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用中药紫苏叶和紫苏叶油的基原植物应为PA型紫苏。课题组对全国紫苏资源全面调查后发现,PA型紫苏资源十分紧缺。而PA型栽培紫苏都属株型矮小、叶片轻薄的回回苏变种,单株叶片产量较低。该研究以2份药用PA型紫苏为材料,在5个种植密度(D1,2 500株/亩;D2,5 500株/亩;D3,8 500株/亩;D4,11 500株/亩;D5,14 500株/亩,1亩≈667 m^2)下种植。选取叶型、株型、产量、挥发油含量和挥发油成分构成等17个性状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型、株型变窄、变小,落叶增加,单株叶产量降低,而叶亩产量增加,且达到D4后基本稳定。叶挥发油提取率在种植密度D2~D5较D1高约0.1%,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各个密度下紫苏醛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2份PA种质的耐密植特性有较大差异,与其株型的特征有关,尤其收敛型株型更能适应密植环境。为达到高叶亩产量,推荐以D4(株行距15 cm×40 cm)密度下种植;而综合叶产量、叶型、株型,推荐以D2(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下种植。落叶节数、二级分枝数,株型可作为PA型紫苏种质耐密性评价的特征,收敛株型可作为紫苏种质高产育种的评价指标。该研究为PA型紫苏适宜种植的密度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紫苏的耐密植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紫苏醛型紫苏不同种质中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紫苏醛型种质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方法:建立紫苏醛含量检测的快速方法,对9个不同种质的紫苏叶进行不同日期、部位和时间取样,并测定紫苏醛含量。结果和结论:9个紫苏醛种质的紫苏醛平均含量为0.05%~0.32%,有4个种质的平均含量在0.25%以上。一般来说顶部叶紫苏醛含量最高,而且变化较大,开花前出现高峰值,之后骤降;中部叶紫苏醛含量明显低于顶部叶,一般开花前达到峰值后,含量较稳定;底部叶紫苏醛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花果生长期,随后一直下降。不同种质也不甚一致。种质因素是影响紫苏醛含量的首要因素,采摘部位和采样日期次之,一天内的采摘时间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选取了10份PA型紫苏种质,检测叶、茎和果实3个不同部位,分别对应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3种药材中含量较高的2种酚酸[迷迭香酸(RA)和咖啡酸(CA)]以及6种黄酮[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DG)、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DG)、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DG)、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SG)、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G)、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AG)]的含量。叶中酚酸总量为3.991~12.028 mg·g^(-1)、黄酮总量为12.309~25.071 mg·g^(-1),远远大于茎(分别为0.586~2.015、0.879~1.413 mg·g^(-1))和果实(分别为0.004~2.222、0.651~1.936 mg·g^(-1))。酚酸类成分中有5份果实中未能检测出RA,其余5份对应样品中紫苏叶与果实之间RA含量均呈现显著负相关。黄酮类成分茎中仅能检测出LG和LDG,果实中缺失SG和SDG,而其他几种黄酮也在部分样品中未能检出,叶和果实的总黄酮、LG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茎和果实的LG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10份茎样本中,有7份达到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紫苏梗迷迭香酸不低于0.1%的标准。而仅1份果实达到药典规定的紫苏子迷迭香酸不低于0.25%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国产紫苏新的化学型。方法:采用气味排除法,从800份紫苏种质中选出非PK化学型的种质,取叶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叶挥发油,经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初筛获得62份非PK型紫苏种质,鉴定出3种新的单一成分构成化学型或亚型,包括1份PA-Ⅱ型种质,以高含量的D-柠檬烯为特点;3份PT-Ⅱ型种质,具有高含量(-)-胡椒酮,而不含有胡椒烯酮;2份PS型种质,以倍半萜成分为主,有以石竹烯氧化物为主的PS-c型和以(Z,E)α-法尼烯为主的PS-f型;混合化学型中,PAPK型3份,另有6种新混合型,包括PAPT型1份、PAPP型1份、PKPP型1份、PAPS型2份和PPPS型1份。结论:本研究丰富了紫苏属挥发油的化学型类型,为紫苏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采自云南的5个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2年),测定6个形态性状和鲜叶、鲜花挥发油成分,利用形态多样性与化学型分析,系统研究东紫苏形态特征及挥发油的差异.方法 ①对野生与同质园栽培的东紫苏进行6个形态性状的测量与统计.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东紫苏鲜叶和鲜...  相似文献   

6.
半夏地下茎生长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半夏地下茎生长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潘世民刘伯坤李润霞(吉林省通化农业学校134001)半夏Pinaliaternata(Thunb.)Breit.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小草本,又名麻芋子、三叶半夏。以地下茎入药。为常用中药之一。半夏的地上部分在1年之中有3次出苗3次倒苗现象,每次出苗后的长势和比率(珠芽数、长苔数)都随着每个生长期的长短有所不同,由此可推断地下茎的生长状况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进行了取样观察试验,现介绍如下。1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均....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55份中国产紫苏的果实形态特征(粒径、百粒重、颜色、硬度、表面脊纹高度)进行了描述和统计分析。经聚类分析可以分为6个大类,分别是:Ⅰ,大粒(粒径1.5 mm以上及百粒重0.16 g以上),脊纹低,硬;Ⅱ,大粒,脊纹低,软;Ⅲ,大粒,脊纹高,软,白色;Ⅳ,大粒,脊纹高,灰褐色或深褐色;Ⅴ,小粒(粒径1.5 mm以下及百粒重0.16 g以下),脊纹低,硬,多深褐色;Ⅵ,小粒,脊纹低,硬,黄棕色。其中38份果实种植后获得植株,其中31份可归为紫苏变种,4份回回苏变种,3份野生紫苏变种;从紫苏叶化学型归类,29份为PK型,3份PA型,2份PL型,2份PP型,1份EK型,1份PAPK型。符合药典规定形态的药材紫苏子来自于栽培紫苏,但来自栽培紫苏的紫苏子不一定都符合药典规定的形态特征。具白色果皮的白苏子主要来自于紫色叶的栽培紫苏。小粒、脊纹低、质地硬、黄棕色或深褐色的果实形态具有较大可能为PA型紫苏,且主要为回回苏变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延胡索大叶型、小叶型品种进行选育研究,确定优质高产品种。方法对大叶型和小叶型延胡索进行详细的植物形态学考察和产量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大叶型延胡索产量明显高于小叶型。大叶型延胡索为高产品种。结论为提高延胡索品质,整理、选育高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究3种不同化学型紫苏不同时期各成熟度叶片挥发油组分的差异,确定分别适宜3种化学型紫苏的最佳采收方法。方法: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三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三个时期采收不同成熟度叶片样品,对其挥发油进行提取(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分析。结果:从挥发油得率上看,三种化学型表现非常不同,开花期和果熟期,PA型嫩叶得率高,PK型则老熟叶最高,而PL型为成熟叶最高;营养期,则是PA型成熟叶最高,PK和PL型嫩叶最高。主成分相对含量上,各化学型的特征性成分紫苏醛、紫苏酮或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均为嫩叶中较低,而开花期为老熟叶最低。结论: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于花前期多次采收成熟叶为好;PK型在各个发育期的成熟叶或开花期后的老熟叶;PL型则在营养期采收成熟叶或老熟叶。  相似文献   

10.
该论文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3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3个时期进行紫苏成熟叶样品采集,同时分为1 d之中早7点、午12点、晚18点3个时间点,对其挥发油进行了提取(水蒸汽蒸馏法)和GC-MS分析,3种化学型的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08%~0.96%,不同生长时期挥发油得率大致为营养期开花期落叶期,营养期挥发油得率:PA型PK型PL型。各化学型类别不受生长发育影响,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了化学型。PA和PK型的特征成分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都比较稳定,而PL型的特征成分随生长发育大幅度降低,组成中还存在大量各类成分代谢的上游化合物,表明该化学型可能具有原始性和多变性。PA型特征成分紫苏醛相对含量各个时期基本上从早到晚逐渐降低。PK型特征成分紫苏酮在营养期和开花期中午相对含量高于早晚样品,果熟期则相反。PL型特征成分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都是中午最高,开花期则是傍晚样品最高。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的最佳采收时间在营养期的早晨采收;PK型的最佳采收期在各期午前均可;PL型的最佳采收期在营养期的晚上采收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SPME-GC-MS联用的方法检测紫苏中挥发性成分.方法 先采用固相微萃取器萃取紫苏挥发油,再用气质联用仪检测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结果 从紫苏中分离出5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2-己酰基呋喃,单萜,倍半单萜,脂肪酸等,其中2-己酰基呋喃占69.88%,这可能是造成紫苏强烈气味的主要原因.结论 SPME-GC-MS方法能简便、敏感、快捷的检测紫苏中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紫苏梗作为传统的中药,其营养价值及应用领域尚未为得到充分挖掘。为了系统地对紫苏梗营养价值进行评价,本研究对油用及药用两类紫苏梗中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进行检测。结果:紫苏梗蛋白含量丰富,尤其油用紫苏梗中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27.485%。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紫苏梗中矿质元素含量均较高,尤其是硒含量,两类紫苏中硒质量分数分别为0.151、0.262 mg·kg~(-1)。紫苏梗中还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两类紫苏梗中迷迭香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245%、0.338%,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平。两类紫苏比较而言,油用紫苏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常见青饲及牧草。其粗脂肪、纤维素、钙、锌、钾、铜、磷等矿物质元素以及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药用紫苏材料,营养价值较高,是较好的食品及饲用原料。药用紫苏梗中迷迭香酸、总黄酮及花青素及挥发油含量等次生代谢产物均高于油用紫苏梗,更宜作为药用开发。结论:本研究系统地评价了紫苏梗营养及药用价值,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大麦苗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并评价其营养价值。方法成分分析采用化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进行测定。结果经测定:水分含量为9.8%、灰分含量为5.6%、蛋白质含量28.2%、脂肪含量为2.3%,每100g大麦苗粉含总黄酮、维生素B1、B2、B6、C、E、铁、钙、铜、镁、锌、钾的含量分别是36mg、52μg、244μg、175μg、14.9mg、6.94mg、42.1mg、469.4mg、3.5mg、38.4mg、22.7mg、986.9mg。表明大麦苗粉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蛋白质、钙、钾、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比较高。结论大麦苗营养成分丰富而且种类较为齐全,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地理种源头花蓼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HPLC测定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方法,测定评价48个不同地理种源样品。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XB-18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溶液(4∶96),流速0.8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20 nm,分别测定头花蓼48个不同地理种源229株样本,SPSS17.0分析结果。结果:没食子酸线性范围进样量在10.24~102.40 ng,r=0.999 9,平均回收率97.32%,RSD 0.52%。所测定样本单株没食子酸含量0.594 6%~0.147 5%,居群间含量0.131 3%~0.330 6%。结论: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在头花蓼不同地理种源中,野生居群间和居群内的没食子酸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16.
紫苏挥发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紫苏挥发活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用GC/MS法对其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质量分散。结果分离并鉴定出87个组分,占峰面积的99.38%。结论主要成分是紫苏醛,且挥发油中除醛、醇、烯、酯类物质外,还含有N,P,S,X(X=F,D,Br,I)等元素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00份艾种质资源的14个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种质艾叶的质量差异并筛选出特异种质.方法:从全国收集艾种质资源,测定各种质的艾叶出绒率和总挥发油含量,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艾叶中12种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艾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艾种质资源具有丰富...  相似文献   

18.
主成分分析法是常用的对样本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之一,它通过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对样品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样本的原始信息并对样本做出整体性评价。文章从中药鉴别、中药质量优劣评价、中药优良种质筛选、中药药效等方面考察、评价了近十五年中主成分分析法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成分分析法在中药材质量控制及种质资源优选中的发展前景,并对现代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和中药质量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