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青蒿的植物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七七年前版均规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及青蒿(A. apiacea)。本文通过古医药文献考证、原植物、资源、化学成分比较及药理作用、疗效等讨论,认为其植物来源仅应以A. annua一种为正品。  相似文献   

2.
夏枯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夏枯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夏枯草最佳采收期,研究其全草的药用价值,并探讨夏枯草开发为保健蔬菜可行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高效液相法测定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方法测定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结果:夏枯草各部位中均含有活性成分,但是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结论:江淮地区夏枯草果穗最佳采收期在6月28日左右,其茎叶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末.夏枯草全株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金银花九丰一号和中花一号不同花期不同生长部位的药效成分含量,为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提取提供参考。方法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临沂产九丰一号和中花一号在不同花期的花和叶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九丰一号幼蕾期到金花期的绿原酸含量大于1.5%,中花一号除幼蕾期的其他时期均在1.5%以上,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九丰一号只有叶中的木犀草苷含量大于0.050%,中花一号大白期和叶的木犀草苷含量高于0.050%,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结论根据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综合分析,确定中花一号大白期为最佳采收期,确定九丰一号三青期到二白期为最佳采收期,叶中的木犀草苷含量最高,可充分利用金银花的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经药经方,精准用药,精准处方。《神农本草经》所言草蒿,即现今之青蒿Arlemisia apiceae Hance.、黄花蒿Arlemisia anaual L.全草为化学药"青蒿素"的提取原料,不能作中医用药之青蒿。《中国药典》2015年版删除青蒿,只收载黄花蒿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鉴定重庆地区家种青蒿与野生青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青蒿叶中的挥发油,通过GC-MC联用仪分析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2种青蒿中分离出94个成分,其中家种青蒿鉴定出60个,野生青蒿鉴定出58个,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1.04%和87.41%。结论分离效果好,鉴定组分准确,两种青蒿主要成分相同,但相对含量有差异,对重庆地区家种和野生青蒿的挥发油开发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青蒿虽药用、食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已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中,青蒿却有不同的名称,为了还原青蒿的药用、食用历史,对青蒿的记载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其药用、食用历史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为合理利用青蒿资源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黔产莪术的显微、理化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判定黔产莪术是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从而判定其能否作为莪术原料药材使用。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有关显微、薄层鉴定及吸光度、水分、灰分、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等检测方法进行测定。结果:黔产莪术符合广西莪术显微结构特点,吸光度高于0.45,水分少于14.0%,总灰分低于7.0%,酸不溶性灰分低于2.0%,醇溶性浸出物高于7.0%,水溶性浸出物量较醇溶性浸出物高,挥发油含量高于1.5%,姜黄素含量高于0.15 mg·g-1。结论:黔产莪术显微、理化特性符合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8.
不同采收时间的羌活相同部位挥发油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羌活进行不同采收时间的挥发油含量考察,分析近年来市场上多次出现不合格羌活挥发油的主要原因,为羌活的内在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005年版药典方法对野生和人工栽培的羌活进行不同采收时间的挥发油含量比较。结果:采收时间不同,挥发油含量区别较大,尤以秋末采收的含量较高。结论:提前采挖是导致市场商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大量采挖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产品质量大幅下降。要使羌活挥发油含量符合标准规定,应适时采收,同时建议适当降低药典对羌活中挥发油含量的标准规定。  相似文献   

9.
野生及栽培青蒿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分析野生青蒿及栽培青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野生青蒿挥发油中鉴定了2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8.2%;栽培青蒿挥发油中鉴定了2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9.7%。结论:两者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Shen YF  Shen XX  Wang CY  Jiang JM  Wang ZA  Yu XP 《中药材》2011,34(11):1682-1683
目的:研究罗勒从新疆引种到杭州后的生态适应性;研究不同采收期、干燥方式、不同部位的罗勒挥发油含量差异。方法: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的挥发油测定法提取罗勒挥发油。结果:晒干的干燥方式最有利于提取到更多的罗勒挥发油;9月3日采收的罗勒生物学产量最大;含油量罗勒花最高,而茎秆非常低。结论:罗勒完全能够适应杭州的生态环境,每年种植两季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只收获叶和花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得油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