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合技术治疗32例肩袖撕裂患者。采用肩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前屈上举、外展、体侧外旋由术前的60°~140°(100. 2°±15. 5°)、40°~145°(104. 4°±40. 9°)、11°~30°(15. 8°±3. 5°)升高到130°~180°(153. 6°±10. 3°)、110°~175°(140. 5°±30. 5°)、21°~40°(30. 5°±7. 5°); VAS评分从术前5~10(7. 3±2. 2)分降低至1~3(1. 5±0. 7)分; ASES评分由术前的12~50(31. 8±15. 3)分增加到70~90(79. 5±7. 5)分;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未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锚钉拔出、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撕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患肩活动范围、再撕裂率进行分析。结果 SB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ASES、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4±0.2)枚、外排锚钉(2.3±0.3)枚,再撕裂率为9.1%;DR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5±0.3)枚、外排锚钉(1.5±0.5)枚,再撕裂率为31.8%;两组内排锚钉使用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排锚钉使用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撕裂率SB组少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均可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术后再撕裂率及手术时间上较传统双排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双排固定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间应用关节镜下缝合桥双排固定技术治疗的44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术后效果(男22例,女22例,术时平均52.3岁).关节镜下将撕裂按大小分组.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和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9.7个月,随访率100%.本组病例小撕裂14例(31.8%),中撕裂21例(47.7%),大撕裂5例(11.4%)和巨大撕裂4例(9.1%).休息时VAS评分从术前(6.4±3.4)分降到随访时(0.7±1.5)分,活动时VAS评分从术前的(7.9±2.1)分降到随访时(1.8±1.8)分.手术前后的关节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的Z值分别为4.789,4.450和4.454,P〈0.01).UCLA评分由术前的(15.3±4.9)分增加到随访时(30.7±4.0)分;ASES评分由术前的(30.5±17.8)分增加到随访时(84.2±12.6)分,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759和5.760,P〈0.01).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是93%,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缝合桥双排固定是一种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临床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何昌隆  张韬  李光喆  薛朝亚 《骨科》2024,15(3):229-234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传统打结缝线桥固定术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治疗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3例大肩袖撕裂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06例采用传统打结缝线桥固定术,研究组107例采用无结缝线桥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再撕裂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74.85±5.22) min vs. (83.45±5.32) min],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2.80% vs. 10.38%),再撕裂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93% vs. 7.55%,P<0.05)。两组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同组术前均降低,外旋活动度、前屈活动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系统、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健康生活调查量表(SF-36)评分较同组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7天、3个月、6个月时研究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及外旋活动度、前屈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的SF-36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关节镜下传统打结缝线桥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治疗大肩袖撕裂,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无结缝线桥固定术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更能减轻病人术后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并降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边缘增强缝线桥全层修复肩袖分层撕裂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8月~2019年04月对21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进行镜下修复。镜下探明肩袖撕裂的部位,并进行清创,磨钻打磨肱骨大结节,直至磨平、松质骨渗血为止。复位分层肩袖,应用单排固定或内排打结固定加强缝合固定肩袖撕裂两端的止点,全层修复分层撕裂,于足印区缝线桥压紧固定整体肩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UCLA评分由术前的(13.86±1.77)分提高到最终随访时的(32.62±1.53)分,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35.05±4.25)分提高到(92.67±3.86)分(P0.001)。[结论]镜下边缘增强缝线桥全层修复能很好地恢复分层肩袖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防治肩袖进一步撕裂,增强肩袖整体的初始强度,改善患者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缝合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广州市正骨医院收治并取得完整随访的38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无法取得随访、依从性差的患者,分析术前X线片、MRI检查,了解肩袖撕裂口大小、肩袖回缩程度、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情况,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配对t检验对术前与术后半年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患者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6)岁,所有患者均获半年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12±5)月。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均发现有2条或以上的肌腱撕裂,关节镜下见15例患者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8例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腱撕裂,10例冈上肌腱、冈下肌腱撕裂和肩胛下肌腱撕裂,5例冈上肌腱和肩胛下肌腱撕裂。术前VAS评分为(6.7±1.6)分,术后6月随访时为(2.4±1.7)分,术前与术后6月随访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0.123,P<0.01);术前UCLA评分为(7.9±1.2)分,术后6月随访时为(23.4±5.1)分,术前与术后6月随访的UCL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8.979,P<0.01);术后的UCLA、VAS评分均明显升高。术后半年MR检查结果,5例患者出现小型再撕裂,裂口均<3 cm,术后再撕裂患者与无再撕裂患者的VAS评分和UCLA肩关节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是1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肩袖损伤是肩关节损伤最常见的类型,缝线桥技术使关节镜手术成为肩袖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愈合慢和再损伤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目的:对比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与传统缝线桥技术治疗肩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需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实验组应用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对照组应用传统缝线桥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以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体侧外旋活动度和术后再损伤率为评估指标评价两种技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体侧外旋角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体侧外旋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再损伤率(0%)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与传统缝线桥技术相比,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能减少再损伤率,为临床治疗肩袖损伤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桥技术(suture bridge)修复全层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22例全层肩袖损伤患者予以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为25.8个月(18~35个月).肩袖撕裂平均为(3.60±0.25) cm,术后无锚钉拔出现象.患者术后患肩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主动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 0.001),前屈及中立位外旋肌力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由术前的66.5分提高到90.6分(P< 0.001),Constant评分由64.4分提高到93.8分(P<0.001),患者对手术结果均表示满意.结论 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修复全层肩袖损伤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肩袖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卓鸿武  潘玲  刘诗滦  李坚 《中国骨伤》2021,34(6):504-507
目的:观察并比较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与缝线桥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术后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患者22例,年龄40~81(57.14±10.26)岁;男9例,女13例.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采用缝线桥缝合治疗中型肩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打结和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大中型肩袖撕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的45例大中型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排锚钉是否打结分为打结组(n=24)和无结组(n=21)。记录手术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肩关节前屈活动度、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肩关节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结果打结组和无结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8.5±8.1)和(78.3±9.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两组术后1年肩关节前屈活动度、Constant评分、ASES评分和UCLA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两组随访1年时上述疗效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打结组与无结组分别有2例、1例患者出现复发撕裂,两组复发率相似(P0.05)。结论关节镜下打结和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大中型肩袖撕裂均能获得良好疗效,两组再撕裂率接近,但后者操作简便,可避免线结撞击,具有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手术方法和中期效果.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35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30例获得随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1~74岁,平均55.6岁.左肩3例,右肩27例.全部病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肩袖修复方式:19例应用缝合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11例联合应用断端缝合及缝合锚钉技术.16例行单排缝合,14例行双排缝合.2012年6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别在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评分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 小型撕裂3例,中型撕裂22例,大型撕裂3例,巨大撕裂2例,随访时间5 ~ 10年,平均78.5个月.UCLA评分从术前的(14.2±3.1)分增至术后(33.6±2.1)分(t=-37.154,P=0.000).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5±0.9)分比(9.5±1.0)分(t=-24.466,P=0.000),功能评分平均为(4.5±1.5)分比(9.4±1.1)分(t=-18.500,P=0.000),主动前屈角度评分平均为(3.3±1.6)分比(4.9±0.2)分(t=-5.614,P=0.000),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3.9±0.5)分比(4.7±0.4)分(t=-6.591,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后随访UCLA评分,优19例,良11例.单排缝合患者术前平均(13.0±3.2)分,术后平均(33.6±1.7)分.双排缝合患者术前平均(15.6±2.4)分,术后平均(33.6±2.6)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71和-26.455,P<0.05).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创伤小、恢复快,中期效果令人满意.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的效果均令人满意.术中应正确识别撕裂的形状,充分松解粘连并采用恰当的缝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尚文强  刘晓旭  王琳 《骨科》2022,13(2):140-145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肩袖巨大撕裂病人120例,随机纳入单排缝合组、双排缝合组和缝线桥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病人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病人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缝线桥组术后6个月及9个月时VAS评分较单排缝合及双排缝合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缝线桥组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UCLA评分和ASES评分均较单排缝合组及双排缝合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桥组病人再撕裂发生率较单排缝合组及双排缝合组明显降低,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73例(男39例,女34例)肩袖全层撕裂接受关节镜内修补术的单侧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了总结。平均随访期为30个月,分别为术后6周、3、6、9和12个月,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患者术时平均年龄为60.7岁。52例为利肩,21例为非利肩。最后比较术前和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结果,可见按评估标准的术后分值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术前无一例患者自认肩关节功能优良,而术后达66例(90%)。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标准的疼痛评分,术前疼痛平均值为7.7分,术后降至1.4  相似文献   

14.
施林军  吴聪聪 《中国骨伤》2023,36(3):247-250
目的:探讨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15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8~68(42.4±9.6)岁。患者伤后均有明显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均行膝关节X线和CT检查,明确为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术后定期拍摄膝关节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测量Insall-Salvati指数,记录关节活动度,并采用Bostman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11.4±4.2)个月,无明显膝前痛病例。末次随访时患肢膝关节活动度为105°~140°(128.5±12.8)°,Insall-Salvati指数为0.79~1.12 (0.92±0.18)。X线片提示髌骨均骨性愈合,未见锚钉脱落、断裂及骨折块移位等情况。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7.85±2.06)分,优13例,良2例。结论:双滑轮技术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复位固定可靠,术后患者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修补冈上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9月—2022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8例冈上肌腱撕裂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修补。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43~77岁,平均61.5岁。左肩15例,右肩23例。7例有外伤史,余31例无明显诱因。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肩关节上举疼痛,抱抬抗阻试验(+)。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6~19个月,平均10.3个月。记录术前及术后3、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外旋活动度;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评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术后3~6个月MRI评估肌腱愈合情况、肌腱连续性和张力,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3.3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及ASE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肩关节外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较3个月时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全肩关节镜下两种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86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43例)和对照组(采用全肩关节镜下传统缝线桥技术治疗,43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疼痛VAS评分、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2个月。(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VAS评分:两组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Constant、ASES、UCLA评分:术后2个月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肩关节上举、内收、外展、后伸、前屈:术后2个月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肩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采用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与传统缝线桥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5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4例肩袖分层撕裂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缝合修复,对照组26例行关节镜下缝线桥全层缝合修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撕裂类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体侧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及肩袖再撕裂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3,P=0.000)。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12个月时UCLA、ASES、VAS、Constant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4例(14.3%)、对照组5例(19.2%)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7,P=0.626)。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分层修复术治疗肩袖分层撕裂,在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再撕裂方面与传统缝线桥全层固定术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且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4):1249-1255
[目的]系统评价桥线技术和双排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纳入研究参考文献中的相关文献,收集1991年1月2013年4月间所有比较桥线技术与双排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研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个队列研究,包含133例患者。分析结果提示,虽然二者术后ASES[WMD=0.61,95%CI(-4.21,5.43);P=0.80]和UCLA[WMD=-0.41,95%CI(-2.06,1.25);P=0.63]等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桥线技术治疗组的再撕裂率[RR=0.44,95%CI(0.21,0.91)P=0.03]低于双排技术治疗组,尤其在大型到巨大型撕裂的亚组中,术后再撕裂率[0.08,0.73)P=0.01]的差异更为显著。[结论]与传统双排技术相比,桥线技术治疗肩袖撕裂,尤其是大型到巨大型撕裂,在预防术后再撕裂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术后功能评分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阻挡线减张技术(mLSRS)与缝线桥技术治疗大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收治的68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26例,女42例;年龄(63.4±1.0)岁(45~84岁);右侧56例,左侧1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mL...  相似文献   

20.
不全性撕裂的肩袖撕裂患者,表现肩前外侧到肩峰处局限性疼痛及主动外展外旋时可感疼痛加剧。非手术治疗为宜,用弹力绷带将伤臂裹捆在胸侧部制动或者放在外展架上3~4周后解除外展架,主动练习肩关节功能,症状多可解除,伤肢肩关节活动功能良好,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