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固有淋巴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自然杀伤(NK)细胞被认为是固有免疫系统中唯一属于淋巴谱系的细胞群体,然而近来研究揭示人和小鼠体内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固有淋巴细胞(ILC)。这些新发现的ILC群体主要分布于黏膜屏障部位,尽管数量较少,但在抵抗病原体入侵和维持组织器官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ILC发育分化早期存在着共同前体,但在后期阶段受不同转录因子调控,成为表型和功能不同的ILC成员。不同ILC亚群有着不同的细胞因子分泌谱,依据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分类方法,ILC家族可以分成三类。ILC多样性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固有免疫的内涵,也为我们研究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联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是一群来源于共同淋巴前体(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CLP),具有固有类细胞特征的淋巴细胞。ILC由多种细胞亚群构成,主要包含NK细胞、Th2ILC和RORγt+ILC,参与组织构建、修复和再生,维持组织稳态,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抗致病菌、寄生虫感染。本文就各类ILC的表型、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1背景固有淋巴细胞(ILCs)已成为先天免疫中的重要细胞群,并在淋巴组织形成、组织重塑、组织基质细胞内稳态及宿主对抗感染和炎症反应的调节中发挥复杂的作用。与适应性淋巴细胞相比,ILCs在淋巴组织中相对较少,它们主要寄存于屏障表面,例如皮肤、肠、肺、脂肪以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1,2])。与经典的淋巴细胞相比,ILCs有三个主要特征:(1)  相似文献   

4.
固有淋巴细胞(ILCs)是一群参与固有免疫的异质性淋巴细胞,多分布于黏膜屏障部位,接受局部微环境细胞因子的信号后,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其他介质,发挥早期的免疫监视和免疫调节作用。ILCs细胞多为组织驻留淋巴细胞,参与黏膜免疫的形成,在淋巴细胞的发育、组织损伤的修复及上皮屏障的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数量或功能异常,将参与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哮喘、过敏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鉴于不同ILC亚群在免疫监视、组织修复、稳态维持和炎症应答中的重要作用,ILCs细胞有望成为免疫治疗或炎症相关疾病治疗的靶点。本文就ILC细胞亚群的表型、发育和功能特点、ILCs细胞在炎症、组织稳态和修复中的作用、与自身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关治疗策略等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D226在小肠3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3)上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小鼠CD226在ILC中的表达。分离正常C57BL/6J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流式细胞术检测CD226在ILC1和ILC3上的表达。构建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肠炎模型,观察CD226在ILC3上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小鼠小肠ILC1和ILC3均表达CD226;肠炎模型中ILC3所占比例降低,但CD226在ILC3上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小鼠小肠表达CD226,DSS诱导的肠炎模型中虽然ILC3比例降低,但CD226在ILC3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小鼠肠道(包括小肠和结肠)黏膜固有层3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3)检测与分析的方法。方法小鼠麻醉后分离小肠和结肠组织,利用不同的消化液分别获得小肠和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悬液,通过CD45+CD3-CD90.2+RORγt+流式分析策略检测ILC3比例,通过IL-23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ILC3的IL-22表达水平。结果小肠和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成功分离,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ILC3细胞分群显著并明显表达IL-22。在小肠和结肠中,ILC3在淋巴细胞中的占比分别为(8.30±2.42)%和(1.43±0.34)%,IL-22+ILC3在RORγt+ILC3中的占比分别为(38.98±8.76)%和(85.86±1.72)%。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小肠和结肠黏膜固有层ILC3的检测和分析方法,为相关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固有淋巴细胞(ILCs)亚群如ILC1和ILC2(分别为适应性免疫应答中Th1和Th2的映像)对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临床慢性乙肝(CHB)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和肝组织,运用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CHB患者中ILC1和ILC2的频率、Ⅰ型和Ⅱ型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并与CHB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HB患者总ILCs中,ILC1转录因子T-bet、效应细胞因子IFN-γ、ILC1分化相关信号通路分子IL-12/IL-12R水平均显著升高。升高的ILC1亚群频率与CHB患者肝损伤显著相关,但与替比夫定疗效无明显关联。虽然ILC2相关的转录因子、细胞因子等在CHB中也升高,但升高的幅度均低于ILC1细胞。而且,ILC2细胞活性与HBV拷贝或肝损伤均没有显著关联。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了ILC1在CHB病理过程中的潜在促炎作用,以及ILC1及其相关分子可能是CHB诊断、预后甚至治疗的潜在干预靶标。  相似文献   

8.
正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粘膜免疫的重要介质,1类固有淋巴细胞(ILC1细胞)和3类固有淋巴细胞(ILC3细胞)已经被证明具有功能可塑性。Jonathan等发现2类固有淋巴细胞(ILC2细胞)在传染性疾病或者毒性物质侵害反应过程中也表现出表型可塑性,其特征是可以明显降低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以及随后对ILC1所产生的干扰素α(in-  相似文献   

9.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Ⅱ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近期发现的新型固有淋巴细胞群体,主要分布于肺脏、肠道、皮肤等黏膜组织,在IL-25和IL-33的刺激下能够产生IL-5和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ILC2s在呼吸道抗感染免疫以及过敏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备受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中,ILC2s是Th2型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可以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同时在抗寄生虫、病毒感染以及组织修复过程中,ILC2s也发挥重要功能。因此,在ILC2s的表型、发育和功能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ILC2s的界定、分类以及发育调控,并特别关注了ILC2s在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稳态维持和肺脏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牟密  胡超  徐国纲 《现代免疫学》2020,40(2):171-173
调节性固有淋巴样细胞(regulatory innate lymphoid cell,ILCreg)是ILC的一个亚群,通过分泌IL-10、TGF-β等细胞因子调控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以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抵抗病原菌和调控炎症。ILCreg在减轻过敏性肠炎、哮喘等自身免疫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将对ILCreg的发现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近些年,尽管对Th2型免疫反应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但Th2细胞初始分化的过程及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最近的研究发现一群新的固有免疫细胞,界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被称为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s)[1]。其中,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2,ILC2s)与Th2细胞功能相似,能快速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在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哮喘患病率在世界多地区呈现快速上升。其发病机制与复杂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相关。屏障系统如气道上皮细胞接受刺激,分泌介质,传递信号活化局部组织微环境中天然免疫系统细胞,如天然淋巴样细胞(ILC),及许多效应分子被上调或下调。这些免疫微环境的改变与获得性免疫系统交互作用而启动疾病过程。其中2 型ILC 能与神经递质相互作用提示神经系统与区域免疫系统交互作用调节局部组织功能。有证据显示表观基因组变化、黏膜微生态改变等, 均参与疾病始动、发展及转归。对疾病表型的更深入认识,能有助于从根据病人疾病表型选择治疗,而转向根据疾病机制选择适合治疗方案的病人。此外,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均需要有更多更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实验研究也需要更能真实映象人体的实验模型。本文综述这些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黏膜组织包括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 ,与皮肤一起形成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界面 ,黏膜免疫是免疫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在成人 ,它保护着 4 0 0m2 左右的黏膜面 ,至少是皮肤面积的 2 0 0倍[1] 。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相隔的最大屏障 ,也是外源抗原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 ,机体大多数淋巴组织 (>5 0 % )与黏膜系统有关[2 ] 。1 黏膜免疫1 1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l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 ,MALT) 与黏膜表面相关的淋巴组织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是产生黏膜免疫球蛋白lgA的B细胞主要分布的部位 ,主要指派氏集合淋巴结 ,包括…  相似文献   

14.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及黏膜下存在无结构、散在的淋巴细胞。有结构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存在于回肠末端及支气管黏膜下。其最具特征的结构为Peyer斑(Peyer’s patches,1667年首先由Peyer描述而得名)。有结构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淋巴结的淋巴组织结构相似,但无包膜。单个Peyer斑呈卵圆形,由生发中心、帽区及宽阔的边缘带B细胞构成。其外围为相邻的副皮质区样的T细胞区。边缘区的B细胞可进入覆盖Peyer斑的圆顶区上皮内(这些上皮内的B细胞与小肠其他部位上皮内的T细胞有别)。此外,固有膜内的浆细胞也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一个组成成分。概括起来,  相似文献   

15.
组织细胞/网状细胞(Histiocyte/reticulum cell)是一群广泛分布于淋巴组织及其它器官、光镜下形态相似而不易区分的细胞群。近年来,经电镜、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功能研究证实,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Favara等将组织细胞分为两大系统,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nclear-Phagocytic System,MPS),树突状细胞系统(Deudritic Cell System,DCS)。对树突状细胞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它含有:(1) 淋巴组织T区指状突  相似文献   

16.
HIV感染消化道黏膜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表明,黏膜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称为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MIS分为两大部分:有结构的黏膜滤泡和无结构的弥散淋巴组织。抗原由黏膜滤泡进入MIS,被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处理并提呈给T、B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散淋巴组织,并在此发挥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花粉症患者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外周血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亚群表达水平、功能变化及其胞内STAT6信号通路水平变化。方法纳入10例花粉症患者、10例尘螨致敏哮喘患者以及12例健康儿童,分别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和非发作期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其外周血ILC2细胞及其胞内Th2型因子水平变化。分选各组外周血Lin-细胞亚群,体外给予前炎症因子(IL-25和IL-33)刺激培养7 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5和IL-13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总蛋白质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症患者外周血ILC2细胞表达水平[(23.09±7.86)%]显著高于尘螨过敏哮喘组[(6.84±3.85)%]以及健康对照组[(1.69±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发作期,花粉症患者外周血ILC2细胞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1.30±2.45)%],但依旧高于同期的尘螨致敏哮喘组[(3.76±1.96)%]以及健康对照组[(1.32±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症患者外周血IL-13+ILC2[(6.94±3.16)%vs(4.17±1.98)%,P<0.05]、尘螨致敏哮喘患者外周血IL-13+ILC2[(1.89±0.70)%vs(1.44±0.55)%,P<0.05]均显著高于非发作期。体外给予IL-25或IL-33刺激,均可以上调花粉症组和尘螨致敏哮喘组培养上清中IL-5和IL-13的水平,且当联合应用IL-25和IL-33可以协同放大此种刺激效应。Western blot证实应用IL-25和IL-33协同刺激可以显著上调花粉症患者组Lin-细胞胞内STAT6磷酸化水平。结论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症患者体内ILC2细胞数目及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花粉症患者在短时间内临床症状出现或急性加重的另一诱因。  相似文献   

18.
口咽淋巴组织群的抗病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咽部淋巴组织群的作用长期以来被忽视,近年来研究发现,口咽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在机体抗病毒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口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而且分布集中,腭扁桃体、咽扁桃体,舌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等淋巴组织构成“韦氏环”,对外来物质构成一个强大的淋巴关卡,本文就口咽部淋巴组织群的解剖结构,细胞构成,免疫学特性及抗病毒作用等方面进行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二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是一类表面缺乏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的固有免疫细胞,可被IL-33、IL-25及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等细胞因子活化而释放二型细胞因子,如IL-5和IL-13,进而发挥抗寄生虫感染作用。研究发现,ILC2的过度激活与哮喘、皮炎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抑制ILC2的活化已成为治疗ILC2诱导疾病的重要策略。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重要的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CD4+T细胞亚群,在改善炎症性疾病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Treg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ILC2的活化从而缓解炎症性疾病进程。本综述总结了Treg调控ILC2活化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炎症性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以期为深入研究炎症性疾病中Treg与ILC2的相互作用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黏膜部位是诸多病原体入侵的门户,近些年来新发的传染病大部分都是通过黏膜部位传播,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流感等。面对各种外来病原体的不断入侵,免疫系统在黏膜部位也采取了多样的抵御措施[1],如分泌防御素、黏蛋白以及趋化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的归巢[2]。在黏膜部位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记忆是近些年来黏膜免疫的重要目标。记忆T细胞是免疫记忆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形成经历了抗原特异性克隆的增殖、收缩和记忆3个时相,只有少数细胞最终成为长效记忆性T细胞。与初始T细胞相比,记忆T细胞活化阈值很低,不需要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协助;其维持与效应T细胞不同,不需要抗原的持续存在[3]。根据能否产生速发性效应功能以及归巢受体的表达,可将记忆性CD8+T 细胞分为两群:中心记忆 T 细胞( central memory T cell, TCM )和效应记忆 T 细胞( effector memory T cell, TEM )。 TCM(表达CCR7和 CD62L分子),主要分布于淋巴结和脾,介导反应性记忆,再次接触抗原时迅速增殖,不直接行使效应功能;而TEM不表达归巢到淋巴结的分子CCR7和CD62L,主要存在于脾和淋巴组织以外的器官和组织[4],不断参与周身循环[5],可迁移至外周炎症组织显示速发性效应功能,增殖能力较低,介导保护性记忆。目前大部分对于记忆T细胞的理解主要是来源于对位于血液循环以及淋巴组织中的T细胞的研究。近年研究发现一种分化更为完全的记忆T细胞,因其长期存在于病原体感染过的组织部位而被命名为组织原位记忆T细胞( 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 , TRM )。 TRM不参与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循环[4],在感染早期建立,其维持不需要外周循环中的TEM以及TCM的补充,并且为局部组织提供免疫保护。与TEM相比其在表型、功能特征以及组织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实验表明这群定居在外周组织中的记忆T细胞在对抗局部感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TRM的发现、定位、功能以及诱导与维持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