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血液内科发生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150例,同时随时选取同期60例未发生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收集所有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患病类型、住院天数、中性粒细胞值、粒细胞缺乏时间、治疗方式、病原菌检出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等,分析血液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液病患者疑似发生血流感染后,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于血培养瓶内,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50例发生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3株,革兰阳性菌44株,真菌11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1.62%),大肠埃希菌(16.22%),铜绿假单胞菌(10.81%)。革兰阳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84%)与金黄色葡萄球菌(7.43%)。真菌均为热带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于4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低于20%。大肠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科住院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可能引起血流感染的内外源性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血液科2014年01至12月92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同时期抽取血培养的9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血流感染前可能存在的内外源性高危因素进行分层研究,并随访患者血流感染后的住院时间及生存情况,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液科2014年血流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73.91%),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0.43%)、肺炎克雷伯杆菌(15.22%)、鲍曼不动杆菌(6.52%)、嗜水气单胞菌(5.43%)、铜绿假单胞菌(4.35%);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19.57%),前3位依次为肺炎链球菌(5.43%)、施氏葡萄球菌(3.26%)、草绿色链球菌(3.26%);真菌(6.52%)皆为念珠菌属。粒细胞缺乏及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0d随访期内,血流感染组的死亡率(38.04%)明显高于对照组(21.74%)。结论:血流感染是影响血液病住院患者疗效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而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合并DIC状态是引起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在植活前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微生物学特征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757例Allo-HSCT患者,在植活前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血培养阳性率、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合并血流感染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血培养阳性的HIV/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普通病人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血培养阳性菌株1263株,其中79株分离自HIV/AIDS病人的血培养标本,1184株分离自普通病人的血培养标本。HIV/AIDS病人血培养病原菌主要以分枝杆菌最常见(22.8%),其次是马尔尼菲青霉菌(21.5%)和新型隐球菌(11.4%);普通病人血培养病原菌则以大肠埃希菌(23.1%)、肺炎克雷伯菌(13.3%)和屎肠球菌(6.6%)最常见。两组病人真菌感染的比例有显著差异(P0.001),且真菌的菌种分布明显不同。结论 HIV/AIDS病人易发生由分枝杆菌和马尼菲青霉菌等引起的血流感染,临床上应加强对HIV/AIDS病人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监测,积极防治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院老年血流感染(BSI)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老年BSI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2月我院年龄≥60岁的BSI患者552例,回顾性分析其血培养标本阳性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552例老年BSI患者送检的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共567株,主要来自ICU、...  相似文献   

6.
目的 鉴定老年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病原菌种类,观察病原菌的耐药性,并构建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老年血流感染患者349例,死亡99例、存活250例,对患者的血液进行细菌培养、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以观察血培养菌株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手术、是否入住ICU等15个因素),采用Logisti...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血及中心静脉导管培养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WHONET5.4软件分析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血培养及中心静脉导管培养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年间血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302株,以球菌居多(51.66%),其中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居首位(34.4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9例,凝同酶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在监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院内血流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59例MM患者,均于化疗前进行IPS,且在进入病房至出院甚至死亡都定时检测血流感染的发生;对于发生血流感染的患者通过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病原菌的主要种类及其比例;对比血流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IPS。结果 7例MM患者发生院内血流感染,共检验出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7株(32.1%),革兰阴性菌34株(64.2%),真菌2株(3.7%),所有细菌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34.0%)。全部PMM患者IPS平均值为(12.1±2.01)分,感染组IPS[(13.2±3.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1.1±1.98)分,P<0.05]。结论 IPS在预测MM患者血流感染方面具有费用低,准确性高的优势,并且可以显著提高护理和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血流感染患者不同病原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培养阳性血流感染患者512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组(G^-菌组)、革兰阳性菌感染组(G^+菌组)和真菌组。所有患者均于采取抗生素治疗前进行血培养和血清PCT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PCT水平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PCT水平在不同菌种感染鉴别中的检测效能。结果512例血培养阳性的血流感染患者中G^-菌占67.97%(348/512),G^+菌占25.98%(133/512),真菌占6.05%(31/512);G^-菌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G^+菌组、真菌组患者,G^+菌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真菌组患者(P<0.05);ROC曲线显示,当血清PCT Cut-off值分别为7.02 ng/mL、0.95 ng/mL、1.07 ng/mL时,血清PCT水平鉴别G-菌与G^+菌、G^-菌与真菌、G^+菌与真菌的检测效能最优,ROC AUC分别为0.68、0.73、0.64。结论血清PCT水平检测在不同菌种所致血流感染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该类患者病原菌种类评估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儿童不同类型病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01—2019-01进行血培养和PCT检测的398例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培养及PCT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PCT对血流感染患儿不同类型病原菌的诊断价值。结果:①398例血流感染患儿血培养阳性306例,阳性率为76.88%;血培养阴性92例,占23.12%。②306例血培养阳性患儿检出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137株(44.77%)、革兰氏阳性菌149株(48.69%)、真菌20株(6.54%),分别以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多见。PCT水平最高为鲍氏不动杆菌,其次为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③不同病原菌组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阳性菌组、革兰氏阴性菌组、真菌组PCT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均P0.05),革兰氏阴性菌组PCT水平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真菌组(均P0.05)。④革兰氏阳性菌组与革兰氏阴性菌组在不同PCT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T诊断革兰氏阴性菌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革兰氏阳性菌为0.596。PCT截断值为1.187 ng/mL时,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819,漏诊率为26.7%,约登指数为0.486,诊断效能较高。结论:PCT对儿童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较高,最佳截断值为1.187 ng/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儿童不同类型病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01—2019-01进行血培养和PCT检测的398例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培养及PCT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PCT对血流感染患儿不同类型病原菌的诊断价值。结果:①398例血流感染患儿血培养阳性306例,阳性率为76.88%;血培养阴性92例,占23.12%。②306例血培养阳性患儿检出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137株(44.77%)、革兰氏阳性菌149株(48.69%)、真菌20株(6.54%),分别以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多见。PCT水平最高为鲍氏不动杆菌,其次为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③不同病原菌组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阳性菌组、革兰氏阴性菌组、真菌组PCT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均P0.05),革兰氏阴性菌组PCT水平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真菌组(均P0.05)。④革兰氏阳性菌组与革兰氏阴性菌组在不同PCT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T诊断革兰氏阴性菌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革兰氏阳性菌为0.596。PCT截断值为1.187 ng/mL时,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819,漏诊率为26.7%,约登指数为0.486,诊断效能较高。结论:PCT对儿童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较高,最佳截断值为1.187 ng/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细菌性血流感染致使脓毒症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免疫及炎症指标水平进行分析。方法 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358例,进行细菌血培养检查和相关免疫炎症指标检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人作为健康对照;将脓毒血症患者分为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对细菌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和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RP和PCT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血培养检查细菌性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感染革兰阴性菌97例(占58.79%),感染革兰阳性菌68例(占41.21%)。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较高,患有基础疾病包括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孕产妇合并重症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以及入院前1月内静滴抗菌药物为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免疫及炎症指标检测显示,细菌血流感染组血CD4^+百分率及CD4^+/CD8^+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D8^+百分率、CRP及PC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细菌性血流感染脓毒症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感染率的增高与患者年龄、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孕产妇合并重症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侵入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密切相关。同时患者免疫炎症机制紊乱。这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预防、诊断及控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痰培养法对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简称Hi)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改良痰培养法将确诊为社会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接种于改良的哥伦比亚巧克力琼脂和血琼脂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两种培养基上分离培养,随机选择22例Hi阳性患者血清与自身Hi分离株作试管法凝集试验。结果:社会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痰中病原菌检出率为43.1%(98/227),其中Hi检出率19.8%(45/227),居病原菌首位;其次为肺炎链球菌9.3%(21/227)。血清凝集试验阳性率为72.7%(16/22),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运用改良痰培养法和改良的哥伦比亚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可提高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别是Hi的检出率,自身Hi分离株的血清凝集试验时Hi肺部感染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华强  谢芳  盛云峰  郑文凯  李平 《肝脏》2021,26(3):252-254,25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八一医院收治发生血流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资料,以及同期住院未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分别比较这些患者的合并疾病情况,有创治疗情况,对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87例发生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4年度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入住该院ICU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结果,用MIC法、K-B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用w 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病原菌菌谱及耐药性分析。结果血流感染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标本共374例,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在血流感染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2014年该院ICU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应加强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用于诊断儿童革兰阴性菌导致的血流感染的可行性,并探索其诊断标准。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儿童血流感染患者进行血培养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并对各病原菌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统计分析各菌群类型感染下患者的PCT浓度、各层次PCT浓度患者比重,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利用PCT诊断革兰氏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特异性、敏感度和临界值。结果在血培养阳性的366例血流感染患者中(男178例,女188例)分离到革兰阳性菌169株,革兰阴性菌167株和真菌30株,其中革兰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最多(87株),血清降钙素原最高者为革兰阴性鲍氏不动杆菌,浓度为8.524(1.085-38.357)ng/m L。组间比较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PCT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组、真菌感染组和血培养阴性组(P0.01);不同PCT层次比较结果发现,革兰阴性菌组(χ~2=31.546)、革兰阳性菌组(χ~2=23.482)血流感染患者的PCT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差异(P0.01),真菌组差异不明显(χ~2=0.786,P0.05),不同PCT层次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比例与革兰阳性菌组比较有明显差异(χ~2=27.648,P0.01)。鉴别革兰阴性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95%可信区间为0.697-0.896,P0.001,用于鉴别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血培养阴性的临界值为1.12 ng/m L,此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81.9%)、敏感性(67.5%)和约登指数(41.1%);而革兰阳性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2,其95%可信区间为0.504-0.673,P0.001,但是其特异性和敏感度相对较低。结论相对于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更适用于诊断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其特异性高,诊断时间短,可作为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细菌性血流感染致使脓毒症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免疫及炎症指标水平进行分析。方法 2014年3月至2017年8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358例,进行细菌血培养检查和相关免疫炎症指标检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人作为健康对照;将脓毒血症患者分为细菌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对细菌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和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RP和PCT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血培养检查细菌性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感染革兰阴性菌97例(占58.79%),感染革兰阳性菌68例(占41.21%)。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较高,患有基础疾病包括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孕产妇合并重症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以及入院前1月内静滴抗菌药物为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免疫及炎症指标检测显示,细菌血流感染组血CD4~+百分率及CD4~+/CD8~+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D8~+百分率、CRP及PC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细菌性血流感染脓毒症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感染率的增高与患者年龄、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孕产妇合并重症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侵入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密切相关。同时患者免疫炎症机制紊乱。这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预防、诊断及控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建立血流感染病原菌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2017-07~2017-12血培养仪阳性报警血培养瓶524个,抽吸血培养瓶中血液至血清分离胶管,采用差速离心法富集细菌,利用MALDI-TOF MS对富集后的菌液进行快速鉴定,并与传统培养24~48 h后形成的菌落最终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阳性报警血培养瓶524个,496个为单菌株血流感染,16个为混合菌感染,12例血培养报警假阳性结果。在496个单菌株所致血流感染样本中,菌株的属、种鉴定符合率分别为98.6%(489/496)和95.8%(475/496)。其中,120株革兰阴性菌属、种鉴定符合率分别为99.2%(119/120)和98.3%(118/120); 376株革兰阳性菌属、种鉴定符合率分别为98.4%(370/376)和94.9%(357/376)。16个混合菌感染样本及12个血培养报警假阳性样本均未得到鉴定结果。结论该研究利用MALDI-TOF MS对差速离心富集后的菌液进行直接鉴定,与传统的培养鉴定方法相比,对血流感染中主要病原菌的鉴定符合率较高,且方法快速、简便,成本低廉,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而且鉴定准确率高,适合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和分析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变化、病原菌分布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158例,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受检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检测分析脓毒症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并分析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PCT、CRP、内毒素以及PGE-2水平均显著高于脓毒症患者及对照组(均P0.05)。158例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血培养共分离出17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15株(66.86%),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45株(26.16%),主要包括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真菌12株,主要为白假丝醇母菌。分离菌中的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50.00%,革兰阳性性菌对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50.00%。真菌对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并发急性肾衰竭、器官衰竭数≥2个、尿素氮水平≥9mmol/L、APACHEⅡ评分≥20分、脓毒症性休克等均为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治疗药物的选择依病原菌耐药试验结果为依据。急性肾衰竭等为脓毒症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对存在预后不良高危因素的患者给予更多关注,重视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预防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所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病史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WH()NET 5.0进行分析.结果 华山医院1995到2004年十年间病史资料完整的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共395例.共分离获4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7.4%、革兰阴性菌占45.1%、真菌占7.6%.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4%)、金黄色葡萄球菌(17.9%)、大肠埃希菌(13.6%)、肺炎克雷伯菌(10.8%)、念珠菌属(7.4%)、肠球菌属(6.0%)、假单胞菌属(6.0%)及不动杆菌属(3.7%).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分别占62.8%和87.1%.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度为46.0%~78.0%和27.7%~40.4%.结论 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略高于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程度高.念珠菌属在血流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