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农本草经》郡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在陶弘景时代,经文中确记载有药物产地的郡县名称。到了唐代,《新修本草》始将《本经》郡县名移入《名医别录》文中。《证类本草》亦将其列为《别录》文。后人从《证类》百字中辑复《本经》文,故将郡县名遗漏。而郡县名称作为《本经》佚文,对考证《本经》成书年代,研究道地药材及文献整理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在中药产地、遣方用药等方面,蕴含着丰富而鲜明的地理观。中医的流派较多,地理空间的差异是引起流派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各流派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汉代以前的文献中已经有关于药物和产地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许多药名以古国名或古地名开头,表明编撰者非常重视药物与产地的关系。唐代医家已认识到药材的优劣与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出产地皆有采药师支持采收,全国岁办药材俱与产地派纳。宋代关于药材产地的记载比唐代的更丰富,《证类本草》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金元时期的本草继承前人关于药材产地与品质关系的基础上,在“用药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观。明代的本草文献最早明确标注了道地产地,已认识到不同产地之间药材质量和用途的差异。清代医家认识到,不同时期医家所用药物存在产地变迁和差异,产地问题是药物效用不佳的原因之一。民国时期医家也十分注重药材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药材产地变迁等。中医药学蕴含着深刻的地理观,传承发展历代医家关于中药与产地关系的经验,需要把“中药学”与“地理学”结合开展中药地理学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传承创新中医药精华的新途径,促进易理、医理、药理、地理相通,更好地服务中药生产实践,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中药胖大海名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胖大海的来源和引进历史中药胖大海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证类本草》(公元1116年)及《本草纲目》(1596年)都没有记载胖大海。《海药本草》和《胡本草》两书中有无记载,并无文献足资证实。现存古籍中,最早记载胖大海的是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该书对胖大海药材的形态、产地记载甚详,对其药性和药效也有中肯的论述。《本草纲目拾遗》云:“胖大海出安南大洞山,产至阴之地,其性纯阴,故能治六经之火,土人名曰安南子,又名大洞果,形似干青果,皮色黑黄,起皱纹,以水泡之,层层胀大如浮藻然。”又据陈仁山《药物出产辨》(1930年)记载:“大海子以安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中对于泽泻药材来源记载的变化以及《中国植物志》与《中华本草》的记载,发现历版《中国药典》中的泽泻药材来源记载混乱,存在中文名与拉丁名不对应的问题。泽泻作为常用药材,市场流通量大,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经典名方中多个处方中存在泽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将会进一步增大泽泻药材的市场流通量。经典名方作为国家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其研究要求明确所用药材的基原,而《中国药典》中泽泻基原记载的混乱问题严重阻碍了经典名方的开发,为了规范泽泻药材基原以保障临床疗效并推动经典名方的发展,泽泻的基原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此外,泽泻基原的考订也可为《中国药典》中同样存在相似问题的决明子、荆芥、天南星、黄藤和筋骨草等药材提供考订思路,以期能加快《中国药典》中各药材的修订。该研究通过历代本草及地方志等文献对泽泻产地变迁情况分析,发现从魏晋时期至今,泽泻产地在不断迁移,最终形成了以四川为主产地的现状。将产量最大的川泽泻与道地药材建泽泻从植物、化学成分、基原及市场流通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是泽泻科泽泻属2个不同品种,现今川泽泻即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占据大部分市场,但是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Alisma orientale不符。通过考证分析,建议将泽泻A. plantago-aquatica与东方泽泻A. orientale均作为泽泻药材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植物名的温郁金,已确定为系与郁金不同的植物新种。而温郁金因加工不同而产出的药材有片姜黄、温莪术,应当与同类药材姜黄加以区别应用。1温郁金与郁金的分化温郁金原植物在历史上曾以"温州蓬莪茂"之名见载于《证类本草》,但在《证类本草》姜黄项下记载的"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切片暴干"也与本种相似。因本种至今仍将根茎切片暴干,而称片姜黄。但该植物在植物学和药学文献上  相似文献   

6.
动物类药材与植物类和矿物类药材一样,是中药的组成部分。按照中医理论分析,动物类药材有两个特点:一是属血肉有情之品,多可滋补精血。二是,其性行走攻窜,故可用以活血祛瘀,舒经活络,豁痰开窍,以毒攻毒等。《神农本草经》记载动物药67种。《新修本草》记载动物药128种。《证类本草》记载动物药342种。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动物药444种,到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补充记载动物药160种。《中药大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74-977
目的:款冬花药用自《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有记载,对其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现代文献,从其基原考证、产地变迁等方面对款冬花的药用进行考查。结果:款冬花药材的主产区和道地产区曾有较大变迁,款冬花主要产地或道地产区有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结论:自宋代以来,款冬花的药材品种来源和道地产区与当今用药大致相同,为发掘或扩大药源提供理论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是中药资源大省,道地药材丰富,但当今四川省行政区划范围内,道地药材在不同历史时期本草著作中产地记载呈现动态分布变化的过程。该文在认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四川省地理范围的基础上,重点对古今主流本草记载四川省境内道地药材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发现:《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记载四川省境内道地药材产地主要以四川省中东部地区为主,主要有麝香、黄连、干姜、附子、花椒、川芎现今仍属四川省道地药材,其余多数已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有名未用品;《千金翼方》记载产地主要以成都及其周边地区、阿坝州和绵阳3个区域为主,乌头、附子、干姜、羌活、黄连、川芎现今仍属四川省道地药材;《本草图经》记载产地主要以成都平原、宜宾和三台3个区域为主,川楝子、川芎、花椒、乌头、附子、天门冬等现今仍属四川省道地药材;《本草纲目》记载产地以泛四川省为主,黄连、川续断、川楝子、川牛膝现今仍属四川省道地药材;《药物出产辨》和《增订伪药条辨》除了以泛四川省地区记载外,还有康定、松潘、都江堰、江油、南充、雅安和峨眉以小地名记载,麝香、杜仲、黄柏等仍是四川省境内道地药材。升麻、麻黄、川芎、黄连等部分药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本草著作中在四川省境内的产地也发生过变化。该文考证结果对四川省境内道地药材的历史与分布变迁提供了新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川产道地药材的形成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瑞贤  王婧  张卫  张慕群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76-1781
汉代的基本行政区划为十三州。历代文献中记载汉代药物产地的著作很罕见,本研究从众多文献中筛选出仅存的记载药物产地的文献——《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范子计然》,将其药物按产地归类,试图勾画出汉代药物产地区划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葛根主产区13个样品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评价,比较各产区的药材质量,为葛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方法测定样品醇浸出物含量,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含量。结果:研究发现不同产地葛根药材的醇浸出物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葛根素含量基本呈正比,以其作为指标性成分评价各产地葛根药材的质量具有可行性。不同产地之间比较,以陕西省平利县和江西省信丰县产葛根药材质量最优,其他产区样品亦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不同产地葛根药材的化学成分含量具有一定差异,但均属于合格产品,其中陕西产葛根药材的质量较优,具有较大的发展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