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7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以语言训练治疗,观察组予以语言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语言发育迟缓改善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改善总有效率为92.1%(35/38),对照组为71.1%(27/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性瘫痪患儿给予针刺结合语言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语言发育迟缓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语言发育迟缓患者应用针灸、穴位注射结合语言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性瘫痪语言发育迟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针灸结合穴位注射语言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语言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语言发育迟缓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针灸、穴位注射结合语言训练治疗,具有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补肾健脑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小组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收治的88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患儿入院后均采取基础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语言小组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补肾健脑针刺疗法结合语言小组训练,并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S-S法语言评定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语言发育商评分均有改善,但是2组患儿在治疗1个月时语言发育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语言发育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适应性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以及个人社交行为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脑针刺疗法通过填精益髓的方法赔补脑瘫患儿的先天不足,同时配合联合语言小组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症状,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辨证针刺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语言发育迟缓的脑性瘫痪患儿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8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语言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语言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辨证针刺治疗3个月。两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评定法"对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儿的语言理解发育商(60.37±4.64)和语言表达发育商(51.13±3.81)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组患儿的语言理解发育商(73.54±4.73)和语言表达发育商(64.08±3.93)评分均升高(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辨证针刺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可以改善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并有语言障碍的1岁~6岁患儿30例,运用针灸结合语言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皆用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和构音障碍检查法进行语言能力测定。结果:30例患儿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语言发育迟缓及构音障碍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针灸结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小儿脑瘫语言障碍,尤其对语言发育迟缓型语言障碍患儿治疗效果好,发病年龄,发病类型对治疗效果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健脑针法结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儿童言语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进行诊疗的脑瘫言语障碍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补肾健脑针法结合语言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语言训练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和整体发育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语言发育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健脑针法结合语言训练可以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言语障碍状况,对临床治疗本病可作以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作用。方法132例脑性瘫痪患儿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语言训练组(训练组,44例)、小儿常规针刺联合语言训练组(电针组,44例)和行针联合语言训练组(行针组,44例)。训练组采用一对一的语言训练,包括游戏治疗,交流态度训练等;电针组及行针组选取百会、四神聪、语言一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等进行常规针刺后,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再进行语言训练;行针组进行语言训练同时行针及留针40min。3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采用S.S检查法评定各组疗效,根据Gesell发育量表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3、6个疗程后语言发育商(developmentquotient,DQ)。结果电针组(有效率:77.5%,DQ值:60.4±13.5)和行针组(有效率:81.0%,DQ值:64.0±11.6)疗效及治疗后DQ值均优于训练组(有效率:51.3%,DQ值:58.1±13.3,P〈0.05),电针组和行针组疗效及治疗后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关节活动度及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脑瘫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予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及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股角及腘角的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足背屈角活动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接受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及构音障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改善小儿脑瘫患儿关节活动度,促进患儿发育。  相似文献   

9.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疾病。患儿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头发稀少,色泽无华,坐起、站立、行走、生齿及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或伴智力低下。西医学上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脑瘫高危儿160例分为早期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干预组从生后开始用脑细胞营养剂、高压氧舱,游泳、扶触等干预,3个月后开始行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育儿指导。结果 1.5岁时干预组脑瘫发生率为2.5%,精神发育迟缓1.25%,运动发育落后2.5%;对照组脑瘫发生率为12.5%,精神发育迟缓3.75%,运动发育落后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组可降低脑瘫高危儿的脑瘫发生率和减轻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等,并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的发育落后,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一般可使用脑神经细胞激活剂治疗,辅以理疗、运动治疗、针灸等康复治疗。随着近些年高压氧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脑性瘫痪患儿的发病率和预后大大改善,2004年11月以来我院采用高压氧治疗技术后,利用高压氧治疗脑性瘫痪共104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脑电刺激与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1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运动训练及家庭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训练及家庭康复治疗;所有病例在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GMFM)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康复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实施小脑电刺激可促进其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它严重影响小儿智力和运动功能的发育,有关治疗方法已有不少文献报道,但对于某些严重智能障碍和运动瘫痪的患儿治疗较为棘手,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关气功外气的物质性和气功对脑电图的影响也已有所报道。为此我们尝试对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运用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进行气功治疗,并且对其中7例作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初步总结如下。一、对象本组收治的均经临床采用针灸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患儿,共计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21月,最大9岁,7岁以下4例,7岁以上4例。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6例因围产期窒  相似文献   

14.
癔病属于祖国医学的“郁症”、“脏躁”范畴,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癔病性瘫痪则以肢瘘为主证。笔者曾对15例癔病性瘫痪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 15例中,女性11例,男性4例。年龄26~35岁10例,40~48岁5例。病程在1年之内5例,1~2年6例,3~5年4例。15例均有程度不同的下肢瘫痪。2例行走不利;13例不能下床,但卧床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探讨牵拉负重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 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厦门市妇 幼保健院治疗的 60 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牵拉负重康复训练),每 组 30 例。比较两组患儿智力发育程度、独立性和运动能力情况,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 智力发育程度、独立性和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 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运用牵拉负重康复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发育 程度、独立性和运动能力,能够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语言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言语社交沟通干预的效果。方法:一对一教学训练,采用口部运动治疗结合语言训练,观察训练效果。结果:通过对1例3岁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进行早期干预语言训练,干预半年后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提升,从无发音到能进行基本的互动对答。结论:早期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干预具有较显著效果,是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联合语言训练治疗脑瘫合并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疗效。方法156例脑瘫合并语言发育迟缓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行语言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评分、盖泽尔发育量表(GDS)评分、语言发育商(DQ)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S-S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评分及GDS中个人社交行为、大运动行为、适应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评分和语言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可显著提高脑瘫语言发育迟缓患者语言理解、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及整体发育,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脑血流图、脑葡萄糖代谢及功能性磁共振,探讨舌针与体针对脑性瘫痪语言障碍患儿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3例,予常规体针、头针治疗;舌针治疗组43例,予舌针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采用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及构音障碍评价对比两组语言障碍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血流图、脑葡萄糖代谢及脑功能磁共振的改变。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语言障碍均有所改善,舌针治疗组语言障碍治疗较常规治疗组显效率显著提高,无效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舌针治疗组波幅值及转折高比值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舌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表现为全脑区的葡萄糖代谢放射性增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舌针治疗组双侧额叶及颞叶葡萄糖代谢提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患儿优势半球语言功能区活动恢复,非优势半球语言区活动减弱或消失。并且舌针治疗组在语言活动区外的纹外区的激活比常规治疗组增大2倍。结论:舌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瘫患儿脑血流量、促进语言区葡萄糖代谢,激活大脑语言功能区功能,治疗脑性瘫痪语言障碍,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足反射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10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年龄在6月—6岁之间,运用头针+运动+足反射疗法;对照组100例用头针+运动疗法。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情的差异无显著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足反射疗法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早期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肌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力障碍等,发病率国内未见统计,国外报道为活婴的1.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