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腺苷代谢通路相关分子的变化及其与PBC炎性损伤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PBC患者49例和体检健康者36例。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腺苷代谢通路关键分子CD39和CD73在CD4+T细胞和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中的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Q-TOF/MS)分析患者血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分析以上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及其与肝脏炎性损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和Mayo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BC组CD4+CD39+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5.28±1.92)%]较对照组[(11.01±3.19)%]显著降低(t=10.25,P0.01),CD4+CD25+Foxp3+CD39+T细胞(CD39+Treg)在Foxp3+Treg中所占比例[(23.75±9.48)%]同样显著低于对照组[(54.68±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9,P0.01)。PBC组和对照组CD4+CD73+T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占比和CD4+CD25+Foxp3+CD73+T细胞在Foxp3+Treg中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5和1.083,P0.05)。PBC组血清ATP水平[(200.28±79.41)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89.20±33.7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7,P0.01)。PBC组CD39+Treg占Treg比例与ATP、GGT和Mayo评分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13、-0.378和-0.382,P值分别为0.003、0.007和0.007)。结论 CD39+Treg在PBC患者中比例显著降低,可能通过降低ATP的分解导致炎性损伤加剧。CD73+Treg在PBC患者中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HCC)患者CD39~+和CD73~+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及其与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20例HCC患者(HCC组)、100例慢性乙肝患者(CHB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C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中CD39~+,CD73~+,自然杀伤(NK)细胞的表达,比较分析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损伤指标的关系。结果与C组比较,CHB组、HCC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中CD39~+[(11.21±1.57),(15.44±2.42)vs(8.14±1.25)]%,CD73~+[(13.86±3.61),(19.52±4.57)vs(10.31±2.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NK[(20.13±2.77),(17.05±2.40)vs(24.15±3.65)]%细胞比例明显下降(F=663.61,255.18,182.26,均P0.001)。与CHB组比较,HCC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中CD39~+,CD73~+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NK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01)。并发肝损伤的肝癌患者外周血CD4~+Treg细胞中CD39~+[(17.16±2.54)vs(14.23±2.30)]%,CD73~+[(20.21±4.78)vs(18.04±3.29)]%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无肝损伤的肝癌患者,而NK[(15.57±2.31)vs (19.13±2.73)]%细胞比例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9,3.99,10.09,均P0.001)。CD39~+,CD73~+与NK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452,-0.424,均P0.05)。AST,ALT与CD39~+,CD73~+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342,0.377,P0.05),与NK细胞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0.352,P0.05)。结论 HCC患者外周血CD39~+,CD73~+Treg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肝损伤密切相关。阻断CD39~+,CD73~+的表达可能有望成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CD4^+ CD8^+ T、CD4^+ 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抗AMA—M2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和门诊PBC患者(n=27)外周血CD4^+ CD8^+ T细胞、CD4^+ CD25^+ T细胞群比例,以26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观察调节性T细胞亚群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如AMA—M2、ANA的关系。结果PB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肝脏疾病组(P〈0.05)。CD4^+ CD8^+细胞群与正常人相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肝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BC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严重损伤的PB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肝功能轻度损伤者(P〈0.05)。PBC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数量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B呈负相关(r=-0.338,P〈0.05),与TBIL、DBIL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2,0.386,P〈0.05)。CD4^+ CD25^+ /CD4^+比例与GGT呈负相关(r=-0.335,P〈0.05),与TBIL、DBIL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3,0.339,P〈0.05)。抗AMA—M2抗体阳性患者外周血CD4^+ CD25^+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MA—M2阴性患者(P〈0.01)。未发现CD4^+ CD25^+ T、CD4^+ CD8^+T细胞比例在ANA^+和ANA—PBC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C患者外周血CD4^+ CD25^+T细胞群比例与肝功能损害和抗AMA—M2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因此推测CD4^+ CD25^+T细胞的变化可能是导致病情发展以及肝脏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TLR2、TLR4的表达及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变化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URSA患者、24例妊娠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2、TLR4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并分析表达TLR2、TLR4蛋白与CD4+CD25+Treg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URSA组PBMC中TLR2、TLR4 mRNA分别为0.52±0.04、3.26±1.37;表达TLR2、TLR4蛋白的PBMC比例分别为(32.36±4.18)%、(41.29±3.67)%;与妊娠对照组相比,URSA组外周血TLR4 mRNA及表达TLR4蛋白的PBMC比例差异显著(t分别为19.84和21.85,P均<0.05);URSA组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为(2.75±0.62)%,显著低于妊娠对照组的(5.1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0,P<0.01);URSA患者表达TLR4蛋白的PBMC与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呈显著相关(r=0.724,P<0.05)。结论 URSA患者外周血中低表达的CD4+CD25+Treg细胞、高表达的TLR4可能参与了URSA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测指标与抗AMA-M2抗体、抗GP210抗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内科住院的患者中符合2018年美国肝病协会推荐的PBC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根据患者血清是否含抗AMA-M2抗体分为抗AMA-M2抗体阴性组(17例)和抗AMA-M2抗体阳性组(55例);根据患者血清是否含抗GP210抗体分为抗GP210抗体阳性组(24例)和抗GP210抗体阴性组(48例)。对各临床症状和检测指标在抗AMA-M2抗体和抗GP210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中的表达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AMA-M2抗体、抗GP210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的各种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AMA-M2抗体阴性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水平均高于抗AMA-M2抗体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在抗核抗体(ANA)滴度为1∶320~1∶160时所占比例较高,且抗ANA抗体高滴度(>1∶80)的比例为95.83%。抗AMA-M2抗体阴性组的抗nRNP/Sm抗体阳性率较抗AMA-M2抗体阳性组高(11.76%vs.0.00%)。抗GP210抗体阳性组患者血清清蛋白/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较抗GP210抗体阴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GP210抗体阳性组的球蛋白水平较抗GP210抗体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AMA-M2抗体阴性的PBC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水平均高于抗AMA-M2抗体阳性的PBC患者,抗GP210抗体阳性的PBC患者的血清清蛋白/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较抗GP210抗体阴性的PBC患者低,球蛋白水平较抗GP210抗体阴性的PBC患者高,表明抗AMA-M2抗体阴性及抗GP210抗体阳性的PBC患者肝脏受损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初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与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15例PBC患者作为PBC组。同时选取来本院体检中心检查的17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PBC组均长期规律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13~15 mg·kg^(-1)·d^(-1)治疗,并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双阴性(DN)T细胞在PBC组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计算UDCA治疗1年时的GLOBE评分和UK-PBC风险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BC患者的淋巴细胞比例及其与临床指标、预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BC组患者外周血CD4^(+)T、CD8^(+)T、DN T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CD4^(+)T/DN T、CD8^(+)T/DN T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BC患者中,血清AST与CD4^(+)T/DN T比值呈正相关(r=0.593,P=0.022);血清总胆红素与CD4^(+)T细胞百分比、CD4^(+)T/CD8^(+)T比值呈正相关(r=0.621、0.657;P=0.016、0.009),而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611,P=0.018)。PBC患者外周血CD4^(+)T/DN T比值与UDCA治疗1年时UK-PBC风险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568,P=0.030)。结论PBC患者外周血中CD4^(+)T/DN T比值与血清AST及UDCA治疗1年后UK-PBC风险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本研究提示,PBC患者外周血中CD4^(+)T/DN T比值有助于评估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颈癌放疗患者放疗前CD4+/CD8+、B淋巴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联合预测放射性肠炎(RE)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8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RE将患者分为RE组(n=27)和非RE组(n=60),并根据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将RE组中≥2级者归为高症状级别组(HRE组,n=17),1级者归为低症状级别组(LRE组,n=10)。比较患者放疗前血浆CD4+/CD8+、B淋巴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放疗前CD4+/CD8+、B淋巴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预测RE的价值。结果 放疗前RE组患者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高于非RE组患者(35.04±2.39 vs 24.86±1.05),CD4+/CD8+(0.87±0.10 vs 1.88±0.13)、B淋巴细胞(6.60%±1.1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CD127(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在CD4+T细胞的比例,以1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肝癌患者治疗前、后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表达的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治疗前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百分比为(6.21±1.53)%(<50岁)和(6.68±1.53)%(≥50岁),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1个月有效者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异常增高可能与原发性肝癌免疫功能调节紊乱有关,且其变化水平与临床病情的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定性和定量方法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自身抗体,比较方法学间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7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PBC患者74例。分别以多重微珠流式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分析各自身抗体在PBC中的分布、不同方法学间的符合度及其与肝功能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所有PBC患者均为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抗核抗体中anti-gp210和anti-SP100阳性率分别为22.9%、20.3%;微珠流式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中除抗RNP、Scl-70和Centromere B(Cent B)抗体之外其他自身抗体的符合率均超过90%,其中AMA-M2和抗Sm抗体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 AMA-M2定量结果与肝功能各指标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anti-gp210阳性组患者AMA-M2浓度、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较阴性组显著升高(P0.05); anti-SP100阳性组患者SSA 60、SSB、RNP、Rib P、ds DNA、Histone、PCNA和Cent B抗体表达水平较阴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BC患者自身抗体定量和定性检测结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AMA-M2定量检测结果与anti-gp210的关系提示其可能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疾病过程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 T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Treg)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6例PBC患者(PBC组)及1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 T细胞及CD4~+ CD25~+FoxP3~+Treg水平及不同疗效及临床分期PBC患者治疗前后Treg水平变化。结果 PBC组外周血中CD4~+ CD25~+FoxP3~+Treg水平[(3.61±1.82)%]比健康对照组[(9.80±4.70)%]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PBC患者治疗前Treg水平及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可见PBC患者Treg水平与碱性磷酸酶(r=0.257,P=0.03)、IgM(r=0.241,P=0.045)等生化指标呈正相关;CD4~+ T细胞与年龄呈负相关(r=-0.252,P=0.033)。Treg水平在不同疗效PBC患者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阶段的PBC患者比较仅在第2阶段可见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 PBC患者疾病早期体内Treg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分期,熊去氧胆酸治疗不影响患者体内Treg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肝原几种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检测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江阴市人民医院2010~2014年肝病患者血清,根据疾病诊断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组48例: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36例; 病毒性肝炎组62例:包括10例HAV,30例HBV,14例HCV,8例HEV; 以及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上述血清标本中抗肝抗原(AMA-M2,LKM-1,LC-1,SLA/LP,GP210,SP100)自身抗体。结果 抗AMA-M2抗体,抗LKM-1抗体,抗LC-1抗体,抗SLA/LP抗体,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在AI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6.7%(2/12),16.7%(2/12),8.3%(1/12),25%(3/12),0%(0/12)和16.7%(2/12); 在PBC组阳性率分别为83.3%(30/36),0%(0/36),0%(0/36),0%(0/36),44.4%(16/36)和27.8%(10/36); 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1例(3.3%,1/30)AMA-M2阳性,1例(3.3%,1/30)抗GP210抗体阳性,2例(6.7%,2/30)抗SP100抗体阳性; 在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1例(7.1%,1/14)抗SP100抗体阳性; 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未检出自身抗体。抗AMA-M2抗体、抗GP210抗体和抗SP100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组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炎组(χ2值分别为33.9,10.6,8.8,P值均<0.05)。抗SLA/LP抗体在AIH组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组(χ2=6.4,P<0.05)。AMA-M2和抗GP210抗体在PBC组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χ2值分别为15.1和6.1,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检出率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P>0.05)。结论 抗肝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PBC患者血清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探讨这些抗体在PBC患者中的阳性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IIF法检测247例肝病患者(173例PBC、37例AIH和37例LDC)血清AMA,采用ELISA检测血清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AMA-M2、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SLA抗体、抗LC1抗体、抗LKM-1抗体).结果 AMA、AMA-M2、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LC1抗体、抗SLA抗体和抗LKM-1抗体在173例PB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2.5%(160/173)、86.7%(150/173)、35.8%(62/173)、24.3%(42/173)、0.6%(1/173)、O%(0/173)、0.6%(1/173),在37例AI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8.9%(7/37)、5.4%(2/37)、8.1%(3/37)、13.5%(5/37)、0%(0/37)、5.4%(2/37)、2.7%(1/37),在37例LD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2/37)、2.7%(1/37)、5.4%(2/37)、10.8%(4/37)、0%(0/37)、0%(0/37)、0%(0/37).AMA、AMA-M2和抗GP210抗体在PBC患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AIH患者x~2值分别为101.3,100.8和11.0,P均<0.01).而抗SLA抗体在AIH患者阳性率高于PBC患者(x~2=9.4,P<0.01).抗GP210抗体阳性PBC患者ALT、TBIL、DBIL、0GT和ALP水平显著高于阴性患者(U值分别为1212.0、1199.0、1218.0、1074.0、1030.0,P均<0.01).AMA阳性PBC患者IgM水平显著高于阴性患者(U=94.0,P<0.05).结论 抗LC1抗体、抗SIA抗体和抗LkM-1抗体在PBC和AIH中阳性率较低,筛查这3种抗体的临床意义可能不大.抗GP210抗体与PBC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有关,AMA与PBC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关,临床筛查抗GP210抗体和AMA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大肠癌患者及3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的变化;ELISA检测同一标本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3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6.92±1.31)%,与正常对照组(4.91±1,24)%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0例腺癌、7例黏液癌、9例未分化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比例分别为(6.81±1.52)%、(6.99±1.21)%、(7.08±1.1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高于对照组的(4.91±1.24)%,差异有显著性(P〈0,05)。IV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Treg高于Ⅱ期大肠癌患者(P〈0.05)。大肠癌组外周血清中TGF—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TGF—β水平增加,CD4^+、CD25^+、CD127^lo/-Treg比例逐渐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表达增高,与临床分期相关,但与组织学分类无关,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可能参与大肠癌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水平及应用PCR测定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中HBVDNA滴度。结果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为(2.63±0.83)%,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4.15±1.17)%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无症状HBV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为1.2×10^4copies/m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2.3×10^6copies/ml)和无症状HBV携带者(7.8×105copies/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不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正相关。结论CD4^+、CD25+^ Tr能抑制T细胞对HBV的免疫反应;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CD4^+、CD25^+ Tr表达过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RNA聚合酶Ⅲ抗体(Anti-RNApolymeraseamibodies,ARA)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sderoderma,SSc)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荷泽市立医院收治的SS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是否处于活动期分为活动组40例(SSc活动期)和稳定组40例(SSc稳定期),另选择同期到菏泽市立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均接受自身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ARA进行测定]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未对外周血CD4^+T、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T/CD8^+T比值进行检测),统计并比较三组ARA阳性率、CD4^+T细胞、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 T/CD8^+T比值,分析ARA与SSc患者重要脏器受累的关系、ARA与SSc患者疾病进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活动组ARA阳性奉15.00%(6/40)、稳定组ARA阳性率10.00%(4/40)均高于对照组的0.00%(0/40)(P<0.05);活动组CD4^+T细胞百分率、CD8^+T/CD8^+T比值均高于稳定组和对照组,CD8^+T细胞百分率则低于稳定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组CD4^+T细胞百分率、CD4^+T/CD8^+T比值高于对照组,CD8^+T细胞百分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ARA阳性者与ARA阴性者的肺间质病变情况、心脏受累情况、肾脏受累情况以及金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RNA聚合酶ID抗体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乎检测对SSc的临床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中抗RNA聚合酶Ⅲ抗体与弥散性硬化症患者内脏受累密切相关,CD4^+T细胞、CD8^+T细胞所占比例则与SSc的临床活动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l6^+/56^+-NK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和CD4^+CD25^+曲调节性T细胞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CD4^+CD25^+曲调节性T细胞增多可能是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受抑的重要原因之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肿瘤患者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分布以及在AS细胞免疫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0例未经治疗的活动期A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中的CD4+、CD8+T细胞亚群,并探讨其与Bath AS功能指数(BASFI)、Bath AS测量指数(BASMI)、病程、年龄及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结果 AS患者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分别为(29.24±9.22)%和0.96±0.49,较正常对照组的(40.09±6.86)%和1.70±0.67显著降低(P均<0.01);CD8+水平为(32.91±6.86)%,较正常对照组的(25.60±5.97)%明显增高(P<0.01);AS患者外周血CD4+水平与BASMI呈负相关(r=-0.479,P<0.01).CD8+与血沉、hs-CRP、BASFI、BAS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3、0.430、0.462、0.530,P均<0.05).CD4+/CD8+比值与hs-CRP、BASFI、BASMI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5、-0.473、-0.426,P均<0.05).CD4+、CD8+、CD4+/CD8+比值与AS患者的年龄、病程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AS患者外周血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其水平与AS的严重程度、活动性有关,提示T细胞亚群失衡在A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CD14+CD16-HLA-DR+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D-1单抗进行干预治疗;采用RECIST Version1.1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追踪,记录患者生存率。结果CD14+CD16-HLA-DR+组患者采用PD-1单抗治疗后的疗效明显优于CD14+CD16-HLA-DR-/lo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CD16-HLA-DR+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CD14+CD16-HLA-DR-/low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CD16-HLA-DR+是非小细胞肺癌采用PD-1单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PD-1单抗治疗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CD14+CD16-HLA-DR+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生存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王京旭  魏平  王俊祥  陈海英  顾光 《临床荟萃》2009,24(23):2031-2033
目的研究外周血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和病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RA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率,比较两组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RA组外周血CD19^+及CD23^+/CD19^+细胞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10.236±2.212)%vs(6.870±1.052)%,(5.134±1.069)%vs(2.100±0.652)%(P〈0.05或〈0.01)。CD23^+/CD19^+细胞的表达率与实验室指标ESR、CRP均呈正相关(P〈0.01),CD19^+细胞表达率与ESR、CRP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存在CD19^+及CD23^+/CD19^+细胞的表达增高,检测CD23^+/CD19^+细胞的表达情况可能对RA病情监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