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根据相关古籍文献推断当归道地产区,对当归现代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取文献中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化整合与分析。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古籍原文推断道地产区;针对不同产区当归药材制定检索策略,到CNKI检索相关文献,规范整合不同产地当归药材性状特征数据及化学成分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当归化学成分含量数据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考证本草古籍共14本、近代典籍1本,提取古近代产区26个,对应现代产地(省)8个,根据产地频次统计结果与古籍原文相关描述推断甘肃、四川为当归道地产区;共检索到性状文献75篇,化学1949篇。归纳道地产区当归药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含量数据多指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甘肃省、云南两省样品质量差异较大,其他产区差异相对较小。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641%,得到各产地当归质量综合评价函数:F=(43.609 × F1+31.137 × F2+15.895 × F3)/90.641。聚类分析结果将6个来源产地的当归药材划分为3类。结论:综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结论:甘肃为当归药材最优产区,四川、云南、湖北次之,河北、陕西产区当归质量不佳。该结果与当归本草考证研究所得道地产区有一致性,可为当归药材的道地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5.
栀子道地药材遗传关系的ISSR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来自江西省樟树、丰城、新干等3个栀子GAP基地的样品在DNA水平上的差异,了解栀子的遗传变异及其相互关系.为栀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实地考察.结果 10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58个位点,其中32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值为55.17%,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005 ~0.167,Shannon信息指数(J)变化范围在0.008~0.254,居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75.12%,居群间变异占总变异的24.88%,用NJ法建立聚类图大体上可以将栀子样品分为两组:第一组由樟树的样品组成,而第二组主要由新干和丰城的样品组成,内含樟树的个别样品.结论 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样品.遗传距离比较近·遗传上比较相似,说明栀子种源基本上来自当地,ISSR分子标记大体上可以将不同地方的栀子分开,产于樟树的栀子遗传多样性最高,可能种源相对比较广,丰城和新干的样品地理距离比较远,但是遗传距离却比较近,可能是各地之间存在相互引种现象,有少数樟树的样品在遗传上更接近丰城或新干的样品,除了种源交流外,在种下水平平行遗传突变也可能导致这种结果. 相似文献
6.
道地药材"道地性"与其活性成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地药材"或称"地道药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特定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的特称。它们在保证医药质量,保障药材供给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其活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药效的差异。本文列举并分析了几个对不同产地同种药材的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充分展示了道地药材与其活性成分间的密切关系,部分地揭示了道地药材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证怀牛膝、川牛膝的道地药材。方法:通过查阅怀牛膝、川牛膝的文献记载,考证怀牛膝、川牛膝的源流及分析历代医药学家对其功用、性状的描述。结果:历代本草文献所载的牛膝多指怀牛膝,并且自唐代始,大多以怀地产者为优;明清之后,始明确分怀牛膝、川牛膝,两者皆具有补益肝肾和行瘀达下的功效,但怀牛膝以行瘀达下为主,川牛膝以补益肝肾见长。结论:怀牛膝、川牛膝功用相似,但侧重点不同,临床使用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山药产地变迁,栽培加工技术发展,临床应用进行本草和历史文献考证。药用山药从使用野生品到使用栽培品经历了唐以前主要使用野生品时期;从宋开始到清中期山药栽培品与野生品混用时期;清中后期(大致18世纪)以来大部分使用栽培品时期。山药道地产区显现在明代,道地药材"怀山药"完全形成在20世纪初。道地药材怀山药的形成与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医家临床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栽培技术的进步解决了山药资源问题;现代采收加工技术的发明改进了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近、现代名医家的认知和临床应用,为道地药材怀山药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群体分析的角度更好地认识本草著作中道地药材的种类变化及产区变迁的整体情况。方法:选取我国不同时期的《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品汇精要》《药物出产辨》,共五部代表性本草著作,分别统计其收录的道地药材的种类、产区及变迁情况。结果:五部著作中共记载道地药材385种,不同著作记载道地药材种类的数量差异较大,《新修本草》仅42种,《本草品汇精要》多达240种;275种道地药材仅被一部著作记载,说明不同时期对道地药材种类认知不同;同时在两部及两部以上本草著作中收录的道地药材共110种,其中97种在不同著作中记载的道地产区不尽相同;后四部著作中所记录的道地药材,平均24.8%的种类相对于前一个时期的著作发生了产区变迁;通过分析得出了相对于前一个历史时期影响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的6种类型。结论:道地药材群体的种类和产区从古至今都在发生着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正本清源,对栀子的本草学的历史源流、应用沿革、品种概况及道地产区等的考证,认为历代本草收载的栀子概为茜草科植物Gardenia jasminoindes Ellis..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证有关百合的历代本草文献,查证其物候、形态、分布、栽培与市场流通情况,分析了百合的品种沿革、产地沿革以及传统质量评价方法;认为本草中优质的白花百合为野百合Lilium brownii及百合L.brownii var.viridulum,并进一步梳理了近代百合的基原植物学名变化过程,考证了产于湖南邵阳"形长味甘"的道地药材龙牙百合形成过程;推断清代开始出现栽培百合,卷丹因其广泛的适种性,渐成为百合商品的主流品种;本草记载中百合的性味功效变化,本质是百合的基原变化在临床上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建立栀子药材中环烯醚萜类和西红花酸类两大类主要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为全面评价栀子药材质量和整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nertsil ODS-SP(4.6nm×250mm,5μm)色谱柱,甲醇-0.1%甲酸水变波长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采用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药典版)对10批栀子商品药材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计算.结果:指纹图谱中共确立了20个共有峰,并通过与标准品比对,两个主峰分别鉴定为栀子苷和西红花苷-1,10批栀子药材的相似度在0.95~0.99.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可较全面地反映栀子的化学成分,为有效控制该药材的内在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收集西北道地药材化学成分质谱数据,建立公开免费获取的面向代谢组学的西北道地药材数据库,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快速鉴定和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实验测定收录原始数据,使用Mysql、Python、Django建立数据库。结果:建立了含有2410个化合物、2196条质谱数据的西北道地药材数据库,并通过甘草药材进行实例分析,应用所建数据库快速鉴定了甘草中28种化合物。结论:该数据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实用性,能有效促进中药代谢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川贝母最新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描述,为川贝母药材鉴别方法提供一定提升思路。方法:用性状观察,薄层色谱研究,含量测定方法对川贝母药材特点进行详细描述。结果:1)栽培品与野生川贝母在性状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栽培品鳞叶表面的颜色偏黄,有皱缩,稍粗糙,青贝的个体较大(可达4 cm);2)实际上市的栽培品中具松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暗紫贝母,具青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川贝母、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3)川贝母的薄层色谱特征主要与植物基源有关,有效成分结构类型相似但细微结构有差异;4)具有松贝特征的栽培品与具有青贝特征的栽培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建议将川贝母"栽培品"细分为"松贝栽培品"和"青贝栽培品"2种规格以便市场管理和临床应用,对川贝母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现行标准中总生物碱含量限度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道地与非道地黄芩的解热和抗炎作用,为对道地药材的药性特征认识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酵母致小鼠发热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评价不同产地黄芩的解热、抗炎作用.结果:10个产地的道地与非道地黄芩对酵母致热模型体温均有抑制作用,道地黄芩对体温的抑制率在61% ~53%,非道地黄芩在53% ~43%,其中6个道地产区黄芩对体温的抑制率均优于4个非道地产区.10个产地的道地与非道地黄芩均有抑制鼠耳肿胀作用,道地黄芩的肿胀抑制率在73% ~ 54%,非道地黄芩的肿胀抑制率在53%~ 34%,其中6个道地产区黄芩的肿胀抑制率均优于4个非道地产区.道地性排序分析表明,古代道地与现代道地黄芩的解热、抗炎作用均优于非道地黄芩,现代道地黄芩解热、抗炎作用强于古代道地黄芩.结论:不同产地黄芩均有解热、抗炎的作用,但作用强度不同,道地产区黄芩优于非道地产区黄芩,表明黄芩具有一定的道地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