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Singh指数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外科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2005年7月~2006年7月本院7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男26例,女44例;平均74岁。术前均按Singh分级,3~6级者共65例,均施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1、2级者共5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结果]55例获临床随访(平均15个月),内固定组中4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螺钉切割、股骨颈吸收。关节置换组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应用Singh指数对骨质疏松程度评级对于指导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Singh指数预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为发现高危人群提供简便廉效的方法.方法 本文统计了888例因受轻微外伤致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情况,拍骨盆正位片并用Singh六级分类法统计股骨上端骨小梁级数,并对骨折进行分型;运用SPSS软件探索不同性别、髋部不同骨折部位之间Singh指数分级差异;年龄、骨折分型与Singh指数的等级相关性等.结果 男性平均级数4.11±1.52,女性平均级数为3.08±1.40;股骨颈骨折患者为3.60±1.54,而粗隆间骨折的平均级数为3.12±1.43;两组数据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示P=0.000,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Singh指数具有非常显著地正相关性;而骨折分型方法中只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与指数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结论 Singh指数可作为有效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的方法,尤其是对女性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大的预示意义;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高危因素,其判断标准是股骨上端骨小梁级数下降男性低至Ⅳ级,女性低至Ⅲ级.  相似文献   

3.
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生于老年人,放射影像学诊断要注意骨折线方向、小转子是否累及、骨折粉碎和移位程度,可用Evans分型、Jensen改良的Evans分型、AO分型等重点在于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手术治疗、牢固固定是目前基本治疗原则,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如DHS)、髓内固定(如Gamma钉、PFN)两大类。外固定支架仅用于严重多发创伤与老年体弱多病者,人工关节置换仅用于严重粉碎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是否累及小转子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5例行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累及小转子分为观察组(累及小转子,33例)和对照组(不累及小转子,32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疼痛VAS评分、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髂腰肌肌力。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首次完成直腿抬高时间、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对照组均早(短)于观察组(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1 d、3 d、1周、3周、6周及3个月疼痛VAS评分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Harris评分及ADL评分:术后1、6周及3、6个月对照组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髂腰肌肌力:术后3 d、1周、3周、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照组均强于观察组(P<0.05)。结论 未累及小转子的股骨转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探讨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患者的内固定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组(A组=60例)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B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术后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以及1年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以骨折延迟愈合、螺钉切出股骨头、髋内翻为主;B组患者以骨折延迟愈合为主;此外两组中各有少数患者出现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并发症,对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利于并发症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探讨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患者的内固定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组(A组=60例)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B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术后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以及1年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的并发症以骨折延迟愈合、螺钉切出股骨头、髋内翻为主;B组患者以骨折延迟愈合为主;此外两组中各有少数患者出现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治疗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并发症,对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利于并发症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2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获13~72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4.0%。215例患者中31例出现内固定相关术后并发症,其中髋内翻14例,主要发生于股骨转子内后方存在明显骨折碎裂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12例,为骨折累及股骨距及小转子,术中做软组织广泛剥离、骨折复位固定的患者;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并螺钉穿入髋关节腔5例,其中3例再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分。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在,而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复位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对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老年转子间按骨折共35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和非输血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358例患者中,共168例术后输血,占46.9%。单项因素比较显示,输血组患者较非输血组年龄更大[(80.7±8.5)岁vs (76.6±8.7)岁, P<0.001]、BMI更小[(20.7±3.3) kg/m2vs (21.5±3.7) kg/m2, P=0.015]、高血压占比更高[(105/63) vs (93/97), P=0.010]、骨折类型更严重[A1/A2/A3,(40/93/35) vs (80/83/27), P<0.001]、手术时间更长[(122.9±56.6) min vs (101.4±30.5) min, P<0.001]、术中出血量更多[(258.3±218.9) ml vs (130.5±94....  相似文献   

9.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起动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及随访86例患者术后2年内的死亡情况.结果 本组119例患者中,术后30 d内发生并发症者39例,占32.8%(39/119),其中术前无严重内科疾病者9例,占7.6%(9/119),其余30例术前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占25.2%(30/119).72例合并1种内科疾病的患者中,术后18例发生并发症;27例合并2种内科疾病的患者中,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6例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的患者中,术后2例发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21人次,占并发症的48.8%(21/39).2年内死亡24例,其中住院期间死亡5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5例,术后3~6个月死亡8例,术后6~12个月死亡4例,术后1~2年死亡2例.结论 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数量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肺部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起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偏心距的改变对关节疼痛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行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且符合筛选标准共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患侧与健侧偏心距的差值分为3组,其中34例术后患侧偏心距较健侧小5 mm(减小组),32例术后患侧偏心距与健侧差值在-5~5 m...  相似文献   

11.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再手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再手术的疗效。方法8例DHS内固定失败拆除原内固定,采用Simth-Nephew重建钉内固定6例、AO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内固定2例。全部病例均做了自体骨移植。2例骨质疏松严重病例在股骨颈内用骨水泥加固。结果经5~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髋内翻纠正。无股骨头坏死及内固定失败病例,所有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严重骨质疏松和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DHS内固定应慎重,DHS内固定失败后,采用重建钉或PFN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死亡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35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至手术时间、合并内科疾病,以及入院时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营养状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筛查患者术后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内固定术后2年内共27例(20.0%)患者死亡,其中16例(11.9%)于术后1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内科疾病数量、入院时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是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死亡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和术前白蛋白35 g/L是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高,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尤其是高龄、合并内科疾病较多和低白蛋白患者,应综合评估围术期风险,加强围术期管理,以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股骨转子间骨折非常常见,其不同于股骨颈骨折,作为关节囊外骨折,极少出现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本科收治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8岁,行走时摔伤致右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4h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否认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性髋部骨折与Singh指数和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性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56~82岁,平均(67.3±12.5)岁。对照组48例,为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男25例,女23例;年龄54~79岁,平均(68.2±11.8)岁。测量两组受试者Singh指数及股骨颈轴长(FNAL)、颈干角(NSA)(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性髋部骨折患者与对照组比较Singh指数明显降低,FNAL长于对照组,NSA较对照组大。结论 Singh指数和FNAL及NSA可以提高对老年性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龚延海  丁国正  程文静 《中国骨伤》2022,35(11):1070-1073
目的:探讨初次转子间骨折时腰大肌区域面积与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7例在首次骨折时进行腰椎及髋部CT扫描,根据对侧髋部是否发生骨折分为两组,其中对侧髋部骨折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82.30±5.66)岁;非对侧髋部骨折组74例,男32例,女42例,年龄(79.70±5.84)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白蛋白值,骨折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Barthel指数、术前合并内科疾病,以腰大肌指数(Psoas major index,PMI)比较两组术前CT腰大肌面积,评估初次骨折时腰大肌面积与对侧髋部骨折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2年以上,两组的PM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PMI与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641,P=0.018)。结论:对侧髋关节骨折患者腰大肌区域面积存在差异,故腰大肌面积可作为对侧髋部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多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证,从而找出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从1991—2001年共收治病例140例,采用瑞士动力髋螺钉(Richard钉)、单臂外固定支架、麦氏鹅头钉、AO角度钢板内固定治疗及骨牵引保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从中分析出治疗效果的优劣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多少。结果:Richard钉固定最稳定,承载最大,治疗优良率最高,发生的并发症最少;其次是外固定支架,角度钢板及麦氏鹅头钉。结论:保守牵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经济、安全、简单,但长期卧床易导致并发症且易发生髋内翻,治疗优良率低。对于采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应首选动力髋螺钉。对于不能忍耐较大手术的患者,应尽可能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少数用Richard钉及多功能支架难于固定的患者,可采用AO角度钢板固定。而麦氏鹅头钉因其结构不够合理,固定强度不足,术后并发症多,应放弃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2012年2月~2014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 Tan)治疗2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65~86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根据Tronzo-Evans分型标准:Ⅰa型2例,Ⅰb型5例,Ⅰc型13例,Ⅰd型2例,Ⅱ型3例。合并症:糖  相似文献   

18.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对 5 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DHS治疗。结果 全部 5 2例患者经 6~ 18个月随访 ,平均 12个月 ,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 ,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优良率为 94 .2 %。结论 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具有操作简便 ,手术损伤小 ,固定牢固 ,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20.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病人,多合并全身疾病,长期卧床易引致心肺功能下降,心脑血管意外,通过手术固定可早期床上活动,减少合并症发生。我科1996~2003年应用DHS治疗转子间骨折86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