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5(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5, USP15)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是去泛素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USP15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的功能及稳定性,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相关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就USP15的基因定位与表达、相关信号通路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粤西地区汉族人群泛素特异蛋白酶24(USP24)基因内含子rs12138592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81例PD患者(病例组)与100名健康成人(对照组)USP24基因内含子rs12138592A/G位点多态性。结果 病例组GG基因型为77.8%,对照组为62.0%(χ2=5.213,P=0.022)。G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3%和79.5%(χ2=4.980,P=0.026)。结论 USP24基因内含子rs12138592A/G位点的G等位基因与GG基因型均可以增加PD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2A蛋白酶与宿主蛋白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USP4)在EV71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V71感染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D)后USP4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P1及USP4蛋白;通过敲减宿主细胞USP4,观察VP1 mRNA的表达和病毒滴度水平;通过过表达2A蛋白酶,研究宿主细胞USP4蛋白的切割原因。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EV71感染8 h时USP4 mRNA的表达水平开始降低(0 h、8 h分别为1.03±0.04和0.83±0.02,t=4.50,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EV71感染8 h时USP4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0 h、8 h分别为1.25±0.01和0.51±0.02,t=57.32,P<0.05)并出现切割条带;敲除宿主细胞USP48 h后,与对照组(1.48±0.08)相比,实验组VP1 mRNA表达水平(3.66±0.08)明显升高(t=17.51,P<0.05);病毒滴度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病毒滴度[(8.20±0.17)×105 PFU/mL]比较,siRNA1敲除组病毒滴度[(10.55±0.29)×105 PFU/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P<0.05)。过表达2A蛋白酶,宿主蛋白USP4出现切割条带。结论USP4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可能正向调节抗病毒信号通路;EV71可通过2A蛋白酶切割宿主细胞蛋白USP4从而逃逸免疫应答,促进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4.
1 蛋白酶体及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 蛋白酶体是指有蛋白降解作用的酶复合体,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占细胞蛋白总量的近1%.大多数的蛋白酶体自由分布于胞核和细胞质中,而部分是与不同细胞成分固定结合,在个别被成为PML小体的亚核中浓缩存在.在细胞质中蛋白酶体亚群是与内质网(ER)表面、细胞骨架、中心体相伴随.  相似文献   

5.
1蛋白酶体及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 蛋白酶体是指有蛋白降解作用的酶复合体,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占细胞蛋白总量的近1%。大多数的蛋白酶体自由分布于胞核和细胞质中,而部分是与不同细胞成分固定结合,在个别被成为PML小体的亚核中浓缩存在。在细胞质中蛋白酶体亚群是与内质网(ER)表面、细胞骨架、中心体相伴随。  相似文献   

6.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L1,UCH-L1)是一类由223个氨基酸组成的半胱氨酸水解酶[1],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也是一种重要的功能酶。已往关于UCH-L1的临床研究集中于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自噬在饥饿时被诱导以捕获和降解胞内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该过程使细胞内组分再循环以维持其代谢和生存需求。自噬也通过控制蛋白质和细胞器的数量和质量维持自身稳态。自噬功能失调导致许多疾病。在肿瘤形成增殖过程中自噬的作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可能是中立的,也可能是抑制肿瘤或者促进肿瘤生长。本文旨在对自噬在肿瘤形成生长中作用机制进行阐述总结,为肿瘤新治疗靶点研发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24(IL-24)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细胞抑制因子,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形成。在信号转导方面,IL-24介导STATI和STAT3的激活。研究表明,IL-24基因既能抑制肿瘤生长,又能表达刺激免疫系统蛋白;IL-24与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抗肿瘤效应。IL-24有望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去泛素化酶USP14在炎症性肺部疾病中对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及探索USP14的小分子抑制剂IU1对炎性反应细胞的炎性消退作用.方法 MLE12细胞过表达USP14或抑制USP14的表达后,通过LPS或TNF-α刺激细胞的方法产生炎症反应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κB和USP14蛋白表达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老年人中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包括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ìa, VD)、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等.据2015年全球痴呆报告,年龄>60岁的老年患...  相似文献   

11.
临床常态感染病原微生物、新发传染病(EID)微生物、再现传染病微生物、对医患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损失,本文就临床常态微生物、EID微生物种类及临床特征做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感控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作用即生物体内多个基因共突变时,会造成无法被机体本身调控机制修复的DNA损伤,引发细胞凋亡。以DNA损伤反应与修复网络为背景,通过细胞信号通路中关键位点基因的共突变,来解决肿瘤细胞治疗过程中的凋亡逃避,为特定基因遗传背景的肿瘤治疗提供了特异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通常伴有brca基因缺陷,对其合成致死作用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也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针对目前研究较为透彻的合成致死基因位点的作用原理及意义进行概述,包括brca、p53、atm/atr等。同时讨论了合成致死作用在自杀基因系统和药物化疗两种恶性肿瘤治疗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DNA氧化损伤可引起机体功能的改变及疾病的发生.机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修复DNA氧化损伤,而碱基切除修复(BER)方式是DNA氧化损伤修复最为重要的途径.参与DNA氧化损伤修复的代表酶为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酶,即MutT同源酶(MTH)1和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OGG)1.DNA氧化损伤及其修复酶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生长关系密切.笔者拟就DNA氧化损伤及其修复酶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生长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18~24个核苷酸的高保守性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与特异性靶基因mRNA3'-UTR区结合而调控基因的表达。miRNA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胚胎发育、组织器官形成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部分miRNA在心血管组织中特异性表达使其在心血管系统发育及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在心血管系统发育和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卵巢肿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其病理类型多样,发病率居高不下,传统的影像诊断往往基于影像图像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像组学的方法逐渐应用于肿瘤类疾病的研究中。这一方法从磁共振、计算机体层摄影及超声医学图像中提取大量定量特征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进行鉴别,对卵巢癌进行分型和分级以及对卵巢肿瘤预后进行预测,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卵巢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线索。作者从影像组学的概念、研究步骤、以及在卵巢肿瘤中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这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酰胺类局麻药作为局麻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广泛用于临床,近年研究发现,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用于全身麻醉时,具有舒张气管及支气管、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抗炎、抗痛觉过敏、脑保护、抑制插管及拔管时呛咳反应和心血管反应,还可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促进其功能恢复,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等作用。因此,在各类手术中得到了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苦参碱是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主要成分,在抗炎、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心律失常及免疫抑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苦参碱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相关性死亡、抑制肿瘤细胞黏附、侵袭与转移,以及逆转肿瘤耐药性、联合用药降低化疗毒副作用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笔者拟就苦参碱抗肿瘤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旨在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吡哆胺 (PM)对糖基化终产物 (AGE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SCGE)技术 ,根据AGEs BSA浓度的不同所致离体小鼠脾淋巴细胞的DNA损伤进行研究 ,并对PM修复AGEs BSA诱导的DNA损伤不同时点的修复能力作了分析。结果 ① 5 0、10 0 μg/mLAGEs BSA组脾淋巴细胞DNA迁移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0 0、4 0 0、80 0 μg/mLAGEs BSA组脾淋巴细胞DNA迁移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P <0 0 1) ,且两者呈正相关 (r=0 95 6 3)。②以能引起明显DNA断裂剂量 (2 0 0、4 0 0、80 0 μg/mL)的AGEs BSA作用小鼠脾淋巴细胞 ,PM最佳修复时点为 2h。结论 AGEs可引起离体脾淋巴细胞DNA链损伤 ,并存在一定的剂量 反应关系 ;PM对此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锐  宋艳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6):408-409
文章从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方面对围手术期感染监控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围手术期感染监控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科学的管理和严谨的态度是提高手术室工作质量和控制手术感染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先天抗微生物免疫的重要部分。NETs由中性粒细胞DNA、组蛋白和细胞质蛋白质构成。它对微生物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机制,当缺乏有效抗衡调节时,它又能损伤组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ETs的动态水平是随着炎性过程,而不是随着组织损伤而变化。一种快速定量游离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DNA(cf-DNA/NETs)的方法已经建立,cf-DNA/NETs可能是用于诊断与预测炎症性疾病的新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