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 男24例、女45例, 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 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 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 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 KSS), 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 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 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在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2例骨性关节炎严重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术前负重位膝内翻畸形平均34°,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为非包容性,依据AORI分型为Ⅱ、Ⅲ型,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包括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KSS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从术前(19.5±4.2)分、(16.2±5.4)分提高到术后(87.7±5.6)分、(85.4±8.3)分,分析术前及术后KSS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术中采取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针对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选用组合式金属垫块及假体延长柄,适度增加关节的限制性,可以转移力学负荷,增加假体的稳定性,最终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早期随访疗效。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15例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患者初次TKA中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7~76岁,平均(65.3±7.5)岁。左膝8例,右膝7例;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Rand分型均为Ⅱ型。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等,影像学评估有无假体及螺钉下沉、松动、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情况。结果采用门诊定期复查或电话方式随访,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5个月,平均(35.5±8.3)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无假体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46.47±3.02)分提升至(91.27±1.83)分,KSS评分由术前(45.73±3.28)分提升至(91.47±1.88)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85.33±5.81)°提升至(123.67±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均未出现假体及螺钉松动、下沉、骨溶解及骨水泥断裂等。1例术后6个月出现骨水泥-胫骨假体界面非进展性放射透亮线,继续随访2年,患者膝关节无明显不适,放射性透亮线无明显进行性加重。结论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初次TKA中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假体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1月,采用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2例(12膝)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60~77岁,平均71.5岁。骨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内骨折6例;关节外骨折6例,均为胫骨近端1/3骨折(4例为横形骨折,2例为短斜形骨折);合并腓骨中上段骨折2例;12例均为膝关节内翻畸形。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31.5±8.4)分、功能评分(33.3±9.0)分,膝关节活动度(65.6±9.6)°。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36.5个月。X线片复查示,胫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个月;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及感染征象。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为(90.5±8.9)分、功能评分(92.1±7.8)分,膝关节活动度(115.0±9.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40,P=0.000;t=32.120,P=0.000;t=8.728,P=0.000)。结论一期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骨折,能够恢复下肢力线,促进骨折愈合,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重度膝关节炎伴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19例重度膝关节炎伴胫骨平台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TKA治疗,评估患者术后3、6个月时膝关节屈膝范围及HS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95°~100°,HSS评分为82~90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伸范围100°~120°,HSS评分为85~96分,均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TKA治疗老年重度膝关节炎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好,满意度高,不增加额外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仍是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金标准,但随着假体制造工艺的提高,尤其是小梁金属在关节假体中的应用,逐渐克服了早期非骨水泥型TKA缺点,理论可获得更高的生存率,但其临床效果尚存争议。目的:比较非骨水泥钽金属一体化胫骨平台(tantalum monoblock tibial component, TMT)与骨水泥型胫骨平台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获得随访的44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选用同系列股骨假体的TKA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其中,234例患者选用TMT,共350个膝关节;206例患者选用骨水泥型胫骨平台假体,共332个膝关节;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关节活动度、KSS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SF-36评分、术后X线评价、并发症及中短期假体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ROM、KSS、VAS、WOMAC、SF-36等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TMT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发生率较骨水泥组低(P=0.03),术后其他并发症及假体生存率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影像学检查两组均未见>1 mm或进行性发展的透亮线,TMT组术后早期透亮线逐渐消失,展现出良好的骨长入特性;两组胫骨平台β角(胫骨假体内翻角)、δ角(胫骨假体后倾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骨水泥型胫骨平台比较,TMT并未增加TKA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失败率,二者在临床效果、影像学评价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应用TMT的患者PJI发生率较低,并展现出良好的骨长入特性,因而理论上可获得更高的长期假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收治的124例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UKA治疗。64例患者使用第2代LINK固定平台Sled假体(固定平台组),其中男18例,女46例;年龄50~83岁,平均(66.2±7.7)岁。60例患者使用第4代Oxford活动平台假体(活动平台组),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53~82岁,平均(63.4±7.1)岁。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功能评分、机械股胫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 mFTA),术后胫骨假体内翻角、股骨假体外翻角以及胫骨假体后倾角。结果 随访时间28~44个月,平均(36.0±7.3)个月。术后两组均未出现感染、衬垫脱位、骨折、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无菌性松动等并发症。Sled假体UKA术后胫骨假体内翻明显大于Oxford...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半径假体与多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8—2016-05诊治的60例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30例采用单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半径组),30例采用多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多半径组)。比较2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以及术后2年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4.2±1.4)年,单半径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术后2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多半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多半径假体,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对4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57膝)行TKA治疗,采用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KSS关节及功能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SF-36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摄双下肢全长片评估下肢力线。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60(54±4)个月。1例术后5个月发生膝前痛,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后缓解。随访期间所有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未见骨溶解、假体松动或下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ROM、KSS关节及功能评分、SF-36评分、下肢力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KA是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以缓解疼痛,纠正畸形,恢复下肢力线,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nderson骨科研究所(Anderson orthopaedic research institute,AORI)骨缺损分型Ⅱa型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短期疗效。方法8例(10膝)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患者,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61~79岁,平均(68.8±6.7)岁。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所有病例均采用胫骨内侧矩形金属垫块复合胫骨托延长杆,2例(2膝)联合应用自体骨移植重建胫骨缺损,定期复查X线片,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25.16±5.04)分,术后末次随访(85.4±10.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86.1±11.4)°显著优于术前(61.37±10.2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并采用金属垫块联合延长杆重建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能矫正膝内翻畸形,为胫骨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随访膝关节功能较前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上海市东方医院骨科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20例(20膝)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初次单侧TKA,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或合并其他手术、药物成瘾、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它炎症疾病、膝关节感染或可疑感染。其中女15例,男5例;平均年龄(68.3±0.5)岁。对照组20例为采用多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置换。采用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KSS评分、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观察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及对照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比例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所有病例均无感染,松动及静脉血栓症,平均随访(4.1±0. 6)年。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等均显示良好。两组术后膝关节KSS评分(t=1.428,P <0.05)、膝功能评分比较(t =2.7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中期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适应证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2于济南军区总医院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55例(533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假体均为Biomet OxfordⅢ代膝关节内侧单髁系统。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4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5.3(48~120)个月。随访期间18膝(3.4%)聚乙烯衬垫脱位,6膝(1.1%)假体无菌性松动,10例(1.9%)胫骨平台下沉,6膝(1.1%)膝关节长期活动疼痛;术后25膝(4.7%)行翻修手术,假体生存率95.3%。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6.3±10.9)°,股胫角为(177.5±14.7)°,KSS临床评分为(92.1±11.1)分,KSS功能评分为(89.6±9.0)分,膝关节HSS评分为(89.6±9.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患者可获得长期稳定的膝关节功能,减缓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进展,但衬垫滑脱及胫骨平台下沉发生率仍较高,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胫骨后倾截骨对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应用胫骨后倾5°截骨(后倾组)进行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患者27例(27膝),男7例7膝,女20例20膝;平均年龄69.5岁.同期应用胫骨后倾0°截骨(非后倾组)57例57膝,男15例15膝,女42例42膝;平均年龄67.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术后两组胫骨后倾角、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KSS评分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4.3)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后倾组术后胫骨后倾角5.7°±2.1°,非后倾组0.9°±0.6°.后倾组术后关节最大伸直角度0.8°±0.3°,非后倾组1.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倾组术后关节最大屈曲角度115.7°±4.8°,非后倾组10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倾组术后KSS评分(87.6±5.9)分,非后倾组(83.3±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后倾截骨可以增加术后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但对最大伸直角度和KSS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观察PFC固定平台假体和RP旋转平台假体2种人工膝关节置换系统治疗成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54例(58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其中固定平台组28例(30膝);旋转平台组26例(28膝)。结果所有患者均获3~54个月随访,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均能直立行走。末次随访时固定平台组、旋转平台组膝关节评分(HSS)与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为(87.20±8.12)、(86.34±6.39)分和(106.73±6.24)°、(107.12±4.5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C与RP假体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早期假体生存率较满意,术后两者对膝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的假体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0年12月至2018年1月行TKA治疗的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患者共13例(15膝),男6例,女7例;年龄51~69岁,平均60.4岁。其中双侧2例,单侧11例。根据患膝关节X线片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3年。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畸形矫正,假体均无松动、感染,膝关节屈伸功能及稳定性均良好。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3.3分提升到末次随访时的89.9分,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6.3分提升到末次随访时的86.2分。结论通过术前详细的手术规划,术中正确处理软组织平衡、骨缺损修补、关节力线恢复、假体选择等问题,术后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及药物治疗,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患者可以通过TKA获得良好的近期、中期疗效,膝关节Charcot关节病并非膝关节置换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聚丙烯网状补片加强缝合辅助修复3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髌腱断裂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7月,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于TKA术中或术后发生髌腱断裂。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58、63、69岁。2例有类固醇长期使用史。经Krackow法缝合(1例)或自体肌腱重建(2例)后,采用聚丙烯网状补片加强固定。记录并比较患者重建术后伸膝迟滞、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分别获随访10.4、11.0、6.5年。随访期间无感染和假体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TKA术中髌腱断裂患者膝关节KSS评分达90分,未见伸膝迟滞;术后髌腱断裂患者膝关节KSS评分达90、85分,残留伸膝迟滞5°、10°。结论 TKA髌腱断裂后选择聚丙烯网状补片加强缝合辅助修复,患者远期膝关节功能良好,但应用例数有限,其确切疗效仍需扩大病例数量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3月,对30例行初次TKA患者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男8例,女22例;年龄55~71岁,平均64.7岁。左膝17例,右膝13例。骨关节炎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病程9~27个月,平均14个月。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为(41.63±6.7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38.10±7.00)分。膝内翻畸形19例,膝外翻畸形11例。胫骨平台骨缺损根据Rand分型标准,均为Ⅱb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2个月,平均27.5个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90.70±4.18)分、KSS评分为(93.20±3.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14,P=0.000;t=–60.629,P=0.000)。X线片复查示,均未出现假体下沉、骨溶解、骨吸收、螺钉松动、骨水泥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严重膝内、外翻并发的胫骨平台骨缺损,简便、安全,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 2008年1月-10月收治72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37例采用固定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固定平台组),35例采用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活动平台组)。固定平台组:男8例,女29例;年龄57~76岁,平均69.6岁。左膝20例,右膝17例。体重55~92 kg,平均66.7 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7.6~37.3,平均26.2。病程3~22年。根据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标准评定膝评分(29.4±15.3)分,功能评分(33.4±16.8)分。髌骨评分(7.2±2.5)分,疼痛评分(2.5±2.2)分。Insall-Salvat(iI-S)指数为1.6±0.3。活动平台组:男9例,女26例;年龄58~73岁,平均68.2岁。左膝30例,右膝5例。体重50~86 kg,平均67.9 kg。BMI为18.4~34.4,平均25.6。病程6~18年。KSS膝评分(30.9±14.7)分,功能评分(31.4±14.4)分。髌骨评分(6.8±3.1)分,疼痛评分(2.0±2.3)分。I-S指数为1.6±0.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术后活动平台组发生膝关节感染1例,膝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弹响3例;固定平台组发生膝关节弹响1例。两组末次随访时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适合角、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距离、髌骨移位距离及I-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固定平台组7例(18.9%)、活动平台组5例(14.3%)出现膝前痛。两组膝前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P=0.634)。术后出现膝前痛患者KSS膝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I-S指数与未出现膝前痛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术后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因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的患者,测量评价术前、术后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PSA),为TKA中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因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30膝24例术后HSS评分70分以上的患者,收集术前、术后X线侧位片的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DICOM格式的相片,测量髓内、髓外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结果]髓内参照法,术前胫骨内、外侧平台及术后假体后倾角分别为13.1°±3.3°,9.8°±3.5°,5.1°±2.3°,三者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髓内、髓外参照法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髓内参照法,术后假体后倾角和5°后倾截骨标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不同,术中胫骨截骨应符合髓内参照法5°或髓外参照法8°后倾截骨标准,以恢复包括关节软骨、半月板在内的后倾角度,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伴有高位髌骨的重度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伴有高位髌骨的重度骨性关节炎病人13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通过改变胫骨平台线的高度来调整髌骨的相对位置,测量手术前后髌骨关节面最下点至胫骨平台线的垂线长度,计算其与髌骨关节面长度的比值,即Blackburne-Peel(BP)指数,并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进行评分。结果 1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术前与术后BP指数及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调整髌骨相对高度,纠正下肢力线,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治疗伴有高位髌骨的重度骨性关节炎,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