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病症是临床常见病。面瘫是面部经筋受累的疾患,特别是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以经筋理论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好的疗效。1 经筋的结构和分布  《说文解字》将“筋”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  相似文献   

2.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病症是临床常见病。面瘫是面部经筋受累的疾患.特别是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以经筋理论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建文 《中医学报》2021,36(5):1006-1009
贝尔氏麻痹又称"面瘫".根据面瘫经筋病候特点,石学敏院士创立"经筋刺法",提出针刺治疗面瘫选穴以面部取穴为主,针对面部瘫痪肌群确立以经筋透刺和经筋排刺为主的治疗方法.主穴为: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太阳透颊车、太阳透地仓.所选穴位均是手、足三阳经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该刺法可以鼓舞阳经经气,健培气血,促进...  相似文献   

4.
膝骨关节炎属"骨痹"范畴,常责之于肾.从肝脾之"脏-腑-经-筋-穴"整体观论治膝骨关节炎有理论依据,即"肝主筋"脾主四肢主肌肉",膝骨关节炎恰恰是下肢筋肉之病变,归其所属;肝脾之生理特性以及肝胆脾胃之生理功能,对气血津液之生成、传输作用,可濡养筋骨;在理论与临床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肝胆脾胃四经之经穴均过"膝府",对膝关节有治疗作用;"膝为筋之府",从经筋理论来看肝脾二经筋亦与膝骨关节炎密切相关.因此,从肝脾之"脏-腑-经-筋-穴"论治膝骨关节炎,体现标本结合的治疗观以及由内而外的整体观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对于经筋病的治疗囿于“以痛为输”,缺乏整体观念。筋作为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经”有规律地联系在一起。经筋理论是由局部上升到整体的高度总结,其构成、分布循行与现代的肌筋膜链高度重合,为经筋“束节络骨,利全体之运动”“点-线-面-体”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即经筋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经筋结构、功能的整体性决定了其病理变化的整体性,由结筋病灶点产生,引发远端病变,最终破坏人体平衡,出现整体姿势异常。经筋病的治疗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影响规律,通过望整体姿势判断目标肌肉,使用针刺手法松解局部筋结,恢复正常整体姿势,则全身气血运行通畅,疼痛得以缓解,疗效立竿见影。  相似文献   

6.
面瘫又称“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本病多由脉络空虚,外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之脉络,而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单侧患病,口眼歪斜,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鼓颊和吹气,食物常滞留于患侧颊齿之间,喝水时水常从口角旁流出。笔者从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针刺按摩疗法治疗5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总结冯淑兰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经验.冯淑兰教授认为颈部经筋失衡是顽固性面神经炎的重要病机,治疗时除面部治疗以外更注重松解颈部及其两侧筋结等肌肉失衡点.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治疗点多选用枕部附着肌群、患侧乳突、颈椎棘突与横突压痛点,以松解颈部手足太阳与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为重点,恢复经筋正常形态,改...  相似文献   

8.
钱玉梅 《医学综述》2008,14(1):144-145
面瘫即颜面神经麻痹,中医上称之为"口僻"。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中医和西医两大类,文章就中医治疗方法中的针灸治疗进行探讨,着重综述针灸治疗的时机、针灸取穴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腰背肌筋膜炎属“经筋病”,本文梳理经筋理论的古今研究,引入现代肌筋膜链学说和生物力学学说,对经筋理论在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中的指导作用进行阐述。该病的病变层次理应以经筋为主,病所为“筋结点”,法为“解结”。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遵循“在筋守筋”和“以痛为输”的定点原则,结合经筋整体观“循筋取穴”,由点及面可形成多维度治疗结构,以期进一步突破针刀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中的局限性,开拓临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周围性面瘫,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1]。临床上针对急性期出现耳后或面部红肿热痛等热毒伤络症状的面瘫患者,单纯的针灸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陈全新采用针刺与大剂量清热解毒中药相结合对该型面瘫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神经麻痹,主要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治疗方法很多.本人根据<灵枢?经筋>有关理论,采用经筋透刺法配合无瘢痕灸治疗面瘫治疗顽固性面瘫72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又称"口喎",是一种单侧面部经筋肌肉发生病理变化的疾病,多急性起病,口眼歪斜是其主要症状。关于其作用机制,现代医学多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机制方面展开研究。中医针灸方面,则多从治法治则、选取经络及选取穴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针灸治疗该病主要以祛风邪、通调经络、疏调经筋为治疗原则,多选取面部局部及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同时配合远端取穴及补益气血、扶正穴位。本文通过总结归纳针灸治疗该病的现状、相关机理、治则治法及其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从而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面瘫的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桂锋 《河北医学》2002,8(12):1143-1145
面瘫是指周围性面瘫 ,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现将其近年诊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王惠国[1] 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面部络脉气血空虚 ,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 ,以致经气阻滞 ,气血不和 ,经筋失养 ,纵缓不收而发病。王舒[2 ] 等认为本病属经筋病候 ,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 ,经筋循行表浅 ,易感外邪 ,本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外邪乘虚而入 ,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 ,经筋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而发。李廷辉[3] 认为面瘫属于邪侵表浅经络。王扶盛[4 ] 认为多由素体虚弱…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顽固性网球肘多因长期劳累,劳伤筋脉,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或运化失调,水湿内停,外感寒湿,寒湿邪聚,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血不荣筋,筋脉失养等所致。针对不同病因病机,提出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补益气血等治则。采用从颈论治、针灸、针刀、中药等各种疗法治疗,能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5.
经筋在解剖中具有明确的定位,在临床中起着精确治疗的作用.从经筋理论分析颈肩综合征的疼痛扩延规律,从手三阳经筋着手探讨其诊疗思路,应遵循"筋骨并重"原则,根据经筋"点线面体"规律,先判断手三阳经筋在颈肩部分布肌肉的原发痛点与继发痛点,继而重视切诊准确定位结筋病灶点,进行适当操作如推拿以达到松筋解结,温通经络.  相似文献   

16.
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成。  相似文献   

17.
临床经筋病的研究已经涉及累及性病变,此类疾病的主要机理是筋脉结聚的病灶点对机体产生恶性刺激,使局部产生异常压迫,使局部筋肉收缩均衡失调,导致了经络气血循环发生阻滞而发病。该文探讨了筋性疲劳综合征、筋性压迫性眩晕、筋性类冠心病、筋性梅核气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针刺治疗方法,希望能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龙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26-527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中医称"口"、"中风"、"面瘫",多因气血不足或饮食不节或情志所伤导致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笔者凭借十多年临床经验运用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了解基于不同辨证方法下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通过搜索近年针灸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针灸主要从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法、脏腑辨证法等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基于辨证论治能有效的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在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应以病因辨证为主、经络辨证为辅,在疾病的恢复期及后期佐以脏腑、气血辨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思路和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回顾性整理杨骏教授临床病案资料、主编书稿、文章等,研究其学术观点,总结杨骏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病的诊治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举验案佐证。[结果]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结合当代医学科学研究,形成以"针、灸、导引"为一体的临床诊疗思路。其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特色主要为:面瘫辨证、经络为主,分期论治、对证施法,导引吐纳、舒筋理气血等。验之临床,常获良效。[结论]杨教授临床治疗面瘫病综合考虑面瘫疾病发病、发展进程中的各个因素及特点,形成其特有的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诊治思想,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其诊治方法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