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华  毕敏 《当代护士》2017,(11):135-137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48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维护依从性。结果 PICC置管患者护理满意度由对照组的71.0%提高至观察组的92.7%,PICC维护依从率由75.8%提高至87.1%;观察组患者血栓、感染、导管滑落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降低了肿瘤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与满意度,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黄小娇 《当代护士》2014,(2):133-135
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228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应用PICC导管可提高插管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认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为了探讨留置PICC并发症的处理,增强护理人员的维护意识,对256例肿瘤患者留置PICC的护理进行总结。本组PICC穿刺中及后期维护中遇到的护理问题主要为:心律失常1例,置管不成功9例,穿刺口渗血3例,静脉炎16例,导管异位3例,皮肤过敏样反应8例,导管脱出8例,堵管3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拔管困难1例。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原因并制定了相应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记录78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与116例传统的浅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作比较。结果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浅静脉化疗患者显著降低(P=0.023)。78例PICC置管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出现导管堵塞1例,心律失常1例,导管送人困难2例,导管脱出2例,穿刺部位渗血2例,感染2例,接触性皮炎2例,静脉炎3例,静脉血栓形成4例。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成功率高。相比传统浅静脉化疗,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胸外科2022年2-6月住院需进行化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在穿刺时采用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定位,对照组常规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穿刺完成后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金标准”X线定位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置管原发性异位率、穿刺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置管原发性异位率、穿刺时间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ICC尖端定位中使用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可发现导管异位及时进行调整,避免由于护士经验不足而判断错误导致二次置管的现象;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适合在PICC尖端定位中使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避免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方法采用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50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长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PICC管化疗无一例液体外渗,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结论PICC置管成功率高,长期置管可不必换管。PICC较传统置管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推广性强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陈连带  李燕娥  黄红友 《当代护士》2021,28(10):104-107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在肿瘤晚期患者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某院106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晚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置管,观察组采用隧道式置管,两组均置入三向瓣膜式4FrPICC(美国巴德公司).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出血、滑管、静脉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置管时间、导管异位、皮疹、穿刺口渗液、置管48 h穿刺口渗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针穿刺成功观察组为98.08%,对照组为81.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穿刺口出血、导管滑管、静脉炎等发生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隧道式PICC,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及延长了使用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性,降低了滑管的概率,减轻了局部渗血、静脉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肿瘤PICC置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延续性护理,并予电子系统追踪护理,分析两组导管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因并发症而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置管(PICC)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观察记录170例肿瘤病人留置PICC管后出现的问题,总结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170例病人中36例出现并发症,其余病人均在治疗结束后拔管。[结论]对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进行相对积极有效的处理,成功地提高了PICC留置的时间,提高了病人置管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连接器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改进前心电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改进型心电连接器并应用于临床。比较改进前后心电连接器耗损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到位率。结果改进型心电连接器组的耗损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到位率均显著优于改进前心电连接器组(P 0. 05或P 0. 01)。结论改进型心电连接器结构设计更合理,性能更稳定,PICC尖端定位效果更优,经久耐用,且其一器多用的特点实现了与多种心电设备的连接。  相似文献   

11.
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2例肿瘤化疗病人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结果32例病人中置管成功30例,占93.8%,无药物外渗、化疗及细菌性静脉炎发生,化疗顺利完成,病人满意度96.7%,并提高了护士输液工作效率.认为肿瘤化疗病人采用PICC置管,能保护血管,减少病人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对200例肿瘤患者化疗时采用了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98例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的10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应用无缝隙护理方法进行PICC置管护理,包括无缝隙护理团队的建立、明确各级人员职责、成员的培训教育、无缝隙护理方法的实践;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静脉炎、感染、堵管、导管移位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无缝隙护理方法进行PICC置管护理,可保证导管维护的规范化、标准化、连续性,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7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的随机教育方式,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降低PIC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2007年3月-2009年3月,我科对140例患者采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的方式进行了治疗,为了解两种方法在临床使用中的优劣,我们对两种置管方式进行了临床观察比较,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熊冬梅  王莉  邓雪雁 《全科护理》2013,(25):2369-237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252例PICC置管的病人实施循证护理,并针对穿刺过程中出现的穿刺失败、送管不到位、送管易位、局部出血、血肿、撤导丝困难等问题按照循证思想提出循证问题,检索相关文献,确定护理措施并实施,最后对这次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52例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的38起问题均及时有效处理;病人及家属对PICC置管过程较满意。[结论]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处理PICC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增加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置管操作简单易行、留管时间1年以上、极少引起并发症的中心静脉输液工具,为危重、抢救、长期需要输液、肿瘤化疗等患者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长期的无痛性静脉通路,可有效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实现了“一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减轻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疼痛和焦虑的效果。方法将87名拟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在置管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除接受常规的置管前准备及置管操作外,还将接受音乐疗法,而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的置管前准备及置管操作。在置管操作完成后10min,评估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与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疼痛与焦虑评分分别为(3.05±0.81)、(40.33±5.79),均低于对照组(5.71±0.62)、(51.90±7.08)。两组疼痛与焦虑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8.114,10.288;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减轻PICC置管患者的疼痛与焦虑,且在PICC置管中应用的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将主动静脉治疗应用于298例肿瘤患者经外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赛定格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位于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为100%、位于SVC下段及SVC与右心房交界处率为100%,均高于对照组80.00%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提高肿瘤患者置管准确性,减少并发症发生,保障PICC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