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靳三针联合行为干预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核心症状及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儿童保健中心就诊的轻中度学龄前ASD患儿109例,采用Excel软件Rand函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54例和55例。对照组采取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结合结构化教育方式治疗,2~4 h/d,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靳三针”针刺疗法,主穴选择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定神针,并根据ASD中医辨证分型进行配穴加减,5 d/周,1个月/疗程,共持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估患儿孤独症行为;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ASD患儿严重程度;采用社会反应量表(SRS)评估ASD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采用《学前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评估ASD患儿焦虑状况。结果:(1)ABC、CA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ABC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和CARS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ABC总分、社会交往因子得分和语言因子得分均明显更低(P<0.05)。(2)S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R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社交认知得分、社交沟通得分、社交动机得分、孤独症行为方式得分及SRS总分均明显更低(P<0.05)。(3)焦虑障碍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躯体伤害恐惧得分、社交恐惧得分和广泛性焦虑得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治疗后组焦虑总分及各因子(除分离焦虑外)得分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靳三针联合行为干预法可以减轻学龄前轻中度ASD患儿核心症状,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改善其焦虑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信封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诊治的82例ASD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 TMS治疗。对比两组核心症状改善情况、情绪识别能力及治疗前后孤独症行为[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严重程度[儿童孤独症量表(CARS)]、睡眠状况[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表(CSHQ)]、认知功能相关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结果:研究组核心症状改善率(95.12%)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下半张面孔、上半张面孔、倒置及正立表情的情绪识别能力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ABC评分、CARS评分、CSHQ评分及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SD患儿进行r TMS治疗可显著缓解其核心症状,提高情绪识别能力,减轻病情,改善睡眠状况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Scale,CABS)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中的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36例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32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神发育迟滞组)及36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ABC 和CABS 的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孤独症组和精神发育迟滞组ABC、CABS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C量表对三组的评估结果与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DSM-V)的一致性较高(Kappa=0.74);CABS量表对三组的评估结果与DSM-V的一致性稍低(Kappa=0.60).ABC量表对孤独症组和精神发育迟滞组的评估结果与DSM-V的一致性较高(Kappa=0.69);CABS量表对2组的评估结果与DSM-V的一致性较低(Kappa=0.51).ABC和CABS量表对孤独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评估结果与DSM-V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0.85、0.72).[结论]ABC量表对辅助诊断儿童孤独症、鉴别诊断儿童孤独症与精神发育迟滞及正常儿童的价值优于CABS量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儿童保健门诊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6岁以下儿童的筛查量表及发育商,实现ASD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方法对9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诊断标准的ASD儿童(ASD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70例心理行为发育正常儿童(对照组),运用DSM-Ⅴ、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及Gesell发育量表对被试儿童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M-CHAT阳性筛查结果与临床诊断标准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ASD组适应性、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交5个能区的发育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SD组1~3岁与3~6岁比较,随年龄增长,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患儿社会沟通、社会交往能力缺陷,行为发育偏离,使用临床量表早期筛查,辅助ASD的临床诊断,实现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促进患儿早期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rTMS)刺激Broca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疗效及对儿童行为、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 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ASD患儿纳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样本脱落问题,将样本量扩大20%,即共纳入12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rTMS刺激Broca区+康复训练,n=60)与对照组(康复训练,n=60),观察两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得分、心理发育水平及血清性激素[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ABC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儿孤独症行为改善程度更大(P0.05);两组治疗后DQ得分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LH、E_2水平无显著性改变,而观察组血清LH、E_2、P物质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遵守安全条例规定的情况下,使用高频rTAM刺激Broca区可有效改善ASD患儿行为异常问题,可促进其心理发育并调节性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农村孤独症儿童行为症状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农村孤独症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前后孤独症患儿各个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能改善农村孤独症患儿的行为症状及智力发育,对其早日回归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经颅磁刺激方案对孤独症合并睡眠障碍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90例孤独症合并睡眠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观察组依据患儿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rTMS治疗;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CSHQ)以及家庭睡眠习惯调查表(FISH)比较2组的干预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儿治疗后CARS、ATEC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的CARS、ATE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儿治疗后CSHQ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FISH评分显著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CSH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SH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ERP结果进行个体化rTMS治疗方案对ASD合并睡眠障碍患儿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rTMS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9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ASD共患睡眠障碍患儿按监护人意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共治疗16周;前4周对照组采用睡眠行为教育与治疗,研究组则采用rTMS结合睡眠行为教育与治疗;后12周两组患儿都采用睡眠行为教育与治疗。在基线期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患儿核心症状严重程度,在基线期、治疗4周时及治疗16周时分别采用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CSHQ)、家庭睡眠习惯调查(FISH)评估患儿睡眠症状、睡眠习惯。 结果:睡眠症状改善情况,在CSHQ总分、睡眠抵触、入睡延迟、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方面,研究组改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改善睡眠持续时间、睡眠呼吸障碍、白天睡眠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睡眠习惯改善情况,FISH各睡眠习惯因子及FISH总分,研究组改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rTMS能显著改善ASD患儿的睡眠抵触、入睡延迟、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及睡眠习惯,且疗效在rTMS治疗结束后仍能持续。rTMS应用于学龄前ASD患儿安全可耐受,未见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及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厦门市仙岳医院收治的存在睡眠问题的学龄前儿童3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患儿的睡眠习惯评分[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分)]、长处与困难问卷评分(SDQ评分)、智力评估[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量表)评分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IV量表)]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儿CSHQ评分、SDQ评分、Binet-Simon量表及WPPSI-IV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且PSQI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及心理行为发育,也可显著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高儿童智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发育迟滞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注意行为的差异,以及ASD儿童共同注意行为的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本院28名ASD儿童,15名发育迟滞(DD)儿童以及25名正常对照(TD)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化的共同注意行为试验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受试者自发性共同注意(IJA)、响应性共同注意(RJA)。结果 ASD组IJA低水平、高水平的频数和RJA得分均显著低于TD组(Z3.063,P0.001)。ASD组IJA高水平频数、RJA得分低于DD组(Z2.925,P0.017);ASD组IJA低水平频数较DD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Z=-2.118,P0.017)。DD组与TD组间IJA、RJA得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Z1.328,P0.017)。ASD儿童IJA低水平频数(r=-0.552,P=0.002)、高水平频数(r=-0.805,P0.001)以及RJA得分(r=-0.857,P0.001)与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得分均呈负相关。各年龄组ASD儿童的IJA低水平、高水平频数以及RJA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Z4.816,P0.05)。ASD组儿童高水平IJA的频数低于低水平IJA(Z=2.787,P0.01)。结论 ASD儿童IJA、RJA均存在缺陷,尤其是高水平IJA缺陷明显。ASD儿童共同注意行为表现个体差异大。ASD儿童共同注意缺陷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而与年龄无确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执行功能及核心症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学龄前ASD患儿分为rTMS组(21例)及对照组(22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日常项目训练及基本生活技能训练),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1 Hz低频rTMS治疗。于干预前、干预8周后分别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行为量表(BRIEF-P量表)、社会反映量表(SRS量表)、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RBS-R)及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对2组患儿疗效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8周后2组患儿BRIEF-P总分、SRS评分、RBS-R评分及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BRIEF-P总分、SRS评分、RBS-R评分及CARS评分[分别为(95.70±17.82)分、(79.20±11.11)分、(14.40±7.63)分和(32.63±4.5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后2组患儿BRIEF-P抑制因子、组织计划因子、抑制自我控制指数、元认知指数评分及rTMS组BRIEF-P情感控制因子、工作记忆因子和认知灵活性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抑制因子、情感控制因子、工作记忆因子、抑制自我调控指数、认知灵活性指数及元认知指数评分[分别为(24.10±5.55)分、(14.60±3.25)分、(21.80±4.18)分、(38.70±8.26)分、(33.30±6.19)分及(38.30±7.1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学龄前ASD儿童执行功能障碍及核心症状,对减轻ASD患儿病情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辨证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在济宁市任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进行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学、语言训练、感统训练和多感官训练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辨证穴位注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2ml稀释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每个穴位0.4-0.6ml。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得分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TEC评分都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ATE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PEP得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辨证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改善不同证型ASD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心理等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治疗性聆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社会交往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ASD儿童40例随机分为A组(n=20)和B组(n=20),两组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B组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同时进行治疗性聆听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残疾儿童功能评定量表(PEDI)、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DMS-2)和加拿大作业活动行为评估(COP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t|> 3.194, P <0.01),除ABC评分外,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t|>2.122, P <0.05)。结论 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性聆听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改善ASD儿童的感觉处理障碍和社会交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6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治疗组(n = 30)。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辨证,给予针刺、推拿、中药治疗,共12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治疗评价量表(ATEC)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ABC和ATEC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 < 1.426, P> 0.05)。治疗后,两组ABC和ATEC评分均显著降低(t > 5.46, P< 0.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 > 3.304, P< 0.01)。结论 综合疗法可改善ASD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机制。方法:招募12例ASD儿童接受tDCS干预。干预前后行为学评估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治疗评定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估量表(CARS)和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修订第3版(PEP-3),分析tDCS治疗前后行为学改变。同时,5例ASD组患儿和9例典型发育儿童接受社交场景图片命名任务下的高密度脑电检测,并接受头颅磁共振扫描,从而对信号溯源水平的脑电活动,进行患儿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患儿和典型发育儿童的比较。结果:在接受tDCS治疗后,ABC、ATEC、CARS和PEP-3总分均改善,PEP-3除情感表达外,其他分项目均有显著改善。高密度脑电分析提示接受tDCS治疗后热点脑区激活模式更接近于正常命名模式。tDCS治疗前后,热点脑区在激活程度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但热点位置和热点的功能系统分布存在差异性。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t DCS治疗可改善ASD患儿临床症状及行为学评价指标,并促使其处理社交信息脑功能活动转向与正常发育儿童相似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脑电生物反馈(NFB)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刻板行为的疗效分析。方法:ASD儿童60例,随机分成4组各15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rTMS组(常规康复训练+rTMS),NFB组(常规康复训练+NFB),rTMS-NFB组(常规康复训练+rTMS+NFB,且NFB紧随rTMS之后),疗程12周,治疗前后用重复刻板行为量表(RBS-R)及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4组RBS-R评分及AB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5);且TMS组、NFB组、rTMS-NFB组RBS-R评分及ABC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rTMS-NFB组RBS-R评分及ABC评分均明显低于rTMS组及NFB组(均P0.05),rTMS组及NFB组RBS-R评分及ABC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康复训练、rTMS、NFB及rTMS-NFB对ASD儿童刻板行为的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TMS与NFB对其疗效相当;但rTMS-NFB的疗效明显优于rTMS、NFB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医院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在自闭症(ASD)患儿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的80例ASD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家庭康复护理,均护理2个月,比较两组孤独治疗评估量表评分(ATEC)、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TEC、ABC与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ASD患儿语言与社会交往能力,促使患儿康复,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结合行为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长沙市星学园教育发展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以行为干预,观察组在行为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推拿。以30次为1个周期,共进行1个周期干预,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和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进行疗效判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ARS、ABC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72.72%。结论:推拿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或仅进行行为干预均能改善ASD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是中医推拿结合行为干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语言训练团体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ASD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团体语言训练,共训练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两组AB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3.079,P0.01),两组差值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149,P0.01)。训练后,对照组ATEC健康/躯体/行为评分及总分明显改善(t3.018,P0.01),实验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改善(t2.498,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均有显著性差异(t2.027,P0.05)。结论增加团体语言训练可以更有效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沙盘游戏联合综合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孤独症患儿86例,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干预治疗,观察组加用沙盘游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及6个月时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分、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以及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C-PEP)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及6个月后,2组ABC及ATEC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均P 0. 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ABC及ATE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 05); 2组治疗6个月后,CPEP各功能领域得分及其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儿年龄与治疗效果存在负相关(r=-0. 524,P 0. 001)。结论:沙盘游戏联合综合干预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综合干预,且其治疗效果与年龄呈负相关,这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