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4568例孕妇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突变携带者筛查,并对已明确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了解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变异携带率及SMA产前诊断并分析临床意义.方法: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法及Sanger测序联合应用,对石家庄市第四医院4568例孕妇进行SMN1缺失/点突变检测,进行携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天津市范围内开展妊娠期耳聋基因携带者筛查的扩展型筛查模式适用性。方法:结合以往天津市开展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模式下获取的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在天津市居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对1 427例妊娠期孕妇及部分孕妇配偶进行扩展型遗传性耳聋易感基因检测。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包括GJB2、GJB3等在内的2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共208个致病变异位点进行筛查分析。对于高通量测序检出相关基因变异位点的孕妇样本,用Sanger测序法对检出的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确认孕妇为遗传性耳聋基因致病突变携带者后,对其配偶同样采用上述流程进行检测,并对其配偶相关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结果:1 427例孕妇中,扩展型耳聋基因筛查共发现耳聋基因致病突变携带者100例,其中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45例,SLC26A4杂合突变携带者41例,TMPRSS3杂合突变携带者2例,LRTOMT杂合突变携带者1例,MT-RNR1同质突变者11例。上述100例孕妇中携带核基因组耳聋相关基因变异的89例配偶中,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6例,其中5例与其配偶携带的突变位于相同基因。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以往仅检测4个基因20个位点的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一较大的汉族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KPP)家系的致病突变,为其提供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方法:选择与HOKPP疾病相关的基因CACNA1S、SCN4A、KCNE3的部分外显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和序列分析技术对该家系先证者进行突变筛查。针对检测到的变异,检测家系中其他患者,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并以其为依据为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CACNA1S及KCNE3基因未检测到突变,在先证者检测到SCN4A基因的12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R672S),对家系中其他患者的序列分析证明均存在该突变,而表型正常者不存在该突变,突变与疾病表型呈共分离。产前诊断证实胎儿未遗传该致病突变。结论:SCN4A基因672位氨基酸的突变是该基因突变的一个热点,可作为该类患者的突变筛查的优选位点。在遗传病基因诊断过程中,根据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特点及热点,选择性进行突变检测,可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癌症是一种基因疾病,遗传性或获得性基因缺陷可导致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因而,基因检测技术在妇科肿瘤的筛查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已在宫颈癌筛查中广泛应用,对于遗传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高危群体,也可通过检测BRCA1/2和MLH1/MSH2突变进行高危人群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江苏地区5776例孕妇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携带者筛查,确定本地区SMA的携带频率,通过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减少SMA患儿的出生.方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MN1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的拷贝数,筛查SMA携带者,并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对16549...  相似文献   

6.
刘芳  蒋燕  肖阳雪  幸欢  熊皎娇  田芹  周玮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39(11):875-878
目的:探讨脆性X染色体智力缺陷(FMR1)基因CGG重复扩增突变在产前筛查高危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365例具有FMR1基因CGG重复扩增突变高危因素的人群,通过三核苷酸重复引物PCR扩增及毛细管电泳仪检测,计算FMR1基因CGG重复数,对于阳性结果进行家系分析。结果:365例高危人群中女性279例,男性86例。其中因智力障碍、孤独症、发育迟缓检测的有282例(77.3%),因卵巢功能减退检测的有83例(22.7%),365例检测对象中共发现中间突变7例,前突变3例,全突变3例,FMR1基因CGG重复扩增突变的检出率为1∶61。结论:FMR1基因CGG重复扩增突变在产前筛查高危人群中的检出率较高,通过在产前高危人群中检测FMR1基因CGG重复扩增突变可以有效预防脆性X综合征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统计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的胚系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致病突变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诊治的EOC患者的胚系BRCA 基因检测情况,并对BRCA基因致病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4例EOC患者中BRCA1突变18例(24.3%),BRCA2突变7例(9.5%),主要突变方式包括框移突变15例,无义突变5例,突变主要集中在外显子编码区(CDS9和CDS10)。BRCA基因突变组和BRCA基因野生组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血清CA-125水平、恶性肿瘤家族史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RCA基因突变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长于BRCA基因野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31,P=0.027);2组患者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家族史(HBOC家族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059,P=0.044)。结论: 有HBOC家族史的EOC患者的家系女性成员进行BRCA基因检测是筛查卵巢癌高危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6个囊性肾病胎儿及其核心家系,寻找致病变异,为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或植入前诊断提供遗传学数据支持。方法应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对超声检查提示为囊性肾病、染色体微阵列检测(CMA)未见异常的胎儿标本进行家系全外显子检测,参考数据库Human Genome 19(hg19/GRCh37),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ACMG,2015)及指南应用建议评估变异致病性,对评级可疑致病位点应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家系WES检出3个家系存在异常突变,其中1个家系的突变为遗传性,2个家系胎儿的突变为新发突变;余3个家系未检出明确致病突变。胎儿1 PKHD1基因c.5869G>A(父源)和c.9455delA复合杂合突变(母源),均为可能致病的变异。胎儿5 HNF1B基因c.826C>T杂合突变,为致病性新发突变。胎儿6 HNF1B基因c.1318G>T杂合突变,为可能致病性新发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与全外显子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对囊性肾病可运用家系核心成员全外显子检测,筛选出候选变异后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对家系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遗传咨询、再次妊娠的产前诊断或辅助生殖的植入前诊断。本研究检出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可能致病突变位点,1个致病性突变位点已在个别文献报道但是未在国际公认数据库明确为致病突变位点,本研究拓宽了囊性肾病的致病基因位点谱。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孕妇人群中SMN1基因的第7以及第8外显子(E7、E8)缺失情况的筛查研究,建立起一种简便、准确、高通量、快速的产前筛查和诊断孕妇E7、E8缺失的方法,防止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出生。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10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的孕中期妇女162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F-PCR)对孕妇进行SMN1基因E7、E8缺失情况筛查,对同为SMA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SMN1基因缺失检测,并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验证。结果:在162例孕妇中共筛查出含有SMN1 E7杂合缺失的携带者6例,其中4例携带者配偶为E7和E8正常型,2例为E7和E8杂合缺失。夫妇双方均为SMA携带者的2例高危胎儿中,1例为E7、E8纯合缺失,1例为与其双亲相同的SMN1 E7、E8杂合缺失,与MLPA法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QF-PCR能够广泛应用于筛查SMA携带者孕妇,对避免出生缺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重PCR联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PCR-DHPLC)技术和Sanger测序法对6616例孕妇(早孕产检孕妇6609例和具有SMA阳性家族史孕妇7例)进行SMN1、SMN2基因筛查与诊断,并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基因分析。结果:①在6609例早孕产检孕妇中发现123例孕妇(检出率1. 86%)可能是SMA的携带者,其中由于SMN1缺失形成的携带者84例(1. 27%),SMN1转换成SMN2基因形成的携带者35例(0. 53%),SMA携带者为SMN1∶SMN2=1∶0的样本4例(0. 06%)。另外,丈夫同为SMA携带者21例(SMN1缺失形成的携带者14例,SMN1转换成SMN2基因形成的携带者7例)。②7例SMA阳性家族史孕妇中发现:2例先证者明确为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 4例先证者通过父母基因型推测可能为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另1例SMA先证者通过PCR-DHPLC技术检测出SMN1基因exon7拷贝数为1,同时通过Sanger测序法发现该SMA先证者样本在SMN1基因上也存在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7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611例新生儿,在产科于出生后满48 h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进行听力初筛,生后第3天采集足跟血,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4个耳聋基因共9个突变位点[GJB2(35del G、176del16、235del C、299del AT),SLC26A4(IVS7-2AG、2168AG),GJB3(538CT),12S r RNA(1494CT、1555AG)]进行筛查。结果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34例,听力筛查未通过且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7例。34例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中,GJB2 235del C纯合突变1例,176del16杂合突变1例,235del C杂合突变14例,299del AT杂合突变2例,突变携带率为2.95%(18/611);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10例,2168AG杂合突变1例,突变携带率为1.80%(11/611);GJB3 538CT杂合突变2例,突变携带率为0.33%(2/611);线粒体12S rRNA 1555AG均质突变2例,复合性突变1例,为线粒体12S rRNA 1555AG均质突变伴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突变携带率为0.49%(3/611)。对7例听力筛查未通过且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听力随访,3例确诊为听力损失,分别为GJB2 235del C杂合突变2例和GJB2 235del C纯合突变1例。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是新生儿听力筛查很好的补充,有助于迟发性耳聋的早期发现及预防,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两个B1型短指(趾)(BDB1)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ROR2的第8外显子和一部分第9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提取两例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和羊水细胞DNA,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超声检查评估胎儿表型。结果:两家系中发现同一杂合截短突变c.2273CA(p.S758X)。无创产前筛查的结果表明,家系1中的Ⅲ3胎儿不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家系2中的Ⅲ4胎儿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该结果与羊水细胞DNA检测、超声检查的结果一致。结论:c.2273CA杂合突变为两个BDB1家系的致病原因,推荐综合使用多个指标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1套简易、快速且诊断率高的血友病A(hemophilia A,HA)的直接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对7例HA患者及家系成员采用倒位PCR(inversion-PCR,Ⅰ-PCR)和序列特异性PCR分别进行凝血因子Ⅷ(F8)基因内含子22和内含子1倒位突变检测,对倒位突变阴性者采用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法(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针对F8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进行突变筛查,筛查阳性片段进一步作测序分析以确定致病突变。对其中1例倒位突变携带者进行了产前诊断。结果检出第22内含子倒位者4例,其中1例患者的母亲为倒位携带者,对此倒位突变携带者于孕27周抽取脐带血进行产前诊断,胎儿性别为男性,经检测确定其为倒位突变者;检出c.986GA(p.Cys329Tyr)点突变者1例,此患者姐姐为此突变携带者;未检出第1内含子倒位突变。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及家系成员均得到确切诊断,基因诊断率为100%。结论Ⅰ-PCR技术可快速检测F8基因第22内含子倒位突变,可用于患者及携带者的基因诊断,并用于产前诊断。HRM是1种快速、低成本的突变扫描技术,适用于F8基因的突变筛查。采用联合基因诊断方法,即联合应用Ⅰ-PCR、序列特异性PCR、HRM、DNA测序技术进行直接基因诊断,可提高血友病A的诊断率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无创产前检测(NIPT)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招募生育过SMA先证者且再次妊娠的24个家系,其家系中夫妻双方及先证者致病突变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测定。采集家系外周血及孕11周以后的孕妇血浆,通过目标序列捕获及高通量测序技术,首先对夫妻双方及先证者外周血DNA样品进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获得与致病位点连锁的亲本单体型信息,再结合血浆测序数据中提供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分析结果,构建隐马尔可夫模型,推断胎儿单体型,从而得到胎儿的基因型。同时利用有创产前诊断MLPA检测验证其准确性。本次研究主要针对SMN1基因第7、8号外显子的检测。结果:24个家系通过NIPT检测检出患胎5例,携带者7例,余12例正常;MLPA检测结果为5例患胎,8例携带者,11例正常。患胎均为SMN1基因第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NIPT与MLPA检测结果一致率为95.83%(23/24),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结论:基于母体血浆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单体型分析NIPT胎儿SMA风险的方法准确、安全,应用于有先证者遗传信息的SMA NIPT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李圆  乔杰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8):637-640,644
遗传性卵巢癌是存在生殖突变的、呈家族聚集性的卵巢癌,目前与之相关且最为重要的易感基因是BRCA1/2。有关BRCA1/2的研究虽已开展多年,但其在卵巢癌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十分缺乏。研究BRCA1/2基因有利于更好地筛查易患卵巢癌的高危人群,并对高危人群采取口服避孕药或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等一级预防措施;也可对高危人群定期体检以达到"早诊断"的二级预防目的;还可对已经罹患卵巢癌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进行三级预防。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是如何将BRCA1/2基因更好地应用于卵巢癌的三级预防工作,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复发前后肿瘤组织中的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上皮性卵巢癌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复发后再次切除肿瘤的病例10例,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原发和复发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复发前后BRCA基因突变状态以及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10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2例(20%)同时携带致病性BRCA胚系和体细胞突变,2例(20%)携带致病性BRCA体细胞突变。在检测到的错义突变中,6例患者携带软件预测为可能致病的错义突变,4例患者未携带任何致病或可能致病BRCA突变。致病性BRCA胚系突变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高于无BRCA胚系突变患者(5.613±0.4255/Mb vs 0.7345±0.2859/Mb,P0.0001)。携带BRCA体细胞突变的6例患者中,仅1例复发前后存在同一位点的BRCA体细胞突变,其余患者复发前后均存在不同的BRCA体细胞突变。BRCA突变主要发生在卵巢癌高发区(OCCR)以外区域,BRCA1突变主要位于exon 10,BRCA2突变主要位于exon 11。原发和复发肿瘤中均以CT碱基转换为主。患者的BRCA突变状态与铂类敏感性无明显关联。结论: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BRCA突变状态可与原发肿瘤不同。在一线化疗后及疾病进展中再次监测BRCA基因突变状态,可能对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方案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760例于2001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对携带致病突变者通过唾液或血液检测确定是否为胚系突变。对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诊断年龄、家族史、个人肿瘤史、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化疗敏感性、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疗效、预后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76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214例患者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胚系或体系突变,突变频率为28.2%(214/760)。其中BRCA1基因c.5470_5477del突变频率最高(2.8%, 21/760),且均为胚系突变,来自不同家系。该突变占BRCA1基因所有突变的13.5%(21/156)。BRCA1 c.5470_5477del突变卵巢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36~67岁)。81.0%(17/21)的患者诊断年龄≥50岁,仅1例患者在40岁前发病。9例(42.9%, 9/...  相似文献   

18.
<正>孕前及孕期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筛查是指通过现有的基因检测技术,识别携带致病基因的无症状个体,以评估其后代患遗传病的风险,是减少遗传病患儿出生的重要预防措施[1]。携带者筛查项目的开展对降低出生缺陷率、避免因病致贫、构建健康中国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2016年欧洲人类遗传学会(ESHG)[2]、2017年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1]、2021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会(ACMG)[13]发布的相关指南,对孕前及孕期携带者筛查的适宜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3个马凡综合征(MFS)家系及1例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致病突变,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应用高通量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对3个MFS家系的先证者及1例MFS患者的FBN1基因进行检测,筛选致病突变位点,并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对1例胎儿FBN1基因相应的位点进行检测,以明确其受累情况。结果:患者P1 FBN1基因检测到c.7125_7126 del TG杂合性缺失突变,为可疑致病位点;家系1患者FBN1基因检测到IVS 27-1G>C(c.3464-1G>C)杂合性突变,为致病突变;家系2患者FBN1基因检测到c.4981G>C(p.Gly1661Arg)杂合性错义突变,为致病突变,胎儿携带同样突变;家系3患者FBN1基因检测到c.1546C>T(p.Arg516Term)杂合性无义突变,为致病突变。结论:应用高通量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检测到3个MFS家系及1个MFS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并对1例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检出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7月南京市出生的175767例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的结果。采用非衍生化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干血滤纸片氨基酸、酰基肉碱和琥珀酰丙酮浓度,筛查新生儿氨基酸、有机酸和脂肪酸等三大类遗传代谢病。对于筛查阳性的患儿,通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Panel检测致病基因突变。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5767例新生儿筛查初筛阳性率为2.1%(3691/175767),3691例初筛阳性中召回3598例,最终临床诊断遗传代谢病患儿62例,包括氨基酸代谢病35例、有机酸代谢病12例、脂肪酸代谢病15例。本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总发病率为0.0353%,其中氨基酸代谢病、有机酸代谢病和脂肪酸代谢病的总发病率分别为0.0199%、0.0068%和0.0085%。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0.0159%、甲基丙二酸血症0.0051%和原发性肉碱缺乏症0.0051%。62例临床诊断为遗传代谢病的患儿中,51例(82.2%,包括17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和34例其他遗传代谢病)进行了基因诊断(另外11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拒绝进行基因诊断)。17例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均找到2个致病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34例其他遗传代谢病患儿中29例找到2个致病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另5例患儿仅找到1个致病突变,其中2例高甲硫氨酸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本地区发病率较高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和原发性肉碱缺乏症。串联质谱筛查出的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筛查指标异常,随访中尚未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需要进行更长期的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