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下肢动脉损伤的原因及处理原则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35例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伤致下肢动脉损伤21例,医源性下肢动脉损伤14例;分别采用动脉破裂口修补术、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术、动脉吻合术、覆膜支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等.结果 33例治愈,2例因术后缺血-再...  相似文献   

2.
闭合性下肢动脉损伤合并伤多,治疗过程中易漏诊,致患肢功能预后差,截肢率高.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闭合性下肢动脉损伤的患者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闭合性Guo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1983-2000年共11例闭合性Guo动脉损伤患者。肢体血循环重建时间最短3.5h,最长27h平均9h。结果:8h以内重建血循环5例肢体循环功能恢复功能,8-10h2例遗有小腿缺血性挛缩,超过10h4例中有1例小腿肌肉坏死,3例截肢。截肢率为27%,总病残率达55%。结论:Guo动脉损伤应在6-8h内进行修复,超过这一时限病残率及截肢率均明显上升。延误诊断是导致闭合性Guo动脉损伤后截肢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12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总结112例(127次)急性下肢动脉诊断和治疗经验,作者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联合抗凝抗聚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本病预后取决于就诊时间,栓塞部位。  相似文献   

5.
我院位于矿区 ,属于基层医院 ,自 1998年开展四肢血管损伤的修复手术以来 ,至今共收治四肢主要动脉损伤 2 5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共 2 5例 ,男 2 4例 ,均为成人 ,年龄 18~4 0岁 ,平均 2 2 .5岁。女 1例 ,5岁。挤压伤 2 2例 ,切割伤 2例 ,爆炸伤 1例。伤后就诊时间最早 5 min,最长 2 6 h。其中动脉损伤 8例 ,肱动脉损伤 6例 ,胫前后动脉同时损伤 4例。桡尺动脉同时损伤 2例 ,动脉分叉处 2例 ,腋动脉损伤 2例 ,股动脉损伤 1例 ;完全性损伤 2 1例 ,不完全性损伤 4例 ;伴骨折 2 0例 ,开放性损伤 18例 …  相似文献   

6.
浮膝合并下肢主要血管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浮膝导致下肢主要血管损伤的原因及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33例浮膝病人中,其中5例合并主要血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特点,找出科学合理的早期诊治方法。结果:5例病人中,3例功能恢复良好,2例出现早期及晚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创伤关节炎,关节强直,股动脉晚期受压等。结论:浮膝系严重创伤综合征,易合并主要血管损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1年收治的25例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处理等特点,讨论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诊治。结果 25例患者经急诊手术修补或重建血管,其中动脉损伤18例,动、静脉联合伤7例;修复动脉缺损时5例使用大隐静脉,5例使用人造血管。24例痊愈(96%),l例术后40天血管闭塞并失去随访。结论 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行手术修补或重建血管,以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上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上肢主要动脉损伤202例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血管损伤后主要修复方法为:单纯修补缝合受损的血管、血管端端吻合术和血管移植。结果 本组202例,有4例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其中2例发现及时,经再次手术,肢体存活;2例术后因发现较晚而截肢,其余198例全部存活。结论 (1)诊断明确后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者,应尽早行手术探查。(2)肢体血循环重建的时限,可根据伤情、技术能力等延长;(3)血管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是首选的手术方法;(4)尺、桡动脉同时损伤者,强调两条动脉均应修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报道下肢动脉损伤临床治疗体会. 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0例下肢血管损伤病例.针对不同的损伤类型进行不同的方法修复. 结果 20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2年.2例腓总神经损伤足下垂影响行走功能,其余肢体血供均良好,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下肢主要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是整个治疗的关键,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下肢动脉损伤,Ⅰ期切开骨筋膜室减压,VSD覆盖创面,根据创面情况Ⅱ期闭合创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Vascular injuries secondary to isolated shoulder dislocation are rare. Unawareness for closed axillary artery trauma by many physicians treating shoulder dislocations, counts often for missed or delayed diagnosis. The authors describe two cases that presented with an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complicated by a disruption of the axillary artery with subsequent thrombosis.

The various pathogenic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The pathognomic triad consists of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absent or diminished distal pulse and an axillary protruding hematoma. Prompt surgical arterial repair is mandatory.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outcome of greater saphenous vein (GSV) infrapopliteal revascularisation in a single centre over a 10 year period. MATERIAL AND METHODS: Fourty-one variables relating to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90 crural artery GSV(76% in situ) bypasses in 81 patients (1990-2000) were analysed. The mean age of the 47 men and 34 women was 70 years. Limb-threatening ischaemia was present in 96% of cases, claudication in four patients. In 18 patients, surgery was 'redo'. RESULTS: The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was 3% (n=3). Patient survival was 54% at 4 year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survival were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p=0.04), hypertension (p=0.02), and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p=0.01). Four bypasses thrombosed within 30 days. Three of them could be successfully reopened. Mean follow-up was 39 months. The primary patency rate at 4 years was 80%.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revealed to be the singl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graft thrombosis (p=0.03, RR=12.4). The 4-year limb salvage rate was 88%. No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affecting the limb salvage could be identified. CONCLUSION: Crural artery revascularisation is a valuable op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limb threatening infrapoplite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临床经验 ,以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对 6 3例有症状、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施行 CABG手术 ,其中有 3例术前因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 CABG手术 ,2例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失败而急诊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1例 ,心瓣膜置换术 1例。 结果 共移植血管 2 0 1支 ,平均每例 3.2支。术后需用 IABP支持治疗 5例 ,死亡 2例 ,治愈出院 6 1例。随诊 6 0例 ,失访 1例 ,所有随诊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 ,可被绝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睾丸外伤3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睾丸外伤的诊治水平。对1983年1月-1998年1月收治的36例外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双侧睾丸损伤1例,手术26例,保守治疗10例,16例经手术证实后B超诊断睾丸损伤的准确率为93.7%,早期手术19例中睾丸切除率5%(1/19),保守治疗致延期手术率41%(7/17),手术时睾丸切除率43%(3/7),保守治疗中有4例睾丸萎缩。结论:B超诊断睾丸损伤准确率高,具有重要价值,早期手术可显著降低睾丸切除率,防止睾丸萎缩,从而保全性功能和生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07年4月期间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对16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CABG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患者20例(12.0%),不稳定型心绞痛115例;单支病变15例,双支病变45例,3支病变106例,左主干病变41例;体外循环CABG146例,非体外循环CABG20例。结果远端吻合口数3.4±0.6个/例,乳内动脉使用率为90.4%(150/166)。院内死亡率2.4%(4/166),并发症发生率24.1%(40/166)。生存患者随访2~63个月,随访率75.3%(125/166),随访患者中97.6%(122/125)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结论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术期处理的完善,行CABG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吸人性损伤是烧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重度吸人性损伤死亡率高达80%以上,如同时合并颅脑损伤,可相互加重病情。我科2006年3月收治因在山林救火时高处坠落致颅脑损伤合并吸人性损伤患者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报告3例肘关节脱位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病例,并复习了有关文献。认为肘关节脱位时肱动脉受到纵向牵拉和向后移位是肘关节闭合性脱位时肱动脉受损的主要机制。由于肱动脉抗牵拉能力较强,且在肘部有较大的移动度可部分抵消牵拉的作用,故而肘关节闭合性脱位合并肱动脉损伤罕见。开放性脱位多有作用于肘部的直接暴力存在,肱动脉在肘部位置表浅,易于受损。肘关节脱位合并肱动脉损伤时肘部侧支循环多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保证远端充足供血,故治疗上肘关节复位后应争取I期修复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经验教训。方法:对过去33年间5 2例医源性胆道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外胆道手术所致4 8例,胃大部切除术及肝脏手术所致各2例。损伤部位在肝总管与胆总管交界处34例,肝总管6例,胆总管6例,左右肝管汇合部4例,左、右肝管各1例。胆管完全性损伤30例,部分性损伤2 2例。结论:要警惕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及早诊断并修复胆道的连续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治疗Dieulafoy病出血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对39例Dieulafoy病出血急诊行高张钠-肾上腺素液黏膜内注射联合射频及钛夹治疗。结果 36例经内镜止血成功,首次治疗成功34例(87.2%),2例经2次内镜止血成功(5.1%);3例外科手术治疗(7.7%)。内镜止血术后2~4周再行胃镜检查均未发现溃疡。39例随访0.5~5年,平均2年,均无再发出血。结论高张钠-肾上腺素液黏膜内注射联合射频及钛夹是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