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居恶性肿瘤前列,早期诊断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近年来,内镜下分子成像在肿瘤诊断方面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逐渐探明,研究者利用荧光标志分子探针,靶向结合于消化系肿瘤中的分子靶点,使得在内镜下实时对消化系肿瘤进行分子诊断成为可能,同时对肿瘤的靶向治疗也可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消化系肿瘤内镜下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刘君 《胃肠病学》2010,15(10):626-628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以显微内镜分子成像技术诊断癌前病变和肿瘤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对结直肠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异性分子靶向探针结合显微内镜技术,可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在其指导下的分子靶向治疗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新手段.本文就显微内镜分子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等,尽管这些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其疗效并未达到同等程度的预期,在临床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寻找疗效高、副作用小且靶向性强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精准诊疗集合了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能够在疾病早期精准诊断,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或药物,最终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和疗效评估。超声分子探针是一类能够显著增强超声背向散射强度的化学试剂,随着分子成像、材料科学和超声造影剂不断发展及超声治疗学兴起,超声分子探针既可增强肿瘤诊断成像效果,又可作为目的基因或药物载体发挥超声靶向递送作用,在低强度超声作用下剧烈振荡之后破裂产生的局部能量使周围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从而介导药物递送、基因转染、组织屏障开放、免疫治疗等,为精准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肿瘤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疗效评价于一体的“一站式精准诊疗”模式。相信随着分子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超声分子探针性能的不断改善,超声分子探针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将发挥更大作用,有望成为新型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择伟  宁守斌 《胃肠病学》2012,17(4):251-254
胃癌(G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率低。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目前针对GC的分子靶向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细胞凋亡促进剂等。本文就进展期GC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3种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在胃癌分子成像中的靶向性和荧光效应,为胃癌荧光分子成像筛选可用的靶向分子探针。方法选用3种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Intergri SenseTM750、FolateRsenseTM680、MMPSenseTM750FAST),并以吲哚菁绿作为对照组,经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尾静脉注射探针后进行活体荧光分子成像,量化分析肿瘤部位荧光信号强度。离体荧光分子成像观察探针的生物分布和代谢。成像结束后,对移植瘤进行组织学及3种探针相应分子靶点(αvβ3、FRα、MM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活体荧光分子成像结果显示探针(Intergri SenseTM750、FolateRsenseTM680、MMPSenseTM750FAST)均在荷瘤鼠肿瘤部位出现浓聚,浓聚高峰分别在注射后1 h、1 h、24 h。与对照组相比,上述3种分子探针有较好的靶向性和信噪比。离体荧光分子成像证实探针主要经肝、肾代谢。免疫组化表明3种探针对应的分子靶点在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均有表达。结论以上3种探针可用于胃癌荧光分子成像。α_vβ_3、FRα、MMP可作为胃癌荧光分子成像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昱  钟捷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2):93-95,106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及腹腔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被证明对间质瘤疗效显著,但同时也会抑制正常组织细胞运作而产生不良反应。目前已批准应用于间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有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另有尼洛替尼正在临床试验中。此文就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的产生机制、临床表现和相应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寻找早期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对于胃肠道肿瘤的控制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随着各种高通 量技术的发展, 发现了大量不同水平的新的分子标志物, 在微小RNA(miRNA) 方面进展尤为迅速。分子标志物的 联合检测相比单个指标检测更具应用价值, 但组合的选择及检测费用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预后很差,其病因考虑与大量吸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肥胖、基因突变等有关。因胰腺癌起病隐匿,且早期症状不明显,使大多数患者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即使将肿瘤切除,术后极易复发和转移。胰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超声微泡造影剂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载体,可从分子水平上介导肿瘤的靶向诊断和治疗。一、靶向超声微泡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消化系肿瘤具有高发病、高死亡的特点,而现有检查手段难以实现早期、准确地诊断.分子影像以分子而非解剖结构为对象,提升检查的灵敏及特异性.消化系肿瘤分子影像涉及的成像方法包括光学内镜、闪烁扫描成像、磁共振、超声等.抗体、多肽、适体等均可作为特异性配体,经显像基团标记成为探针,实现对肿瘤细胞或间质的特异性结合及成像.这类技术不仅用于肿瘤早期诊断,还可协助肿瘤分期,指导治疗.随着新仪器及探针的开发,以及多元化显像模式的发展,分子影像已逐渐完善并从实验室进入临床,使更早期、全面、准确诊断消化系肿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大约有20%的人类肿瘤与ras的突变有关。ras蛋白调控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学行为,包括细胞增殖、分化、生存及凋亡等。ras蛋白属于小GTP结合蛋白,通过响应细胞外信号产生活性。RASAL1是一种rasGTP酶激活蛋白,可以抑制ras的活性。调节ras以及RASAL1的活性,可能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方向之一。检测ras以及RASAL1的活性有助于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本文从ras的结构、功能及突变与肿瘤的关系,RASAL1作为ras的效应分子抑制ras的活性,ras、RASAL1与胃肠道肿瘤的关系三方面来综述了RASAL1表达及ras活性与胃肠道肿瘤临床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胃癌靶向治疗,以其有效低毒的特点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并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获得了实质性的疗效,其中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治疗备受关注。EGFR与配体结合后活化,参与肿瘤的增殖、血管生成、黏附、侵袭、转移和肿瘤细胞的凋亡。因而针对EGFR酪氨酸激酶的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此文以EGFR系统为主对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凝集素是一类能与糖基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近年来作为一种分子探针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糖基变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消化道的正常上皮、良性病变和肿瘤组织之间,细胞表面的糖结合物存在着量和分布上的不同。某些特异性凝集素受体的存在和消失可作为一种恶变的标志,也可在肿瘤病理过程中预示侵袭性行为和恶性程度。PHA 和PNA 在胃癌与结肠癌方面的研究已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对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GIST的治疗取得卓著疗效,GIST因此成为实体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最成功的范例。GIST在病理诊断、内镜和影像学诊断、手术原则、药物治疗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胃肠道肿瘤存在很大区别。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代医学已进入规范化、个体化和分子水平精准诊疗的新时代,临床医师尤其是从事胃肠肿瘤专业的医师应重视和规范GIST的诊断和治疗,并将从GIST诊疗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精准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原癌基因c—kit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以CD117为代表的免疫织化学染色在其诊断中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手术完整切除仍然是其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进展期GIST治疗上的一次飞跃,本文对GIST的诊治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抗体与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连接的靶向分子探针(VEGF-C-USPIO)在大鼠肝细胞癌(HCC)模型体内的MR成像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诱导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10)。分别于鼠尾静脉注射靶向探针VEGF-C-USPIO和非靶向探针USPIO,并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 h对大鼠行MR扫描成像,测量其肝脏肿瘤与周围肝组织的T2WI信号强度,计算噪声比(CNR),比较增强前后2组之间CNR的差异。扫描结束后取动物肝脏进行HE染色明确大鼠肝癌病理类型;普鲁士蓝染色验证肿瘤组织细胞中铁含量;免疫组化染色验证肝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或对照组内注射对比剂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30只大鼠全部诱癌成功,病理学诊断为HCC,成瘤率100%。实验组注射靶向对比剂VEGF-C-USPIO后1 h与注射前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0.23 vs 3.47±0.45,t=-13.15,P0.001);对照组注射非靶向对比剂USPIO后1 h与注射前CN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0.14 vs 3.82±0.61,t=-1.40,P=0.192);2组大鼠注射对比剂后的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0,P0.001)。对大鼠肝脏标本行HE染色,结果证实为HCC;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C主要在肝癌细胞胞膜及胞浆中表达;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肿瘤组织内蓝染铁颗粒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所合成的分子靶向探针VEGF-C-USPIO对大鼠HCC模型具有较好的主动靶向作用,能够通过MR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HCC的特异性成像,为HCC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结核是一种主要的肺外结核,可累及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其症状存在非特异性,且与其他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等)难以鉴别。虽然目前核酸扩增试验等一系列新兴分子和免疫诊断方法迅速发展,但单一的实验室检查方法难以实现快速准确诊断胃肠道结核,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及多种核酸扩增试验来最终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并开始抗结核治疗以及及时的手术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至关重要。作者综述了胃肠道结核的病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策略,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的标志性过程,临床上以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作为肝纤维化的诊断金标准,目前缺乏无创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有效手段。肝纤维化进程伴随着复杂的分子水平的物质变化,各种物质变化与肝纤维化进展程度有一定相关性。PET作为能够提供组织功能与代谢等分子水平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有能力监测这些定量化信息。简单介绍了应用于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PET特异性分子探针的原理,总结了目前PET特异性分子探针对早期肝纤维化诊断、分期的应用价值,以及寻找更多、更合适的PET特异性分子探针应用于早期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血栓性疾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阶段,血栓的临床影像学检查仅能识别陈旧性血栓,无法筛查急性新发血栓,更无法检测血栓的生理活动状态,严重制约着血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及合理有效抗血栓疗法的管理决策。近期,微纳米材料靶向血栓形成中特异性标志物的分子探针发展迅速,其有望实现体内血栓的快速诊断和类型鉴别,并进一步增进人们对血栓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了解,给血栓性疾病的早期个性化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现综述分子影像学探针在血栓诊断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临床转化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 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