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7月对13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男8例,女5例;年龄25 ~ 56岁,平均39岁.病变累及L344例,L456例,L5S13例.记录术前、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全部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术后6~ 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7)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18-06采用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8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比较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9.4(2~17)个月。术后1例出现cage位置靠前,后方椎间隙撑开幅度较小;2例出现患侧大腿前侧麻木,屈髋无力;2例出现术侧大腿皮温升高;1例背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未出现血管及输尿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有效地矫正了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平衡,症状改善明显,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行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2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椎体次全切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周内及未次随访放射学参数(矢状位Cobb角、伤椎椎管容积)、Frankel神经功能评级,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最后随访时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1h,出血平均683mL,术后2例脑脊液漏,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平均9.8个月,脊柱生理弧度均恢复正常,20例患者在随访5个月后CT示植骨界面均达完全融合。术后骨折椎体高度(P〈0.05)、伤椎椎管容积(P〈0.05)及Frankel神经功能评价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经后外侧入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与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单侧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与 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 ,以提高复位效果及植骨愈合率 ,维持脊柱的持久稳定。结果 全部病例经3~ 16个月 ,平均 9个月的随访 ,2~ 3个月可见骨痂生长 ,6个月达椎间融合 ,钛网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无下沉 ,内固定系统无松动、断裂 ,患者症状与体征恢复满意。结论 TENOR内固定系统直接复位滑椎 ,并获得即刻稳定 ;提高融合率 ,钛网融合器对椎体的前中柱有支撑作用 ,恢复椎间高度 ,维持腰椎的生理弧度 ,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内固定加前路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 1999年以来对有适应证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 ,术后观察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脊髓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本组 8例 ,随访时间最短 11个月 ,最长 3年半 ,平均 2 2个月。结核病灶全部愈合 ,椎间植骨融合 ,7例后凸角得到部分矫正 ,平均矫正 2 2°。下肢肌力进步 1~ 2级。发生断钉 1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 ,在确保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 ,可合理使用内固定。椎间充分植骨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Meyeding分度:Ⅰ度9例,Ⅱ度14例),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系统(AF系统13例,RF.Ⅱ系统10例)复位内固定并椎体间融合。结果23例均获随访,平均2.5(1—5)年,经X线证实均骨性融合,18例合并神经系统受损症状者手术后1年JOA评分优良率88.9%(16/18)。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微创侧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侧方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15例腰椎结核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9例,年龄25~72岁,平均48.5岁。受累节段均为单间隙2个椎体,发病部位L2/36例,L3/45例,L4/54例。采用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随访8~12个月,平均10.3月,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3±1.4)分,与术前(8.2±1.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配对t检验,t=25.23,P=0.00)。2例一侧大腿一过性前方麻木。植骨均获融合,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2月。结论微创侧方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是治疗活动期腰椎结核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成人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9月~2016年6月收治的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3~56岁,平均37.5岁。其中单一间隙感染15例,多间隙感染5例,CT或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术前给予2周以上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均行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留取病灶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切口皆甲级愈合。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表皮样葡萄球菌,10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70±3.67)个月。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正常。VAS评分由术前(6.25±1.25)显著减少至术后2周(1.0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及CRP术后3~9个月恢复至正常水平。至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100%,无感染复发病例。ASIA评级由术前C级2例,D级10例,E级8例,改进至末次随访时,D级1例,E级19例,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有效地治疗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9例:T8,9结核2例,T9,10结核6例,L1,2结核8例,L2,3结核10例,L4,5结核3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28~53岁,平均40.78岁。9例患者伴有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29.67°(19°~39°),2例患者为结核术后复发,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术前所有患者均规范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葡醛内酯2~4周。手术方法均采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一期完成前方病灶清除,后方椎弓根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变化,术后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3~4 h,平均3.3 h;手术出血量为300~600 ml,平均434 ml。手术后引流250~450 ml ,平均34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6.56个月(6~36个月)。 X 线及CT重建复查无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患者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无内固定失效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4.2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2例结核复发患者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术后1例恢复至D级,1例E级;术后Cobb角平均为10.33°(9°~12°),末次随访时为12.22°(11°~14°)。结论 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一期行胸、腰椎结核清除加内固定术是可行、有效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动力性腰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力性腰椎不稳的诊断方法及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或用椎间融合器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测量及临床表现作出诊断。采用“U”型钉、Tenor、Diapason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撑开椎间隙后进行椎管扩大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开孔取自体髂骨植骨或用椎间融合器Cage或Telamon。结果 35例经6~41个月随访,症状消失25例,明显减轻8例,优良率达94.2%,X线显示椎间融合率88.6%。结论 使用短节段钉棒系统固定失稳腰椎,使滑移复位或减轻,在有效减压和髓核摘除后,能达到椎间即刻稳定,增加了植骨床的稳定性有利于融合,并能维持间隙高度,增加椎管及椎间孔面积,恢复前中柱承重,融合率高。术前术中C臂机应用具有缩小手术范围、监控复位程度、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TLIF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其中16例术后复查腰椎MRI,比较手术间隙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125(105±14)min;术中出血量120~350(175±75)ml;切口长度3.5~5.0(4.2±0.6)cm,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35例均获随访,时间12~40(23±9.5)个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及椎间融合器移位等内置物失败发生。术后及随访期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MRI测量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减小(P0.05),并未见明显的椎旁肌纤维化。结论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TLIF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短节段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肌间隙入路加伤椎6钉固定技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未植骨。对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进行测量,进行疼痛VAS评分,测量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滑移距离。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5(18.7±5.7)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动力位X线片上伤椎椎体前后相对滑移距离为1.2~2.7(2.1±0.5)mm。VAS评分:术后(2.3±0.6)分,末次随访时(1.4±0.7)分,与术前(6.7±0.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创伤小,出血少,复位好,稳定性好,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浙江创伤外科》2017,(5)
目的分析内固定手术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凸成角(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31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68.8%,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体后缘高度比值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2年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观察组发生神经根性疼痛、脑脊液漏、颈部疼痛等并发症共6例(12.5%);对照组发生神经根性疼痛、脑脊液漏、颈部疼痛等并发症共15例(3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提高伤椎高度比值、缩小脊柱后凸成角,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应用cage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与传统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和椎管减压的基础上,42例行cage融合器椎体间植骨(A组,植骨仅用减压时取下的松质骨),36例取自体髂骨块行椎体间植骨(B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变化、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78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随访,术前和术后2周的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A组优良率92.86%,B组72.22%(P〈0.05);植骨融合率A组95.24%,B组83.33%(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腰椎不稳症,均能有效的恢复腰椎的稳定性,cage椎体间融合在症状改善、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维持、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比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后路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选择11例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观察复位情况、融合率、客观疗效评价、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完全复位8例,部分复位2例,原位融合1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优8例,良2例,可1例。并发症:术后发生对侧神经根疼痛2例。结论: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建议充分减压,尽可能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率高。结合Steffee钢板具有较好的复位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后路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 选择11例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观察复位情况、融合率、客观疗效评价、并发症等。结果 随访时间12~36个月,完全复位8例,部分复位2例,原位融合1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优8例,良2例,可1例。并发症:术后发生对侧神经根疼痛2例。结论 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建议充分减压,尽可能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率高。结合Steffee钢板具有较好的复位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治疗58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单节段胸椎结核22例,多节段胸椎结核6例,单节段腰椎结核24例,多节段腰椎结核6例。分析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JOA评分,随访评估结核活动度、植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90±15.2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19.88)ml。术中无主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JOA评分:优39例,良11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后凸Cobb角矫正满意。1例术后结核脓肿复发,经再次清创、持续负压引流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25.14±6.40)个月。无结核病变复发、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明显矫正度丢失等严重并发症发生,58例植骨全部确定融合。结论对脊柱结核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可同时完成病灶清除、重建脊柱稳定,是治愈结核病灶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年 10月至 2011年 12月期间,采用 METRx-MD(Microscopic Endoscopic Tubular Retractor System)进行 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并获得长期随访的 6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31例)采用 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双侧组(34例)采用 MIS-TLIF联合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采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估;在 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度、腰椎侧凸角度、手术节段侧凸角度,计算腰椎前凸指数及椎间高度指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 18~36个月,平均 26.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 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 VAS及 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前及随访期间 VAS及 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两组间腰椎前凸角度、手术节段前凸角度、腰椎侧凸角度、手术节段侧凸角度、腰椎前凸指数及椎间高度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前凸角度与腰椎前凸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对于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具有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