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脾胃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阴阳为纲,创立了"胃阴学说",受到后世医家的关注。同时,叶天士亦重视胃腑之阳气,诊治胃阳虚医案众多,病因病机多有阳明不运、中焦失司,胃土失用、脏腑失和,胃络失守、气血失调等方面;在证治上提出通补阳明、调和脏腑、补虚通络等要法;用药则善刚柔相济,喜以薄味之品相通,对诊治脾胃系统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 ,学识渊博 ,医术精湛 ,不仅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人 ,而且精通内、外、妇、儿等各科。今读其《温热论》、《未刻本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 ,发觉其齿病辨治内容颇丰。以下就其齿病辨治思想作一探讨。1 谈病位 ,病涉胃、肾、心、肝、肺“齿为肾之余 ,龈为胃之络”[1] ,齿与龈在脏腑经络分属上为肾与胃 ,齿与龈之病变与肾、胃脏腑密切相关。除此之外 ,“肝阳上冒”[2 ] 、“心火上炎”[3 ] 、“风热上蒸”于肺[4] ,肺气郁阻 ,卫气不通 ,亦能致齿病 ,故齿病辨治 ,病位涉及胃、肾、心、肝、肺 ,临证必须详辨。2 …  相似文献   

3.
虚劳是一种由外感、内伤、七情过度所诱发,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俱损为基本病机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也可作为症状出现在诸多疾病中.叶天士对于各类杂病治疗造诣颇深,尤善治虚劳.《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虚劳医案较多,也独具特色.通过阅读《临证指南医案》医案,探讨叶氏经方特色.叶氏论治虚劳的理论特色包括:建中培...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门"中的医案,根据木与土的生理联系,总结出胃病与肝的相关性以及叶氏从肝论治胃病的独特经验。其在肝胃同调的基础上,根据邪正盛衰、标本虚实等进行加减;用药顺应脏腑生理特性,以恢复脏腑功能为首要。  相似文献   

5.
郭耀晨 《新中医》2023,55(15):205-209
《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汗证的医案论述,卷三有汗门专篇,余各卷各门中多有散见,所涉病因病 机广泛,通过整理叶氏典型医案,结合汗证的阴阳虚实辨证,着重从营卫、气血、阴阳、脏腑、外感、产后等 角度分类辨析叶氏汗证相关医案。总结出叶氏在汗证治疗中善用经方,辨析阴阳,强调血汗同源,重视心肾、 脾胃,以及温热暑湿致汗和产后汗出等方面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聿青医案·卷十五》载有耳鼻咽喉医案共26例59诊,从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角度辨证,论治精详,多有创见。张氏重视整体观念,每寓医理于医案之中,突出从脏腑调治五官杂病的必要性。通过归纳《张聿青医案·卷十五》耳病、鼻渊、咽喉(附失音)3篇26例医案的证型和用药规律,总结出张氏由肝论治耳鸣,以辛散宣肺、清热利湿法治疗鼻渊,从实热、虚热、寒郁化热辨证咽喉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治疗五官杂病及研究张聿青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学“消渴目病”范畴,是消渴病变证,消渴病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与上、中、下三焦脏腑均有关联,尤以肾为关键。初起由于肾阴虚累及三焦脏腑,病久阴损及阳,则见阴阳俱虚。肾与三焦相通,目居高位,眼部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需要肾与三焦脏腑的相互协调。肾化元气助三焦气化,肾主水液,协同三焦决渎。肾阳蒸腾使气、血、津液经三焦流注周身,肾与三焦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生之有源,布之有向,行之有道,运行流畅,目有所养。反之,肾之阴阳失调必会影响三焦功能,使眼部气、血、津液代谢障碍,出现气虚、血瘀、水停,导致消渴目病的发生。因此确立以“滋阴补肾、疏利三焦”为消渴目病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辨治用药规律。方法:通过筛选、清洗、降噪处理及目标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临证指南医案》肿胀病的主症、中药、药物性味归经、用药规律,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临证指南医案》肿胀病主症以腹满,胀满等腹部不适,饮食二便异常为主;治疗上注重调理脾胃肝肺肾诸脏,多辛、苦、甘相合,常用茯苓、白术、厚朴、陈皮。结论:《临证指南医案》治疗肿胀之病注重脾胃肝肺肾之关系,调节气、水、血之平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古籍的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有切实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周雪  张琦  滕晶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8-121
叶天士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师法仲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灵活运用脏腑辨证、奇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论治厥证。在脏腑辨证中重视厥阴风木,在奇经辨证中重视冲脉之气为病,在卫气营血辨证中重视火热邪气的传变,并提出"肝为刚脏"的理论,根据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及脏腑生化关系提出"柔肝通络""缓肝息风""潜阳益乙癸""补胃凝肝""补金柔制""益胃阴伏冲气""通补阳明"等治法,以血肉介类味厚之药填补下焦,通补奇经,选用奇经引经药入冲任脉镇冲逆之气,并重视阴液,拓宽后世论治厥证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木乘土篇医案入手,总结叶氏对土木同病相关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论治规律:首辨有无阴虚阳亢,次辨病位之在肝胆与脾胃;治疗上总以土木同调为总则,具体有泄肝安胃健脾法、滋养肝胃法、平治法、情志调节法等。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李佩芳主任医师基于通调三焦理论治疗不寐的经验。李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治疗上,李师基于通调三焦理论从上、中、下焦取穴针刺结合通焦利眠贴贴敷治疗,以达通调三焦、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安神定志之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胃痛的医案丰富,叶天士认为胃痛多与肝有关,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分析胃痛医案可归纳出下列5种证型:肝气犯胃、肝郁化火犯胃、肝犯胃兼痰饮胸痹、郁伤脾胃阳虚、肝风犯胃液虚,从肝论治胃痛是其特色。探究叶桂从肝论治胃痛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对当今临床胃痛的诊治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临证指南医案》中肝风医案为研究对象,发掘叶天士基于"肝体阴用阳"理论治疗肝风的经验。叶天士重视肝脏体、用二者关系,着眼脏腑整体思维,在病因病机认识上把握肝为主病之脏,每病多兼它脏的病理特点,辨证论治。肝虚风动、胃虚风动、水不涵木、内风袭络是叶氏肝风辨证常用证型。叶天士的肝风治法主要包括调理体用、养肝息风、养胃息风、滋水涵木、降肺调肝、养摄治法6大类。其临床用药以风药、柔药、静药三者为多,常选用虎潜丸、地黄饮子、甘麦大枣汤、乌梅丸等方剂加减化裁治疗肝风。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学癃闭、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各种肾病迁延不愈,日久可致脏腑功能受损,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开阂,水湿停聚,浊毒内积而发为本病。本病病位主在脾、肾两脏,涉及肝、心、肺、胃与三焦。在正虚的基础上,湿浊壅滞三焦.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表现为各种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对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理法方药推崇备至,在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大量录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温病的医案,其中涉及的条文97条,方剂101人,吴氏将这些医案分门别类,再参以三焦理论,创建和发展了温病三焦辨证学说。深入研究《温病条辨》与《临证指南医案》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大有裨益。本文后附有《温病条辨》有关方证和《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对照表,为同道进一步研究提供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治胃特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 《河北中医》1996,18(2):2-3
叶天士治胃特色探讨梅明(宁夏平罗县中医院753400)清代名医叶天士,名震江南,烁古耀今,其湿病成就及其医案早已为人熟知。今从其门人所辑《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中钩辑出叶天上治胃特色,探讨如下。1食物自适,胃喜为补叶氏临证中大凡辨治杂病多...  相似文献   

19.
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等详略论述"消渴"病机,启迪后世思学运用。"消渴"病变涉及阴阳气血津液,病位在脾、肝、肾;脾肾两虚为本,痰、浊、瘀、水等病理产物为标。机体的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可从阴阳升降、三焦、脏腑等气化角度去统观认识。《内经》为中医之圭臬,其理精义奥,医哲互通,而重述理法。《汤液醪醴论》曰"微动四极",其提要钩玄。通过对圣贤哲学及中医经典浅析,"微"者为天地自然大道之显隐,"微动"是"致中和"之具体运用,"四极"为四方之极,指有天地人之范畴,对应有阴阳内外的时空属性。"微动四极"中医之理有助调阴阳升降气化、气血津液运行、三焦脏腑和畅等作用。古今对消渴(2型糖尿病)的运动疗法皆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于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82-683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临证指南医案》不寐病案进行统计,并从病机、症状、药物等诸多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佐证,认为不寐的主要病位在肝、胃,而非在心;不寐的主要病机有肝风内动(多与阴虚而致的阳气亢逆升动化风有关);火热内扰(多为郁火或虚火,但少见痰热);津液不足(多为心肾阴虚);胃气不和(多与肝犯胃、胃气虚、胃阴虚、胃上逆有关);气机郁滞(多与肝、肺有关),同时,以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契机,探讨中医疾病的定位不能受到现代医学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影响,而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脏腑的侧重功能模态(而不是解剖结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