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比较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西京医院行单节段ACDR和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ACDR组(n=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3~58岁(44.0±7.5岁);采用Discover假体,C4/5 2例,C5/6 17例,C6/7 2例。ACDF组(n=25例)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33~63岁(48.2±8.5岁);C3/4 1例,C4/5 3例, C5/6 18例,C6/7 3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5年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利用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测量和评估ACDR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末次随访时的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DR组随访时间138.9±12.0个月,ACDF组随访时间136.9±10.8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上肢痛VAS评分、颈痛VAS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R组术后3个月、1年、2年时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R组末次随访时13例(61.9%)手术节段发生HO,其中McAfee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3例。ACDR组17个(40.5%)邻近节段发生退变,ACDF组34个(68.0%)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无二次手术患者,ACDF组2例因ASD导致二次手术。两组二次手术率有统计学差异(0 vs 8%,P<0.05)。结论:与ACDF术式相比,单节段ACDR治疗颈椎病能够获得一致的、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并在减少ASD发生方面具有优势。然而,随时间延长ACDR手术节段HO发生率较高,造成手术节段活动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I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上肢痛VAS[SMD=0.15;95%CI:(0.06,0.25),P=0.002]、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1;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RR=1.08;95%CI:(1.04,1.11),P0.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DR组(采用ADR治疗,47例)、ACDF组(采用ACDF治疗,4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JOA评分及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右侧屈曲测定值ACDF组均大于ADR组(P 0. 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ADR组低于ACDF组(P 0. 05)。结论 ADR和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而A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96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行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颈椎平均活动度(4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4.9)°,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固定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患者颈椎固定时间及恢复健康的时间,并可保证术后颈椎活动度在正常水平,增加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疗效明确,但因责任节段融合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压力及未融合节段活动范围增加,导致术后手术关节活动度(ROM)欠缺、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加速等。针对融合术式存在的弊端,非融合技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应运而生,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疗效可靠,可在完成神经减压后保留手术节段ROM,恢复椎间盘高度,降低邻近节段ASD的发生率,克服了ACDF的固有局限[1-3]。CTDR有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4],而ACDF的禁忌证较少,2种术式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自2005年开始,多个研究中心围绕CTDR和ACDF的疗效优良率、关节ROM、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等方面展开分析比较,得出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相似的结论[5-9],甚至有部分研究认为CTDR疗效优于ACDF[10-12]。但因随访时间短,对于CTDR的疗效和预后仍存在争议[10,13]。近年来,诸多研究[14-19]在比较CTDR与ACDF预后的同时,还围绕2种术式的医疗支出、恢复周期、运动功能等展开讨论,为术式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9例,年龄30~62岁,平均46.7岁。其中12例采用CADR治疗(CADR组),15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所有患者有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病程1~1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价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应用Odom标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记录疼痛级别,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7例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30个月)。术后1周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5例,良10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19);末次随访时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12例,良3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1.000)。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肢VAS评分均明显缓解(P<0.05)。术后1周:CADR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3.58±0.79下降至0.58±0.51(P<0.05),NDI指数由术前的(23.42±6.36)分下降至(5.42±1.68)分(P<0.05),而ACDF组下降不明显。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部VAS评分、NDI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obi-C CADR保留了减压节段的运动,允许患者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术后早期即可显示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常规ACDF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55例,女34例,年龄(52.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7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接受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或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融合组).其中置换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2~62岁,平均(45.2±6.2)岁;融合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33~60岁,平均(45.8±6.4)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及影像学评估。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个月。颈痛、上肢痛的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后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躯体评分、精神评分术后均有明显上升(p<0.05),置换组优于融合组(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中1例患者在6个月时椎体后缘周围出现异位骨化,1年随访时暂无融合现象;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Activ 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能减少邻近节段退变,远期效果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融合术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比较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 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 1月 至 2010年 3月, 8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 44 例)或 ACDF手术(融合组, 43例)。分别在术前, 术后 1周, 术后 3、6、12及 24个月, 对患者进行疼痛视 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脊髓 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36, SF-36)的评估及影像学评估, 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 术情况。结果 78例患者获得平均 12.4个月(6~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颈痛、上肢痛 VAS和 JOA评 分, 术后各随访点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SF-36躯体评分、精神 评分术后各点较术前有明显上升(P0.05), 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 92.1%。置换 组中 3例患者在 3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 1例患者在术后第 3天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 2例患 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单节段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 症, 与 ACDF手术一样使患者症状缓解明显, 且对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6个月)、16.1±3.2(3年),O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对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12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5例颈椎退行性疾病,并进行了5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曲度。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5(60~65)个月。术前FSU曲度为(0.28±4.69)°,术后即刻为(2.09±4.15)°,末次随访时为(1.97±4.10)°;手术前后FSU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7,P=0.003),且术后即刻FSU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3),但末次随访时FSU曲度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2例FSU后凸10°(即FSU曲度-10°),术后置换节段仍存在后凸畸形。结论采用Mobi-C假体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可以部分矫正置换节段的后凸畸形,术后置换节段曲度维持良好,但对于术前FSU后凸10°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不建议行该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3-01-2011-09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ACDF术治疗。采用JOA17分法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评估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58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术后1周JOA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的优良率分别为89.1%和84.4%。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2008年1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并获随访的2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具体方法为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三面皮质自体髂骨或钛质网及椎间融合器(cage)填充切除病椎之松质骨置入,钢板固定。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并发症,随访18月~72个月。术后18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5.2%,其中优11例,占39.3%;良9例,占32.1%;中8例,占28.6%;结论采用该术式的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恢复和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坚强固定达到即刻稳定,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颈椎融合结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单椎体次全切颈椎融合结合相邻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ADR)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2011年3月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带锁钛板内固定(ACCF),结合相邻单节段椎间盘切除Mod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CADR)治疗19例三节段颈椎病.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26.5个月(12~36个月),融合节段均得到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9.6±1.7)分,末次随访为(14.4±1.1)分(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0.1%.术前VAS评分(7.1±1.1)分,术后(1.0±0.7)分(P<0.05);术前NDI(40.4±3.7)分,末次随访降至(9.3±2.2)分(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前活动度为(16.0±3.3)°,末次随访时(15.6±3.1)°(P>0.05).结论 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结合颈椎融合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有效可行,减压彻底,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减少术后相邻节段出现退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7月采用CTDR治疗并获10年以上随访的31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影像学资料评估C2~7 Cobb角、节段活动度(ROM)、椎间盘退行性变Pfirrmann分级及异位骨化(HO)McAfee等级。记录术后神经功能恶化、脑脊液漏、HO、人工假体相关并发症、邻椎病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0 ~ 138(128.26±5.82)个月。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无明显变化;VAS评分、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ROM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及非邻近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邻近节段及非邻近节段Pfirrmann分级均较术前显著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发生HO 12例(38.71%),包括McAfee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6例;随着时间延长,HO发生率趋于稳定,但McAfee Ⅲ级比例仍持续升高。术后出现假体下沉前移2例(6.45%),置换节段ROM均轻度下降,无神经功能恶化或后凸畸形,未予外科处理。结论 CTDR在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保留手术节段ROM方面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虽有HO、假体相关并发症及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发生,但并未导致邻椎病、神经功能恶化或后凸畸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单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结果 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5月连续治疗的59例单间隙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Bryan组)和前路减压融合固定组(ACDF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数据,同时分别于术后6周和3、6、12、24个月应用颈痛、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部功能异常评分指标(NDI)、影像学测量手术节段及整个下颈椎的过伸过曲位角度变化等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3个月,两组颈痛VAS、N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随访时点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Bryan组置换节段正常活动范围存在,ACDF组置换节段无角度变化;整个下颈椎的屈伸范围,Bryan组在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而ACDF组在术后6周和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中期随访结果显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保持了病变节段正常的屈伸活动范围,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手术后短期内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内固定、植骨融合以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36±9.6)个月。置换间隙平均活动度术前为13.8°±6.5°,末次随访时为12.5°±5.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9.5分±1.5分,术后4个月时为14.2分±2.2分,平均改善率62.7%±11.2%,其中优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及断裂,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固定融合节段,同时又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并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2018年本院收治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CSM患者379例,其中133例采用传统单节段ACCF并ACDF治疗,并以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