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胫腓联合是由胫腓骨远端4条韧带组成的复合体,既维持着胫腓骨远端的稳定性,又使踝关节保持一定的微动特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常伴发于踝关节骨折,治疗不当可能影响踝关节功能,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关节炎及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目前下胫腓联合损伤确诊需通过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甚至关节镜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治疗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治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有关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和治疗的文献,总结进展。结果病史(损伤机制)、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X线片、CT、MRI)等可辅助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对于不稳定下胫腓联合损伤需积极手术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和固定,避免踝关节不稳定、长期慢性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但对于内固定方法仍存在争议。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仍缺乏特异性量化参数,疗效评价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3.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踝关节稳定的维持和下胫腓损伤的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4.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足踝骨科医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发生率约占踝部骨折患者的1/7[1],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是踝关节发挥最大功能的保证,伤后若不予以妥善处理,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但是对于该病的治疗方式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51-2255
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是急性损伤诊治不当而迁延不愈的结果。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通常合并踝关节骨折,当骨折开始愈合后,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症状逐渐表现出来,此时结合其体征、X线片,必要时拍摄外旋或外翻应力位X线片、踝关节CT或MRI,其诊断稍显复杂但并不困难。踝关节镜检查为诊断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直接证据。由于认识不足,其治疗手段五花八门,目前尚无金标准。下胫腓韧带重建术与下胫腓融合术是两大类理念不同的治疗方法,尽管从短期随访来看,二者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结果,但后者仍颇具争议。本文将系统阐述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方法,并通过文献综述,批判性地总结现有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6.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胫腓联合韧带与内、外侧副韧带共同维持踝穴的稳定,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是晚期常形成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和对踝部创伤研究的深入,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33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8例;旋前-外展型Ⅲ度(Dupuytren骨折)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8例,其中Maisonneuve骨折4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16例,良15例,可2例.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33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8例;旋前-外展型Ⅲ度(Dupuytren骨折)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8例,其中Maisonneuve骨折4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16例,良15例,可2例。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  相似文献   

9.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胫腓联合也称下胫腓关节,近年来人们对下胫腓联合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认为是维持踝穴完整性,保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其损伤在踝关节损伤中占1%~11%,临床上多合并踝部的骨折和其他损伤,若治疗不当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导致长期疼痛、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前  相似文献   

10.
下胫腓联合又称下胫腓关节,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有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和骨间韧带组成.临床上下胫腓联合损伤多合并踝部的骨折,其占踝部损伤的1% ~11%,有时也可单发生.在受伤早期,如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疼痛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11.
下胫腓联合损伤常伴有踝关节骨折,亦可发生在无骨折的情况下,但病史及体格检查通常缺乏特异性,漏诊或误诊可能导致患者踝关节功能受损。下胫腓联合损伤分型方法不一,可按需运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辅助检查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试验、外旋试验、挤压试验、腓骨横移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关节镜为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时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尤其在评估固定术后慢性踝关节疼痛方面。急性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保守治疗,但严重下胫腓联合损伤推荐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方式可分为静态固定、弹性固定、下胫腓钩固定和韧带重建,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该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下胫腓联合损伤(abmption of lower tibiofibular ligament union)占踝部损伤的1%~11%,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在踝关节骨折时并发,损伤程度和范围取决于挤压力和杠杆力大小。  相似文献   

13.
李丹  卡索  刘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2):1753-1755
[目的]探讨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按照一定分型标准的合理治疗方案及手术体会。[方法]从1997年10月.2003年10月收冶的126洲中,Ⅰ型、Ⅱ型损伤3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Ⅱ型损伤88例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Ⅰ型、Ⅱ型损伤优良率100%,Ⅲ型损伤优良74例,呵11例,差3例。[结论]Ⅰ型、Ⅱ型损伤不必手术,保守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Ⅱ型损伤应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下胫腓钩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胫腓联合损伤约占踝部损伤的1%-11%,常合并踝部的其他损伤,少数也可单独发生。此损伤可引起踝关节的不稳定,如治疗不当可造成踝部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2004年2月至2005年4月,我科采用下胫腓钩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907-1909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7年12月治疗的47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29~65岁,平均(59.72±9.24)岁;初次受伤至手术前病程为3~9个月,平均(5.95±1.14)个月。术前AOFAS评分平均(34.21±4.22)分,均采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37.70±9.68)个月,经过治疗后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背伸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评分平均(83.52±3.53)分,其优良率为82.98%。[结论]采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下胫腓联合损伤是常见的踝关节损伤类型,下胫腓联合复杂的解剖结构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术前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术中的加压试验对明确诊断有重要作用。下胫腓联合损伤应积极治疗,避免引起相关的远期并发症。治疗方法以内固定为主,包括金属螺钉、可降解螺钉、弹性固定及混合固定等方法,金属螺钉固定仍是当前主流,但以Suture-button为代表的弹性固定更符合踝关节生理特性,且二次手术率低,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度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修复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至关重要,如何更精确、更简便地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以及如何增加复位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涛  庞桂根 《中国骨伤》2006,19(4):253-256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Ⅰ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钩板或缝扣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8.
下胫腓联合是稳定踝关节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常合并踝关节和腓骨高位骨折,少数情况可单独发生。非稳定性损伤见于非单纯性及部分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需早期手术治疗。稳定性损伤见于部分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可选择保守治疗。早期治疗和稳定下胫腓联合损伤比不治疗,延迟治疗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稳定性及急慢性诊断一直存在争议,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稳定性、损伤时间、固定类型可影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可选择螺钉固定和弹性固定。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但其螺钉是否拔除、置入位置等技术细节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其缺点是可限制下胫腓联合微动等。保留下胫腓联合微动机制日益受到重视,弹性固定可作为一种螺钉替代治疗方式,已经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临床疗效和是否需要加压固定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需要根据其稳定性、损伤时间、固定类型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测量:①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②下胫腓联合间隙;③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例(21踝)均获得随访,时间1~2.2年,平均1.3年。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46±3.56)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5.69±0.88)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5.67±1.2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87±0.96)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7.14±0.62)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3.28±0.39)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3.12±0.3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2.91±0.30)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复查显示: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有4例,均为轻度。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86.24±13.26)分(62~98分),在各项评定内容中,13踝(61.90%)获得无痛踝关节,16踝(76.19%)无踝关节不稳征象,11踝(52.38%)恢复正常行走能力,8踝(38.10%)恢复正常奔跑能力,11踝(52.38%)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踝关节背伸活动度(21.05±5.00)°,跖屈活动度(33.57±5.76)°,内翻活动度(19.48±4.57)°,外翻活动度(24.05±4.86)°。踝关节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表现的患者3例,无一例发生断钉;临床疗效优12踝,良2踝,可4踝,差3踝。结论:下胫腓联合3层皮质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是患者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常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临床诊断、治疗、疗效的分析,探索较为优化的诊疗方案。方法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75例,其中男51例,女24例,年龄18~72岁,平均42岁。根据损伤机制、损伤类型、受伤时间、软组织情况,实施术前正确评估、术中解剖复位固定、术后渐进性康复等策略。其中急诊手术组40例,择期手术组3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3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急诊手术组优良率87.5%。择期手术组优良率85.7%,总优良率86.7%。急诊手术组与择期手术组疗效评定中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只有非常重视软组织情况,充分利用辅助检查手段,术前仔细评估,术中解剖复位固定,术后处理到位,早期康复,才能重新获得一个无痛的、满意的踝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