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6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肌肉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6例原发性非霍奇金肌肉淋巴瘤病人的CT、MRI和病理资料,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例为单块肌肉受累,5例为多块相邻肌肉受累.CT平扫及MRI T1WI信号与周围正常肌肉相似,T2WI高于肌肉信号,且内部信号轻度不均匀;CT、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密度或信号高于正常肌肉.病变肌肉呈弥漫性增大,累及整块肌肉.结论原发骨骼肌非霍奇金淋巴瘤CT和MRI表现为肌肉弥漫性膨胀,密度或信号均匀,于CT和MRI TIWI上与肌肉呈等密度或信号,MRI 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弥漫性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病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病(HE)的CT和MRI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临床诊断为HE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38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22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 结果 20例患者未发现异常;45例患者发现异常,其中26例表现为典型的顶枕部水肿,19例为弥漫性水肿. 结论 HE患者的头部CT、MRI可表现为无明显异常改变或典型的顶枕叶水肿及弥漫性脑水肿.CT、MR头部扫描及定期复查对HE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PMA)的CT表现,并提高CT诊断率。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PPMA患者的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临床资料与病理学关系,并对CT表现进行总结。结果 7例患者病变位于左肺上叶2例,右肺上叶1例,左肺下叶2例,右肺下叶1例,双肺弥漫性1例;4例病变呈单发结节状改变,2例病变为片状实变改变,1例为不规则团块状改变(并双肺弥漫性播散灶)。7例病变未见出血、钙化,细小短毛刺、棘状突起、分叶征、空泡征3例,肺叶膨隆征、支气管截断征、空气支气管征2例,双肺弥漫性播散病灶1例。7例中2例手术证实为肺黏液腺癌,余5例穿刺活检证实为肺黏液腺癌。结论 CT能够很好地显示原发性肺黏液腺癌的特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淋巴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两年来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CT平扫时均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肝叶萎缩或局部肝脏轮廓凹陷的有8例,局部外围胆管扩张的有11例,实验室检查CA-199升高的有12例,延迟(8~10 min)扫描病灶均有进一步强化。所有病例均无乙肝病史、无弥漫性肝硬化或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基础与其他肝内肿瘤有着质的区别,CT表现也较为特殊,所以MSCT的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维CT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维CT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发病6 h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常规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CT平扫表现,并使用Siemens三维NeuroPBV软件对CTA源图像和CT平扫图像进行减影处理,获得三维彩色PBV图像.比较CT平扫与PBV图像对急性脑缺血灶的检出率.全部病例于发病后2~7 d复查CT平扫.对PBV图像显示的脑灌注异常区体积与复查CT平扫显示的梗死灶体积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25例患者首次头颅CT平扫12例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3例未发现异常,重建三维PBV图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复查CT平扫图像上25例患者最终梗死灶体积与PBV图像上灌注异常区体积存在显著正相关(rs=0.837,P<0.001).结论 PBV图像能够三维显示急性脑缺血全脑灌注信息,对早期发现脑缺血、全面评价缺血范围、避免病灶漏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平扫CT值对判断急性脑静脉窦血栓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病例组)CT及临床资料,并与对照组A(28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正常者)及对照组B(28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升高者)的颅脑CT平扫资料进行比较,分别测各组脑静脉窦CT值。将病例组分别与对照组A、B所测得静脉窦最高CT值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病例组及对照组B最高CT值行ROC曲线分析,统计三组静脉窦CT值的差异。结果病例组CT平扫静脉窦最高CT值范围62~86 HU,平均(76.21±5.90)HU;对照组A静脉窦最高CT值范围37~56 HU,平均(44.14±3.99)HU;对照组B静脉窦最高CT值范围51~69 HU,平均(62.61±4.71)HU。病例组与对照组A静脉窦最高CT值有极显著性差异(t=9.740、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B静脉窦最高CT值也有极显著性差异(t=24.400、P0.001)。病例组病变区静脉窦的平扫CT值明显较非发病人群高,即使是血红蛋白升高的人群其静脉窦CT值也低于急性静脉窦血栓病例的水平。ROC分析结果当静脉窦CT值为68.50 HU时,诊断急性静脉窦血栓的曲线下面积0.966,敏感度为92.9%,特异度96.4%。按此CT值可有效初步筛除急性静脉窦血栓的患者。结论采用静脉窦平扫CT值用于初步判断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当静脉窦最高CT值超过68.5 HU时,应积极排查静脉窦血栓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临床及CT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CT表现.患者发病年龄32~68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均行双肾区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全部患者均为单侧肾脏发病,右侧7例,左侧2例.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局限型及弥漫型.9例中,局限型2例,1例平扫表现为肾一极增大变形,其中有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周边明显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局限性肾肿块,突出于肾轮廓之外,略高密度,增强后强化不明显.局限性病变形态多呈类圆形.其中1例侵犯肾周间隙及结肠,并合并肾及输尿管结石.弥漫型7例,肾脏增大,轮廓不规整,5例合并肾或(和)输尿管结石,平扫肾实质内有多个囊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但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5例累及肾周筋膜,3例累及腰大肌,1例累及结肠.结论:XG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Abernethy畸形的DSA及CT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共11例Abernethy畸形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DSA及CT检查,CT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多期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为AbernethyⅠb型,8例为AbernethyⅡ型,其中CT结果误诊2例(均为Ⅱ型误诊为Ⅰb型)。门体分流部位: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交通9例,脾静脉与右髂总静脉交通1例,脾静脉与左髂总静脉交通1例。本组病例其他主要临床资料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弥漫性肺动静脉瘘、肝功能异常、肝内结节、血氨增高、肝性脑病等。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Abernethy畸形进行诊断并明确分流部位,但DSA对于儿童Abernethy畸形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仍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对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SCT对肝转移瘤(HM8)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3例HMs患者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 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无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 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为混杂颗粒状稍高密度(22/25),3例呈高密度出血灶;MRI平扫可表现为Zabramskin Ⅰ型(11.9%)、Ⅱ型(83.4%)、Ⅲ型(4.7%),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外型CA:6例全部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2/5)或稍高密度(3/5);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可为特有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结论颅内CA无论脑内型还是脑外型多数都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少数脑内型CA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在新沂市铁路医院作CT检查的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脑转移瘤41例,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其中32例行增强扫描,部分病例作延时扫描。结果转移瘤多发于灰白质交界区,好发于额顶叶。病灶直径在2 cm以下者占88.1%。平扫呈等或稍低、稍高密度,增强后病灶表现为三种形式:当肿瘤为实质性,呈均匀强化;当转移瘤内出现坏死囊变,则呈环形强化,表现薄壁或不规整厚壁强化;混杂密度不均匀强化肿块。CT较特征性表现,脑水肿与病灶大小不成比例,呈小结节大水肿。结论 CT平扫+增强扫描能对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在急性脑卒中"一站式"检查方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平扫、脑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对急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9月宣武医院神经内科71例急诊脑卒中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64层螺旋CT检查,平扫排除出血患者,行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CTP及CTA表现.结果 71例中5例CT平扫脑出血.30例随访为脑梗死患者中20例平扫无异常,CTP均发现灌注异常,表现脑血流量(CBF)明显减低,脑血容量(CBV)轻度减低,达峰时间(TTP)明显延迟;梗死区CBF、CBV与对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显示20例一侧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0例一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36例随访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中26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表现为TTP延迟;另外10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病变侧与对侧TT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侧与对侧CBF、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显示11例一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15例一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0例未发现异常.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两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处理.结论 CT平扫能够排除出血;CTP能够早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64层螺旋CT对早期诊断脑卒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CT平扫表现。方法回顾1999年~2001年经CT平扫诊断和部分经临床手术证实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120例。结果男97例,女23例,年龄3岁~76岁,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并发症CT平扫的类型、例数、形态、密度、中线移位不同表现。结论提出了正确识别出血部位的重要性:有些病例的CT表现是比较特殊的,如巨大硬膜下积液、大脑镰旁积液(水瘤)等。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请2位高年资医师对CT图像进行分析,包括肿瘤特点、范围及强化特征。结果:本组8例肾上腺淋巴瘤3例为单侧,5例为双侧。病理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6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滤泡性淋巴瘤。CT表现为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三角形肿块。肿瘤直径4.5~10.8cm,平均为6.5cm。病灶平扫密度均匀,未见钙化和坏死,CT值较肾实质略低,增强后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其中1例伴出血,病灶平扫即表现为高密度。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的CT表现,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HVO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该组病例均有服用吡咯双烷类生物碱类植物的病史。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增强及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超声检查。分析CT征象,并将门静脉CT三维重建表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在CT图像上,该组5个病例均可见肝实质密度不均匀性(3例)或弥漫性(2例)减低,其中4例表现为肝弥漫性肿大、1例肝脏无明显增大;增强CT扫描3例可见典型地图状、雪花状增强和低灌注区。5例均有大量腹水。CTA: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均未见明显增宽,1例可见肝右静脉呈细线状,均未见副肝静脉形成。5例均有脐静脉开放,2例食管、胃底静脉开放。5例下腔静脉肝段变扁平,且下腔静脉肝段远端未见血管扩张及侧支循环形成。CTA所见与DSA结果相符合。结论 HVOD的CT检查有其特征性表现,CTA可明确显示门静脉及相关血管改变,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泌尿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泌尿系统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12例泌尿系统淋巴瘤,1例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余11例接受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例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11例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1例为原发输尿管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0例发生于肾脏,分别表现为肾实质内结节或肿块样病灶、弥漫性肾实质浸润、腹膜后病变侵犯一侧肾周及其肾盂输尿管、环绕肾周软组织增厚或肿块;1例输尿管淋巴瘤,表现为输尿管软组织密度结节,其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梗阻性扩张积水;1例膀胱淋巴瘤,CT表现为弥漫膀胱壁增厚,腔明显变窄,伴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融合.结论 对无既往病史、泌尿系统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病例,提高对淋巴瘤累及泌尿系统各种影像表现的认识是提高诊断正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5 1例 ,占 41.5 % ,其中灰质组的阴性率显著低于另两组 (P <0 .0 0 1)。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 (2 5例 )、局部脑肿胀征 (5 8例 )和脑实质低密度征 (2 2例 )。其中灰质组的局部脑肿胀征出现率显著高于白质组和基底节组 (P<0 .0 0 1)。其他表现有陈旧性脑梗死 2 0例、老年脑改变 3 5例。结论 仔细分析平扫CT影像 ,对半数以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可作出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对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表面灰质区的病例 ,CT平扫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平扫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临床证实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资料,观察其CT表现特征及范围.[结果]轻中型急性胰腺炎68例,大多数痛人胰腺体积局部或弥漫性增大,胰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吉氏筋膜增厚,少数病人可无阳性CT表现;重型胰腺炎12例,胰腺体积增大,胰腺边界模糊,胰周脂肪间隙消失,胰周可见积液(小网膜囊和结肠间隙),胰腺坏死密度减低.[结论]CT平扫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输尿管镜或手术证实的输尿管结石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为临床高度怀疑输尿管结石,而所做影像学检查均未能确诊,最后进行低剂量MSCTU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B超及泌尿系平片(KUB)检查,其中,8例行静脉尿路造影(IVP),11例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所有病例的MSCT平扫及MSCTU薄层数据分别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MSCTU的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89mGy,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191.16±13.96)mGy·cm.MSCT平扫明确诊断输尿管结石23例(直径4~15 mm),可疑输尿管结石14例(直径3~6mm),输尿管全程未见明确结石(阴性)5例.低剂量MSCTU明确诊断输尿管结石32例(直径3~14 mm),可疑输尿管结石6例(直径3~12 mm),阴性4例.结合低剂量MSCT平扫及MSCTU,明确诊断输尿管结石39例(直径3~14mm),与输尿管镜或手术所见一致;可疑输尿管结石2例;阴性1例.结论 低剂量MSCTU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但必需与低剂量MSCT平扫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患者胸部薄层CT的影像表现,分析其演变过程,熟悉其肺部CT表现,了解其病程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3月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 19的64例患者资料,分析胸部薄层CT表现,64例患者均进行5次胸部CT扫描,其中4例肺部CT未见异常,研究另60例患者CT演变特点。结果 COVID 19的CT表现多变,主要表现为双肺不对称分布胸膜下为主实变或磨玻璃密度影,最初铺路石征较多见,后来向模糊影、条索影变化,本组病例患者症状发作后的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变显著增加,随后肺部CT评分逐渐下降,双肺下叶CT评分较高,其次是右肺上叶,左肺上叶CT评分最低。结论 COVID 19大部分病例肺部病灶在28天左右可完全消失,但我们需要经过长期大样本随访观察肺部是否会遗留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