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搜集《中华医典》1中《普济方》2治疗痞满的方剂,跨学科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大数据库,总结中药治疗痞满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选取《普济方》中治疗痞满的处方,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属性(药性、药味、归经),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并批量导入,从单味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药对关联和聚类处方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429首方剂,包含种256种中药,总用药频次3772次;功效371个,总功效频次10712次;四气9种,总频次3580次;五味11种,经计算总频次5888次;12经总频次10210次。治疗痞满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前3位为陈皮、白术、人参;关联性药对以人参-白术出现最高,常用药物可聚为4类。结论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5)分析数据,以图表展示出《中华医典》中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分析临床治疗痞满的病机,为临床实践中药治疗痞满总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普济方》中治疗泄泻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普济方》中治疗泄泻的处方,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属性(药性、药味、归经),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210首,共使用药物104种,其中使用频次≥20的药物22种,常用药物可聚为五类,最常用药物组合为干姜-肉豆蔻,其次为木香-肉豆蔻、木香-诃子、干姜-甘草、干姜-诃子、干姜-木香等。结论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初步揭示《普济方》治疗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普济方》中治疗反酸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反酸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普济方》中用于治疗反酸的方剂,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方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挖掘高频应用的中药、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方剂202首,共使用190种中药,其中频次≥20次的中药25味,排名前3位的是陈皮、生姜、肉桂;药性以温性、平性居多,药味以辛味、苦味为主,归经主要入脾经、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8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到4类药物组合。结论:《普济方》治疗反酸以恢复中焦气机升降为核心目标,重视对中焦的调补,采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疏肝行气、和胃降浊、温阳散寒等治法,多法并用,多脏同调,为临床治疗反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明清医家治疗瘿病的用药频次、药物组合、药物关联规则等,挖掘治疗瘿病的核心组合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的方剂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76首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方剂,包含中药160味,得到用药频次≥8的中药22味、常用药物组合11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演化得到新方剂4首。结论:明清医家在治疗瘿病时多运用化痰、理气、散瘀类药物,常配伍清热、健脾燥湿之品,同时注重运用补益类药物以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中晋代至民国时期瘿病的治疗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中检索从晋代至民国时期的瘿病内治方,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挖掘药物使用规律。结果:海藻、昆布和酒的频数最高;软坚散结药的频数最高,其次为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清热祛湿药、清热解毒药、理气药、益气健脾药,温通阳气药频数较低;聚类分析最终形成5个聚类,分别具有"祛风解表、清热化痰""补气养血、活血散结""温阳散结、化瘀消瘿""理气化痰、解毒利咽""清热祛湿、化痰散结"的功效。结论:《中华医典》中记载晋代至民国时期治疗瘿病时最常使用的药物是海藻、昆布和酒,最注重软坚散结法,并配以理气、补气、活血、温阳、清热解毒、祛湿等治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圣济总录》中治疗瘿病遣方用药的规律,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阅读《圣济总录》,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将方药中药物的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归经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圣济总录》共收录瘿病方剂35首,"紫苏膏"属外用处方,机理较特殊,予剔除,剩34首,共用药73种;剂型统计结果显示,丸剂为主要剂型。结论:《圣济总录》治疗瘿病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从肝、脾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清法与温法,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是治疗瘿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挖掘《普济方·消渴门》的用药特点并分析其潜在规律,进一步指导消渴的临床用药。方法:将《普济方·消渴门》的所有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处方的单味药的频次、常用药对、常用角药,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数据进行挖掘。结果:《普济方·消渴门》一共包含方剂674首,涉及药物510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麦冬、天花粉、茯苓、人参、黄连;最常见的药对:麦冬+天花粉,人参+茯苓,黄连+天花粉;最常见的角药:麦冬+黄连+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连;基于关联规则发现的常见药物组合:黄芪、茯苓→人参(置信度0.8),知母、黄连→麦冬(置信度0.78)。结论:《普济方·消渴门》在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用药以麦冬、天花粉、茯苓、人参为首选药,遵循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许建秦教授诊治瘿病的特色用药规律,为瘿病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7月1日-2021年7月1日许建秦教授门诊中医诊断瘿病的医案,共纳入病例150个(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0例,甲状腺结节54例,甲状腺炎20例),涉及药物372味。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进行数据录入、分析、统计,得出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筛选、构建许建秦教授治疗瘿病中药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归经分布、四气五味分析。结果:许建秦教授诊治瘿病最常用的药物是温性药,药物四气所占比例:温性药物约为40.94%(791/1 932),寒性药物约为34.21%(661/1 932),平性药物约为20.19%(390/1 932),凉性药物约为3.93%(76/1 932),热性药物约为0.73%(14/1 932);最常使用药物的性味为苦、甘,药物五味所占比例:苦味药约为37.55%(1 133/3 017),甘味药约为29.70%(896/3 017),辛味药约为27.08%(817/3 017),酸味药约为3.61%(109/3 017),咸味药约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Python语言分析《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文献学依据.方法:搜集《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处方,构建方剂数据库,应用Python语言统计出高频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等,并采取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的方剂共677首,药物452味.用药以麦冬(...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普济方·牙齿门》揩齿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普济方·牙齿门》中的揩齿方并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核心方与聚类组合发现分析。结果:共收集280首揩齿方,其中频数≥12的高频药物有细辛、白芷、升麻、麝香、大青盐、川芎、皂荚、生地黄、石膏、寒水石等32种,以味辛、性温、归肝脾经、无毒的药物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6个药对与药组;设置支持度为9%,获得药物组成为升麻、白芷、细辛、川芎的核心方;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药物聚类组合;分析得出的药对、药组、核心方与药物聚类组合多由风药、香药、矿物药相互配伍而成。结论:揩齿方中多用风药、香药、矿物药,注重祛风止痛、芳香除臭、清热泻火,其中善用风药是揩齿方最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普济方》由明代朱橚所著,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载方61739首,对方剂学的发展以及方剂的临床运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种原因导致的疼痛病证在临床较为多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梁藏新,黄会生.《普剂方》数据库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朱丹溪的用药规律。方法采集《丹溪心法》中符合标准的方剂建立朱丹溪方药数据库,将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分别采用频数分析对药物进行统计,采用系统聚类对药物进行分类统计,采用Carma方法对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610首,涉及中药337味。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位中药依次为茯苓、生姜、炙甘草、甘草、陈皮、人参、半夏、白术、当归、川芎。经过聚类得到核心药物12组,分别为砂仁和藿香、细辛和白芷、胆南星和枳实、升麻和柴胡、防风和羌活、黄柏和知母、厚朴和苍术、桔梗和枳壳、熟地黄和生地黄、黄芩和黄连、白术和人参、陈皮和半夏。设支持度3%、置信度65%,共得到提升度均1的关联规则39组。结论朱丹溪临证善用补益脾胃之品,常以调理脾胃药物为核心,提示朱丹溪学术思想不仅以滋阴为主,同时亦重视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3.
吴朝旭  黄姗  万飞  周天寒 《新中医》2024,56(2):27-31
目的:探究《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外台秘要方》卷一至四关于外感发热的方剂,提取频次≥7次的高频药物,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55首方剂,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黄芩、淡豆豉、生姜、桂枝等;药味以苦为主,药性以寒、微寒为主。聚类分析发现甘草-麦冬-白芍-大枣-生姜-茯苓、石膏-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黄芩-大黄-芒硝、栀子-淡豆豉4首核心处方。关联分析发现了28个关联规则,其中(葱白→淡豆豉)、(甘草、生姜→大枣)分别具有最高的提升度。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治疗上具有顾护脾胃、调和营卫,解肌清热,和解少阳兼清阳明热证以及清宣郁热等多种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陈景海  高惠敏  黄华花 《光明中医》2023,(15):2869-287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金匮要略》妇人病相关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金匮要略》中妇科疾病相关的“妊娠”“产后”“杂病”3篇中的方剂,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分析其用药频数、四气五味、归经、类别、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等。结果 共收集35首有效方剂,涉及中药67味;其中使用频次≥3的中药有20味,位居前5的中药分别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当归,药性集中于温、寒、平,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数归脾、肝、心经,药类以补虚类及解表类为主;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3组药对,居前5的分别是生姜-大枣、生姜-桂枝、大枣-桂枝、白芍-桂枝、当归-白芍;基于熵聚类分析得10对核心药对、5首新方。结论 《金匮要略》妇人病3篇中,多用甘温、补虚类及解表类中药治疗妇科疾病,用药以大枣等补气药,当归、白芍等补血药,桂枝、生姜等解表药为多。通过分析该用药规律,可以为临床合理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温胆汤类方进行挖掘以探讨其药物、症状和病机三者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预设《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为中心方剂,根据设定条件查找《中医方剂大辞典》搜集温胆汤类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及病机术语对其药名、症状、病机进行规范,然后进行药物、症状和病机三者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温胆汤类方元42首,含药物45味共438频次,症状47种共143频次,病机14种共60频次;不寐、善惊与半夏和痰分列温胆汤症状、药物、病机的核心项,由痰导致的不寐、善惊相关性最高。结论:温胆汤的症状、药物、病机之间存在相关性,因痰气交阻而气逆导致不寐和善惊等情志方面的疾病,可以半夏、生姜、枳实、陈皮、甘草、竹茹为基础辨证加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探讨《瘟疫论》《广瘟疫论》中治疗瘟疫用药规律,将书中涉及的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对各单味药进行频次、类别的统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共包含处方97例,113种中药,单味药甘草、生姜、芍药使用频率最高,中药类别中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使用频率最高。因子分析共提取出7个公因子,载荷最高的为当归。常用药对为:芍药-当归-生姜、生姜-黄芩-大枣、甘草-茯苓-生姜。结合当下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可用解表药:麻黄、陈皮、厚朴、藿香等;中期可用清热药:石膏,知母,大黄等;重症期可用人参,山茱萸;后期可用补虚药和半夏,陈皮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喉科心法》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喉科心法》中的内服方剂建立数据库,分别运用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0首,涉及中药119味,高频药物(频次≥15)共24味;性、味、归经最高频的分别是寒性、辛味、肺经;药物类别中解表药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组合7项,3种中药组合5项;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结论:《喉科心法》中治疗喉科疾病善用辛苦甘味药,用药以解表、补虚、清热为主,且临证注重变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唐代王焘所编撰《外台秘要》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方法:将《外台秘要》卷第十一中治疗消渴病的87首方剂用药进行整理,经过药名、性味归经等标准化后,以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分析药物使用、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和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外台秘要》方所载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对筛选出的87首方剂进行分析,明确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功效归类、性味归经,根据关联规则得出2味药物组合17个、3味药物组合3组,运用聚类方法得到核心药物组合3个序列。结论:《外台秘要》法宗仲景,开创三消论治之法,对研究中唐以前消渴病的中医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为挖掘古代医学文献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2,(1):201-206
目的:探讨《景岳全书·血证》组方用药规律及张景岳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方法:收集《景岳全书·血证》中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分析方剂中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方剂136首,涉及中药157味,使用频次较高药物31味(频次≥7),排名前5位分别为:甘草(65)、人参(42)、茯苓(36)、当归(32)、熟地黄(30),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经最多,功效以补虚类药最高,核心药物组合26组,药物关联规则9条,K-means聚类得到新方4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揭示了《景岳全书·血证》用药规律,治法上重视调补气血,亦不忽视祛除火热外邪,擅补脾肺元气,滋养肝肾命门精血,体现了张景岳论治血证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临床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