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围绕保健食品定位、原料、保健功能管理三大问题,客观分析了以往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社会上流行的观点,从法律、现实、国外管理情况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解读,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及依据,并明确作者本人观点;对保健功能管理改革方向与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期望相关内容对主管部门及有关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顾彝族医药基础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在彝族医药临床治疗中运用的研究文献,发现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的\"哎哺\"学说,\"五行与五脏\"、\"二气六路\"的经络学说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和阐释人体的生理及病理不清的问题。临床上,彝族医药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症状的表层上,缺乏对疾病的机制认识;其理论与临床运用脱节,药物及配方使用原理不清。提出加大彝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力度,传承彝医药专家的理论和经验,开展现代化研究以证实彝医药的基础理论观点等解决方法。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并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前言:糖尿病足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医疗耗费大、临床疗效差、愈后易再发.所以,就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有可能为我们面临的难题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4.
中药农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关乎中药农业发展走势的大问题,涉及到受教育类型及其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的施教策略。从受教育者和施教者两方面研究进一步强化措施,显然有利于开发中药农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提高对中药农业人才培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加强其防治工作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单一疗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如何结合值得研究。其中几个关键问题值得关注:①针对病因特点,经济合理降糖;②控制危险因素,全面防治并发症;③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作为东北传统道地药材,其不仅用于临床疾病治疗,也广泛用于日常保健。近年来,以五味子为主的保健食品不胜枚举,其主要具有改善睡眠、修复肝损伤、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但五味子保健食品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平台上以“五味子”“五味子提取物”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基于五味子药材的传统功效和主要化学成分,结合现已通过审批的含五味子保健食品的功效和剂型,阐述五味子药材应用于保健食品的合规性、安全性及功效性,旨在为以五味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申报注册、功效研究等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和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源远流长的“药食同源”文化.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材料仍是中草药.文章介绍了我国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情况,并对中药类保健食品在功能性、安全性以及产品的工艺和质量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基于基因易患基础上,综合环境、免疫异常等多因素所致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欧美国家UC发病率约79~268/105[1],中国发病率大约11.6/105[2]。据报道UC患者结肠  相似文献   

9.
为响应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征求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意见的公告》,基于当前美容保健食品最亟待解决的功能声称界定的问题,通过整理历年国产美容保健食品原料、功能声称等信息,结合监管部门历年相关文件,分析美容功能演变与高频原料及功效/标志性成分的对应情况,探讨美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与原料、功效/标志性成分的联系,提出符合...  相似文献   

10.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我国民族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保健食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为加快保健食品开发的步伐,本文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了保健食品配方结构化数据库,并对有配方数据的26个保健功能的配方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每一个保健功能的常用原料及原料组合。在此基础上,选取每一个保健功能最常用的原料进行了关联规则方法的深入挖掘研究。本文的研究明确了各保健功能相应配方的常用原料及其配方特点,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保健食品配方的组方规律,可为保健食品的原料选择及配方研发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国现有保健食品注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比较国内、外主要国家保健食品相关产品管理制度特点,结合修订《食品安全法》的新要求,对保健食品注册制度改革、注册与备案制度的界定、备案制度的实施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对主管部门及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围绕慢性乙肝这一严重影响人类公共卫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开展中医药治疗的研究与探索,首先应肯定中医药治疗CHB具有临床疗效及优势,使其成为治疗CHB的主要方法;继而采用健康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运用正确的中医认识和思维方法,结合生物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病证结合的方法进行分阶段治疗;并选择宏观症状的改善和微观检查指标的应答及生存质量的提高为观察指标,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蒋天佑 《山西中医》2003,19(5):35-36
为进一步提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水平,有必要对有关问题作深入探讨。1.本病的中医病名以温疫较为适合;2.明确病因为温疫邪毒;3.要坚持内因外因辩证统一的发病观;4.谨守病机,把握防治的主动权;5.辨证准确,辨明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证、病体、病程、标本缓急、病邪种类、转归预后等;6.论治精当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由辨病到辨证,由单味药到配伍使用的“进化”阶段。中药复方作为中药配伍应用的一个具体表现,因其疗效确切显著,毒副作用小而发展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然长期以来,在近代科学“还原论”思想方法主导下,使复方的研究始终未能真正进人良性运转轨道,这是科学对科学的误解。虽然复方的研究文献已有很多,但未免有点不够深入,不够本质,脱离不了还原论的枷锁。其实,中药复方的研究应有自己的特色。“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辨证法。中药复方研究需要借助近代先进的科技,但不能单纯试图用西医药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中医药乃至复方,这未免有点教条。也只能造成两个不同思想体系的更多的不理解。中  相似文献   

15.
昆虫在医药保健品中的开发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上的昆虫约有100多万种,有500余种可以食用。据专家们预测,到21世纪,昆虫将成为仅次于微生物和细胞生物的第三大类蛋白质来源,因为昆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繁殖快,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营养结构合理,肉质纤维少。又易于吸收,并优于植物蛋白,为世界各国所关注。1 已投放市场的昆虫医药、滋补保健品 药品方面近年已完成药理、毒理和临床疗效研究,通过国家药政管理部门严格审查并获得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投入批量生产的昆虫类医药新产品主要有:①金水宝胶囊;②宁心宝胶囊;③百龄胶囊。以上3种药品均是利用冬虫夏草头孢霉种发酵生产的。其中“百龄胶囊”1993年获得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中药国家级新药称号;④蚂蚁乙肝宁片剂,是利用拟黑多刺  相似文献   

16.
“健康”已经成为全球性主流需求,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中医药国际健康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本文主要从法律方面入手,分析中医药国际健康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从立法、监管、政策、标准建设与认证等角度,提出若干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发的关键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医学相比,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研发一方面需要遵循路径制定的基本原则,另一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医标准化理论方法不足、共性技术缺乏、评价体系缺失等关键性问题,开展了中医标准化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提出了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明确了国际中医针灸标准发展现状,构建了以标准研制为主体的针灸标准体系,提出中医标准化基本理论,厘清了标准化研究中几个重要的关系问题;在方法技术方面,提出了"三证合一"的指南制定方法并得到应用,提出了中医证据分级标准及证据集合方案,构建了标准适用性评价方法,总结了标准化人才培养方法;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标准化导论》课程,提高了标准研制质量,推动了中医标准化发展,对中医标准研制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叶培汉  杨磊  何清湖 《新中医》2020,52(10):207-209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论述"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科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从构建理论体系,深化路径研究;开拓创新思维,丰富内涵外延;推进中西合璧,促进双向互补;完善学科体系,融入学科文化;找准学科定位,统筹视野融合等方面探索学科发展轨道。推进"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工作有其必要性,符合学科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在健康管理中心体检者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9年6月-2020年7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管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最后对比2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体检者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