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3月—2022年3月, 德州东城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Ⅳ期坐骨结节压疮患者, 其中男11例、女4 例, 年龄31~72岁。压疮创面大小为6.0 cm×4.5 cm~10.0 cm×6.0 cm, 创腔直径10~14 cm。5例患者合并坐骨结节骨感染。清除病灶后, 移植股二头肌长头肌瓣(面积10.0 cm×4.0 cm~18.0 cm×5.0 cm)和半腱肌肌瓣(面积8.0 cm×4.0 cm~15.0 cm×5.0 cm)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面积6.5 cm×5.5 cm~10.5 cm×6.5 cm)修复压疮创面, 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 于创腔内置管行闭式灌洗2~3周。术后观察肌瓣和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 随访观察压疮复发情况、皮瓣质地和外观及供受区瘢痕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所有肌瓣和皮瓣均顺利成活。2例患者术后1周因翻身不当导致受区切口受压裂开, 经换药治疗3~4周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应用股二头肌长头肌瓣联合半V形股后筋膜皮瓣修复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4年4月-2010年6月2家笔者单位收治的坐骨结节深度压疮患者8例共10处创面,压疮范围2cm×2 cm~6 cm ×4cm.设计股二头肌长头肌瓣和半V形股后筋膜皮瓣进行修复,其中股后筋膜皮瓣大小为10 cm ×6 cm ~13 cm×8 cm.统计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进行远期随访.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9处压疮切口术后顺利愈合;1处因皮瓣下积液引流部位形成窦道,经换药治疗于术后25 d愈合.随访7~34个月,7例患者的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无破溃;1例患者术后9个月压疮复发,再次利用该皮瓣修复得以愈合. 结论 该联合皮瓣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抗压效果好、可重复利用,是修复坐骨结节压疮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臀部皮瓣修复骶尾部、臀部、坐骨结节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6年7月至2022年7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复烧伤科收治的压疮患者20例(骶尾部9例,臀部5例,坐骨结节部6例);分别采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压疮创面大小为3 cm×4 cm~8 cm×13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8 cm~9 cm×18 cm;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7例,压疮创面大小为2 cm×4 cm~8 cm×12 cm,皮瓣切取面积为5 cm×10 cm~12 cm×20 cm;臀大肌肌皮瓣修复8例,压疮创面大小为4 cm×4 cm~11 cm×15 cm,皮瓣切取面积为8 cm×12 cm~12 cm×20 cm。结果 20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18例患者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皮瓣术后裂开,经2期手术修复愈合,其中1例患者缩小供瓣区后行全厚皮片移植术,术后全厚皮片成活良好;1例患者缩小供瓣区后行中厚皮片移植术,术后皮片部分成活,残留少许肉芽创面经后期换药治愈。结论 臀部皮瓣血供丰富,外形美观,不臃肿,弹性佳,耐磨性较好,抗感染能力较强,是目前修复骶尾部、臀部、坐骨结节部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褥疮的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6年5月,对22例25处坐骨结节褥疮应用联合肌皮瓣修复,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5~56岁。均为外伤损伤脊髓致瘫痪,坐骨结节褥疮右侧16例,左侧3例,双侧3例;病程3周~1年6个月。褥疮范围2cm×2cm~6cm×4cm,根据患者创口选择股二头肌长头肌瓣3cm×9cm~4cm×12cm联合臀大肌下部肌皮瓣13cm×7cm~15cm×8cm修复10处,联合股后筋膜皮瓣12cm×7cm~15cm×10cm修复15处。结果术后22例25处坐骨结节褥疮一期修复,12~14d拆线,皮瓣全部成活,24处切口期愈合;1处因皮瓣下有积液,切口引流部位形成小窦道,经换药对症治疗后25d愈合。随访3个月~6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丰满,原手术部位未再发生褥疮。结论应用股二头肌长头肌瓣联合臀大肌下部肌皮瓣更适合修复难治性坐骨结节褥疮;联合股后筋膜皮瓣,手术操作更简便。联合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褥疮手术一期完成,不需植皮,远期效果好,是一种可靠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12月, 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患者, 其中男16例、女7例, 年龄45~86岁。清创前坐骨结节压疮大小为1.5 cm×1.0 cm~8.0 cm×5.0 cm, 大转子区压疮大小为4.0 cm×3.0 cm~20.0 cm×10.0 cm。治疗基础疾病后, 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5~14 d。所有创面均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 面积为4.5 cm×3.0 cm~24.0 cm×12.0 cm, 蒂宽3~5 cm, 蒂长5~8 cm, 旋转半径30~40 cm。将大部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 仅对4个供区创面采用对侧大腿外侧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复合组织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压疮复发情况以及皮瓣的外观和质地。结果 23例患者共32个创面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筋膜皮下瓣3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24个、筋膜皮瓣+筋膜真皮瓣2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股二头肌肌瓣2个、筋膜皮瓣+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 兵器工业521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1例伴有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 其中男4例, 女7例;年龄16~56岁, 平均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 高处坠落伤4例, 重物砸伤1例。患者均为开放性骨盆骨折, 按照Tile分型标准:A型1例,B型7例,C型3例。均伴有会阴部软组织损伤, 缺损创面范围为5 cm×5 cm~8 cm×12 cm。以股薄肌肌皮瓣修复缺损创面, 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5 cm~9 cm×13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加强营养支持, 保持平卧位避免外展, 适当抬高下肢。并定期随访。结果 11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30个月, 平均22个月。11例肌皮瓣均成活, 其中1例肌皮瓣远端表面皮肤少许坏死, 经换药后创面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股薄肌肌皮瓣质地、颜色、弹性良好, 供瓣区有瘢痕存在, 但无明显功能障碍, 随访期间供区及受区无破溃发生。患者对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股薄肌肌皮瓣是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窦道情况及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的坐骨结节压疮临床修复策略。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2023年3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Ⅲ、Ⅳ期压疮患者, 其中男13例、女8例, 年龄14~84岁。共有坐骨结节压疮31处, 清创前压疮面积为1.5 cm×1.0 cm~8.0 cm×6.0 cm。行en bloc切除清创后, 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0 cm×3.0 cm~15.0 cm×8.0 cm。根据清创后创面窦道深浅、大小及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 按以下3种情况修复创面。(1)无窦道或窦道浅、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0 cm×3.0 cm~8.5 cm×6.5 cm者, 行直接拉拢缝合、Z字改形术、臀部局部皮瓣转移或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V-Y推进修复。(2)窦道深且小、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8.5 cm×4.5 cm~11.0 cm×6.5 cm者, 行股薄肌肌瓣转移填塞后直接拉拢缝合或Z字改形术或联合臀下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3)窦道深且大、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7.5 cm×5.5 cm~15.0 cm×8.0 cm者, 行股薄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大转子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大转子褥疮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48~74岁,平均59.1岁。供区全部直接缝合,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10cm×24cm,最小为8cm×16cm。结果全部肌皮瓣成活,15例肌皮瓣一期愈合,4例肌皮瓣与创面愈合不良,经换药4~6周伤口愈合。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0~29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好,未有再次压疮的发生,患者明显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应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大转子褥疮方法可靠,转移方便,组织供应量大,临床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股二头肌肌皮瓣移位修复大粗隆坐骨结节部褥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98 8年 3月~ 1995年 2月 ,我们收治截瘫并发大粗隆部、坐骨结节部褥疮 17例 ,均采用股二头肌肌皮瓣移位修复 ,术后创面 期愈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 ,男 13例 ,女 4例。年龄 2 1~ 5 6岁。病程 17天~ 10个月。褥疮位于大粗隆部 11例 ,坐骨结节部 6例 ,其中 15例同时合并有骶尾部褥疮 ,范围最大 13cm× 2 0 cm,最小 6 cm× 10 cm。均为肉芽创面 ,无脓性渗出。1.2 手术方法俯卧位 ,手术切除创面病损组织及周围瘢痕达健康出血组织 ,坏死骨予以清除 ,冲洗形成的新鲜创面。以坐骨结节到腓骨小头连线设计肌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负压联合管状皮瓣"填塞法"在治疗坐骨结节巨大囊袋样压疮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采用负压联合管状皮瓣"填塞法"修复坐骨结节巨大囊袋样压疮6例共7处创面,压疮大小为7cm×9cm×3cm~20cm×25cm×6cm。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同时行皮管形成术;3周后,将皮管末端表皮层去除2~4cm后转移填塞至溃疡无效腔内封闭创面,3周后断蒂。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6处皮瓣均顺利愈合;1例于一期术后因自行采取蹲位大便致供瓣区部分裂开,给予重新缝合后顺利愈合。术后每半年随访1次,均无复发,效果满意。结论:负压联合管状皮瓣"填塞法"治疗坐骨结节巨大囊袋样压疮,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受区及供区均损伤小、术后疗效满意的特点。对于创周组织溃烂广泛难以选用邻位筋膜皮瓣或肌肉皮瓣修复的坐骨结节压疮,是另一种有效可靠的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4月,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52岁。交通事故伤11例,重物压伤5例。10例为伤后1~6 h入院,平均3 h;6例伤后于外院行胫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创面严重感染,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6~14 d,平均10 d。创面范围13 cm×7 cm~20 cm×13 cm。皮瓣切取范围16 cm×10 cm~23 cm×15 cm。供区取中厚皮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术后5~7 d 2例皮瓣发生感染,经换药1周后愈合;其余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8个月。患肢皮瓣外形稍臃肿,色泽、质地满意。骨折均于术后8~10个月愈合。结论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可有效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髋关节离断大腿剔骨肌皮瓣修复治疗危及生命的髋周难治性压疮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例双下肢截瘫后髋周难治性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存在2处以上Ⅳ期压疮,单个压疮体表面积(2 cm×3 cm)~(22 cm×15 cm),其中5例合并化脓性髋关节炎,2例伴髋关节脱位,4例既往行压疮修复手术2~4次。均采用单侧股骨上段截骨、髋关节离断后剔除股骨、大腿肌皮瓣修复残端及压疮创面。结果本组6例均一次手术修复,大腿剔骨肌皮瓣成活好,5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切口小部分裂开,换药后痊愈。随访5个月~2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5例压疮无复发,1例术后1年其他部位受压溃烂,再行皮瓣修复。结论对于反复发作且危及生命的髋周难治性压疮,采用髋关节离断股骨剔除、大腿肌皮瓣修复创面,可以挽救生命,减少压疮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股薄肌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的有效方法.方法 以供区耻骨结节下方8~9cm处作为股薄肌皮瓣血管蒂的体表标志,以此为中心点,设计并制作大腿内侧股薄肌皮瓣,向内上旋转修复会阴缺损部位.结果 本组共12例,肌皮瓣面积为6cm×18cm~10cm×24cm,所有皮瓣均Ⅰ期成活,术后获随访6~36个月,其功能正常,效果满意.结论 股薄肌皮瓣动脉血供恒定,解剖位置清楚,皮瓣旋转轴心固定,对会阴部缺损的手术修复可Ⅰ期完成,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肋间动脉增压超长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肋间动脉增压超长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3~59岁,平均45.8岁。受伤至皮瓣修复时间为7~25 d,平均12.3 d。致伤原因:机器绞伤2例,交通事故伤2例,机器挤压伤1例。创面位于上肢前侧3例、后侧1例,小腿后侧1例。创面范围为26 cm×8 cm~38 cm×10 cm。背阔肌皮瓣切取范围为36 cm×6 cm~43 cm×7 cm,肌瓣切取范围为36 cm×10 cm~43 cm×15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4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4.9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有排汗功能。结论肋间动脉增压超长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创面能减少皮瓣远端坏死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臀大肌为蒂的"风筝"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压疮的疗效。方法对自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例坐骨结节压疮患者,均采用以臀大肌为蒂的"风筝"肌皮瓣修复。结果 5例患者术后肌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年,无压疮复发。结论以臀大肌为蒂"风筝"肌皮瓣的组织量较丰富,血运可靠,操作简单,术后臀部外形较满意,且能有效缓冲坐骨结节对皮肤的压迫损伤,减少压疮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1年12月, 武警江西总队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患者, 其中男9例、女2例, 年龄26~61岁。创面位于小腿近端外侧者5例、内侧者2例, 小腿近端内侧及膝下胫前者4例, 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4 cm×6 cm~22 cm×11 cm, 采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创面, 并根据钢板周围感染情况决定是否立即拆除钢板。应用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者3例;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者6例, 应用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胫前肌肌瓣者2例, 肌瓣血运稳定后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封闭创面。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7 cm~18 cm×8 cm, 肌瓣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8.0 cm×12.0 cm。3例应用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的患者中2例大腿供瓣区创面经直接缝合关闭, 在1例患者大腿供瓣区创面缝合后未闭合处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予以修复。将8例应用小腿肌瓣者供瓣区切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肋间动脉增压超长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肋间动脉增压超长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3~59岁,平均45.8岁。受伤至皮瓣修复时间为7~25 d,平均12.3 d。致伤原因:机器绞伤2例,交通事故伤2例,机器挤压伤1例。创面位于上肢前侧3例、后侧1例,小腿后侧1例。创面范围为26 cm×8 cm~38 cm×10 cm。背阔肌皮瓣切取范围为36 cm×6 cm~43 cm×7 cm,肌瓣切取范围为36 cm×10 cm~43 cm×15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4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4.9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有排汗功能。结论肋间动脉增压超长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创面能减少皮瓣远端坏死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修复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危及生命难治性压疮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采用高位股骨截骨或髋离断形成血供丰富的大腿剔骨肌皮瓣修复8例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危及生命的难治性压疮。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5~68岁,平均(52.0±2.6)岁。病程10个月~7年,平均(2.9±0.2)年。所有患者为包括2个部位以上的复杂压疮,除1例未引起髋关节感染外,其余7例压疮均合并同侧髋关节内感染。单个压疮表面面积最小3 cm×3 cm,最大12 cm×15 cm。术后观察感染控制,创面愈合,营养状况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3年。所有患者皮瓣成活,其中5例创面Ⅰ期愈合,2例皮瓣愈合不良,经扩创缝合后Ⅱ期愈合。1例远段小块皮瓣坏死,经换药愈合。术中尿道损伤1例,经尿道修补痊愈。所有创面得到有效覆盖,局部感染控制,营养情况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创面感染及皮瓣覆盖部位压疮复发病例。结论:大腿剔骨肌皮瓣能有效修复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周围危及生命的难治性压疮创面。虽以失去整个下肢为代价,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时,它仍然是一种挽救生命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臀上动脉岛状肌皮瓣治疗骶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11例骶尾部褥疮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52~73岁。褥疮范围6cm×5cm~11cm×8cm。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臀上动脉为血管蒂的轴型岛状肌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压疮。结果:术后肌皮瓣全部成活,10例伤口I期愈合,1例出现切口缘2cm长度的感染,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个月,移植肌皮瓣未见破溃,皮肤颜色及弹性均恢复较好,压疮无复发。结论:臀上动脉岛状肌皮瓣供血动脉恒定,切取方便,质地较厚耐磨,供区无需植皮,在臀骶部压疮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游离股薄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移植重建腕部严重电烧伤患者手屈指和感觉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2月,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分别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 其中男6例、女2例, 年龄12~52岁, 腕部高压电烧伤分型均为Ⅱ型, 正中神经均缺损。Ⅰ期应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创面, 于创面愈合3~6个月后Ⅱ期应用游离股薄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移植重建患手屈指和感觉功能。肌瓣、神经切取长度分别为32~38、28~36 cm。将肌瓣供区和神经供区均拉拢缝合。术后观察和记录股薄肌肌瓣和腓肠神经成活情况、前臂受区创面愈合时间、肌瓣供区和神经供区缝合口愈合时间, 随访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2年, 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手部肌腱、神经修复评定标准, 评价手功能重建后屈拇屈指的肌力和手指感觉功能。结果术后股薄肌肌瓣和腓肠神经全部成活。前臂受区创面愈合时间为术后10~14 d, 肌瓣供区及神经供区缝合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2~15 d, 供受区恢复良好。术后2年随访, 屈拇屈指肌力评定:5级者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