 第一类位于肺体表投影内的腧穴,包括8条经、39个腧穴及1个经外奇穴,针刺操作要点在于不能直刺深刺。第二类位于肺体表投影边缘的腧穴,包括4条经、5个腧穴及11个经外奇穴,针刺操作要点在于不能朝肺深刺。第三类位于肺体表投影附近,包括6条经和10个腧穴,针刺操作要点在于不能朝肺深刺。第四类位于肩胛骨之上的腧穴,包括2条经和4个腧穴,针刺操作要点在于以直刺为主。文献分析发现,肺部基础疾病可增加针刺后气胸风险。 [结论] 在准确掌握肺脏解剖和经穴定位的基础上,严格规范针刺操作,了解患者肺部基础疾病,可最大程度地避免针刺后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风府、哑门穴位采用MRI和尸体断层解剖测量出针刺危险深度,计算出安全深度,为临床医生针灸操作提供安全参考指标。方法1.选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筛选出研究对象30人;2.用同身寸法取穴定位和标记,穴位进针点用医用胶布贴上鱼肝油;3.在MRI断面上测量体表鱼肝油影像至危险点解剖结构的直线距离;4.筛选10例适中体型男性尸体,体表穴位定位,低温冷冻后用高速带锯切割,在断面上用游标卡尺测量穴位体表至危险点解剖结构的直线距离;5.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刺风府、哑门穴的危险深度和安全深度MRI组与尸体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适中体型男性直刺以下穴位的平均安全深度的最大值为:风府36mm,哑门36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拔罐操作中针刺深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6名女性成年志愿者为受试对象。观察在(30.66±1.33)kPa负压的拔罐针刺操作中,不同穴位(肾俞穴和殷门穴)、不同初始进针深度(20 mm和25 mm)、不同行针手法(提插和捻转手法)对毫针向皮肤表面运动的位移变化。结果:提插手法受试者的毫针位移大于捻转手法(P<0.05),初始进针深度为20 mm者毫针位移大于25 mm者(P<0.01),肾俞穴的毫针位移大于殷门穴(P<0.05)。结论:针罐操作时应考虑运针手法、穴位部位及初始进针深度对针刺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内经》五刺法临床应用及其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五刺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分析《内经》原文,查阅文献,并进行临床应用和总结。[结果]"五刺法"是针灸局部取穴的重要方法,"五刺法"的实质就是"针至病所",根据这一原则,临床上不仅仅应用于对"五体"的治疗,还可以把"五刺法"加以延伸拓展。从而创立了"刺脂法","刺神经法",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五刺法"是针灸局部取穴的最重要方法,"针至病所"是"五刺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用"烧山火"手法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运用"烧山火"手法深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针刺方法针刺夹脊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烧山火"手法深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持续静力牵张对中风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4组,巨刺法结合持续静力牵张纽,巨刺法组,持续静力牵张组,传统针刺法。Ashworth和FMA评价4组方法对中风后高肌张力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4种方法均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其中巨刺法结合持续静力牵张效果最好;巨刺法和持续静力牵张的效果相仿;传统针刺法效果最差。[结论]巨刺法和持续静力牵张均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的高肌张力状态,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巨刺法结合持续静力牵张有更好的降肌张力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浅刺多针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三围、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按诊断标准纳入病例20例,采用浅刺多针法进行治疗,每天1次,20次为观察疗程,对所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20次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血清TC、TG、LDL等均有明显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刺多针法对单纯性肥胖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夹脊穴深刺结合灸法治疗肾虚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肾虚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夹脊穴深刺结合灸法,对照组仅给予相同灸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及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明显降低,夹脊穴深刺结合灸法治疗组积分下降更明显,且与灸法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夹脊穴深刺结合灸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灸法组为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夹脊穴深刺结合灸法治疗肾虚腰痛疗效肯定,且优于单纯灸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浅针山根穴治疗原发性失眠(P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褪黑素(MT)的影响。[方法]36例PI患者为治疗组,运用浅针手法刺激山根穴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MT水平,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评定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疗效评价,并对患者治疗前的血清MT与PSQ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36例健康人为健康组,不做任何治疗,仅检测血清MT水平以及PSQI评分。[结果]患者治疗后的PSQI总分低于治疗前(P〈0.01),疗程结束3个月后PSQI总分较治疗后升高(P〈0.01),但低于治疗前(P〈0.01);患者治疗后的疗效高于疗程结束3个月后(P〈0.01);患者治疗前的血清MT水平低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的血清MT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并且接近健康组(P〉0.05);治疗前血清MT水平与PSQI总分、睡眠质量因子分值、睡眠效率因子分值、催眠药物因子分值、日间功能因子分值分别呈负相关关系(P〈0.05或P〈0.01)。[结论]浅针山根穴治疗PI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T水平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火针配合体针围刺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6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 例,采用火针配合体针围刺治疗;对照组36 例,采用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外用治疗,2 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有效病例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率为5.3%,对照组为23.3%;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即瘙痒及皮损改善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火针配合体针围刺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取穴简便,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透针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透针技术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操作规范,综合分析和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用阳陵泉透阴陵泉、外膝眼透内膝眼、膝阳关透曲泉、梁丘透血海4组穴位,采用透针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间临床综合疗效评定对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两组间疼痛疗效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透针组优于针刺组。结论透针法与常规毫针刺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止痛、综合疗效等方面均有效,但透针法比常规毫针刺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